摘要: 語言學習過程中母語對第二語言學習有著正遷移和負遷移的影響,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因勢利導、趨利避害,更好地通過母語來達到第二語言學習的最佳效果。
關鍵詞: 母語二語習得正遷移負遷移影響
人思維活動的第一語言系統(tǒng)就是我們所說的母語。母語是在沒有任何別的語言系統(tǒng)的條件下建立起來的。二語是學習者的第二個語言系統(tǒng),是在母語系統(tǒng)已經(jīng)形成以后才建立起來的。所以很多人覺得學習第二語言很困難。因為教師沒有擺脫母語的影響,受到母語正負遷移的影響。
我們習得母語是遵循一定的順序和規(guī)律的:聽、說、讀、寫。我們先對語言進行吸收、消化,然后才有可能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語言。這里的吸收就是指的語言的輸入(input)。使用語言就是指語言的輸出(output)。我們能學習好母語是因為我們是按照語言學習的自然順序來進行的。而學習者之所以學習不好第二語言是因為學習者學習的時候違反了這個自然的順序。
著名的語言學家Stephen Krashen提出“Comprehensible Input(i+1)”概念,指出輸入信息不能太難或容量太大,這樣才能誘發(fā)學生的語言習得活動,激發(fā)其創(chuàng)造語言的欲望。而學生習得二語的時候并不是這樣做的,而是先去讀大量的書,不管能否接受,這樣使得有的學生產(chǎn)生畏難心理,從心理放棄。因此,教師平時在教學的時候應該多鼓勵學生先去聽,哪怕聽不懂也要堅持聽,量變成質變。教師應要求學生先聽,對于聽懂的內容說明他們已經(jīng)吸收了這些語言,聽不懂的再去看,然后再聽。其實語言學習大部分都是需要靠學生自己去吸收消化。無論是在第一語言習得還是在第二語言習得的過程中,語言輸入都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語言學家Newport 和 Gleitman 曾經(jīng)有一個研究報告,研究內容是兒童是如何學習母語的,成年人與兒童之間的語言在說完之后,兒童能有96%的語言能復述出來。但是成年人與成年人之間的語言,在聽完之后,兒童只有91%的語言能復述出,而且說出的話不符合語法的標準。這點表明了學習語言的順序,我們必須循序漸進。在第二外語習得的過程中,當?shù)诙Z言學習者在溝通中出現(xiàn)困難時,如果交際對方了解對語言輸入調整的重要意義,他們之間就有機會在語言結構及會話結構上作出相應的調整,這樣語言輸入就可能變得更加可以理解,這樣就能使得語言習得的效果更佳。
如何通過母語更好地進行二語習得呢?遷移(transfer)原來是屬于心理學的一個術語,是指在學習新知識時,學習者將以前所掌握的知識、經(jīng)驗遷移運用于新知識的學習、掌握的一種過程。遷移又可分為正遷移(positive transfer)和負遷移(negative transfer)兩種,如果舊知識的遷移對新知識的學習起幫助、促進作用,它就是正遷移;反之,如果舊的知識、經(jīng)驗的遷移妨礙了新知識的獲得,它就是負遷移,即干擾(interference)。(母語對二語習得有著正負的遷移,所謂遷移就是影響)歸納起來,常見的負遷移有:
1.母語文化負遷移。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任何一種語言都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并且一切文化都是獨特的。在第二語言習得過程中,學習者總是傾向于用自己的文化標準來衡量別人的言行和思想,并總用自己的母語習慣來表達自己的思想,而忽略了第二語言所包含的文化內涵,因而交際失誤屢屢發(fā)生。
2.母語語法負遷移。漢語的語法結構與英語有很大的不同。如漢語中名詞沒有格和數(shù)的變化,動詞沒有時態(tài)的變化,這一缺損易造成負遷移。所以初學者易犯低級錯誤。學生在運用英語的過程中很自然地將漢語的語法概念轉移到了英語中,因而造成了一些失誤。
3.語用失誤。語用失誤是學習者將母語對某一詞語或某一結構的語用意義生搬硬套用在外語上而造成的負遷移。如:將“吃藥”說成eat medicine。顯然,錯誤的發(fā)生完全是受母語的影響,將中文和英語生硬對譯而引起的。
語言負遷移對二語習得負面影響顯而易見,部分中國的語言教育者與學習者對語言負遷移現(xiàn)象避之唯恐不及。教師在平時教學時候可以先用漢語解釋下要學的英語知識,通過比較與強調漢語和英語的相似處,更多地創(chuàng)造語言正遷移的條件,從而實現(xiàn)學生由被動到主動積極學習,提高英語學習效率??偨Y如下。
一、避免母語負遷移,提高學生的實際交際能力
漢語無論是從發(fā)音、結構還是文字體系、書寫方式上來說都與世界上絕大多數(shù)拼音文字的語言完全不同,而且作為有著五千年歷史的漢語,其文化內涵、思維模式、風土人情等都與印歐語系有著天壤之別。那么教師在教學中如何有效地避免負遷移呢?
1.教學中加強文化教育。在目前的教學實踐中,對大多數(shù)學生而言,他們的共同弱點是對英美文化中一些非語言形式的文化背景、風俗習慣了解不深,因而常常在實際交流的過程中感到力不從心,也就是說,他們缺乏語言的“文化交流能力”。教師若能將西方人的價值觀、世界觀及思想、行為模式有效地傳遞給學生,不僅可以增加學習的趣味性,還能幫助他們更深入地理解語言材料。
2.創(chuàng)造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中國人學習語言的環(huán)境十分貧乏,書本和教師是唯一的輸入源。教師應盡量地為學生創(chuàng)造盡可能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便是利用錄像、新聞廣播、影碟等現(xiàn)代化手段讓學生欣賞英語原版電影、電視、廣播節(jié)目,同時選擇一些有代表性的優(yōu)秀原版小說、文章,讓學生接觸真正的英美文化及其語言環(huán)境。
3.幫助學生在英語應用中逐步淡化母語意識。當學生掌握到一定程度,教師應培養(yǎng)他們逐步淡化母語意識,盡量用英語進行思維、判斷,以求在語音、語言上與native speaker接近。
綜上所述,對語言遷移現(xiàn)象的探討和研究有利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分析和解決問題,充分利用正遷移,有效避免負遷移,以提高教學質量,鞏固教學成果,從而提高學生的實際語言運用能力。
二、促進母語正遷移,提高教學效果
母語的正遷移對外語習得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如果能夠幫助學生找出英漢兩種語言的共同點和相似之處,以促成正遷移的形成,不失為一個事半功倍的有效辦法。
1.對于基礎差的學生善于用漢語思維組成句子而不善用大量模仿而習得句子這一現(xiàn)象,教師應在總結英漢兩種語言異同的前提下,以誘導的方式幫助促成正遷移的形成。根據(jù)喬姆斯基的“轉換—生成語法”理論,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創(chuàng)造,并在糾正錯誤中不斷提高判斷力和遣詞造句的能力。另外,如 hamburger(漢堡包)等音譯詞以及 pen-friend(筆友)等英漢意義完全對等的詞為學生記憶詞匯提供了捷徑。教師應該利用這類詞匯幫學生舉一反
三,迅速擴大詞匯量。
2.借助母語,幫助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單詞。例如international 這個詞是由inter(相互的,內部的)和national(國家的)組成,合起來則表示 “國際的”。這樣記憶起來就容易多了。
學習英語是枯燥的,尤其母語在學習者學習第二語言的過程中給學習者的影響是無法避開的。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只能趨利避害,因勢利導,盡可能利用語言正面的遷移,正確看待語言學習過程中的負面遷移現(xiàn)象,積極地利用母語正面的一面,從而使學生全面提高第二語言水平。
參考文獻:
[1]彭宣維.語言教學導論[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
[2]Brown ,H.D.語言學習與語言教學原則[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3]岳鵬.母語對二語習得的影響及對外語教學的啟示.甘肅科技縱橫,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