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的媽媽”為題寫作文,一個小學生這樣寫道:“我的媽媽,肚子胖胖,她的皮膚白白的,她的腿白白的,她的耳朵白白的。我的媽媽很勤勞,會燒飯。”這篇作文總共38個字。語文老師問他:“怎么就寫兩行?”“老師,沒話說?!彼患偎妓鞯卮鸬馈?/p>
這個例子引起了我們的思考:小學生作文總感沒話說,或說不到點子上,這是他們作文功底薄弱和寫作能力低下的表象反映,它折射出作文教學方面存在的諸多不足。下功夫拓展小學生作文的話源,增強其寫作功能,牢固其作文功底,已成為語文老師激活作文教學,提升作文教學質量,必須面對、必須思考、必須做出正面應答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變作文教學的課內“單一型”為課內課外相結合的“復合型”。
作文能力是語文素養(yǎng)的綜合體現(xiàn),而提高作文能力必須以強化語文綜合素養(yǎng)為前提。小學生作文,每周只有2節(jié)課,僅僅停留在或滿足于課內40分鐘的“單一型”教學上,是遠遠不夠的。教師必須從課內不斷向課外延伸,通過走出課堂,走向社會,進行“復合型”立體式教學,不斷優(yōu)化作文教學環(huán)境,拓展作文教學的空間。
捷普洛夫說:“一個空洞的頭腦是不能進行思維的。”一個學生如果缺少一定的知識武裝,沒有一定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精神,是不會寫出好作文的。這就需要教師加強學生的課外閱讀訓練,引導他們課外多讀書、讀好書,從而把他們帶進知識的海洋。教師通過一些新穎的體現(xiàn)學生主動性與參與性的活動,可激發(fā)學生讀書的熱情和讀書的自覺性。比如教師可通過一年一度的大型“校園讀書節(jié)”,“書香校園之我見”演講會,“我的讀書故事”比賽,讀書魅力書簽展,讀書小報設計展,讀書匯報會,讀書筆記心得交流會等活動,活躍讀書氛圍,推進課外閱讀熱不斷向縱深發(fā)展。
開辟“第二課堂”,不斷豐富和充實學生的生活歷練,這是作文教學從課內向課外延伸的又一舉措。堅持作文教學貼近生活,聯(lián)系實際,關注現(xiàn)實。其實,小學生的生活也是多彩的,大至宇宙世界,小到學校家庭,諸多事情都會撥動他們的心弦。然而,有的學生往往以無目的觀察,無意注意占主導的思維方式關注世界。許多可供寫作的材料,他們或不曾仔細觀察而視而不見,或不曾真切感知體驗而成為過眼云煙,大量重復繁雜的表象造成學生感悟上的遲鈍和麻木,以致他們在作文時無話可說,無事可寫。我讓學生把目光延伸到家庭、社會、日常生活,告訴他們處處留心趣事多,留心觀察出作文,要他們做生活的有心人、小主人。鼓勵他們多做家務活,多做小實驗,多做手工勞動,學習彈奏樂器、唱歌、跳舞,進行體育鍛煉;積極參加有關社會活動和有關競賽活動,等等,讓他們參與進去,用心靈去實踐、去體會、去感受、去創(chuàng)造。告訴他們廣播里、電視中,自己的身邊天天都有新鮮、有趣的事情發(fā)生,這都是習作題材最豐富、最直接的來源。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生活猶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源泉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潑地流個不歇?!?/p>
課內、課外相結合的“復合型”作文教學,很受學生的歡迎,取得了明顯的教學效果,可概括為“四個有利于”:有利于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展知識面;有利于提高他們學會生活、改造生活、認識世界、認識自我、積極構建和諧美好的精神世界的能力;有利于豐富他們的感性語言材料,增加語言積淀;有利于觸動他們敏感多情的心弦,引發(fā)其有感而發(fā)、表情達意的心理沖動,進而激起寫作上的沖動。
二、變作文教學只重視實施預設教案的“單向運作”為精巧設定教案,積極應對學生自然生成的“節(jié)外生枝”、“突發(fā)奇想”的師生“雙向互動”。
教師往往都習慣了自己講、學生聽,一旦學生來個“節(jié)外生枝”、“突發(fā)奇想”,常常措手不及。此時此刻,有些教師要不當場“封殺”,要不以“請同學們課后思考”為由加以“回避”。教師要從獨講獨教的“單向運作”轉變?yōu)楹蛯W生共研的“雙向互動”上來。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把自然生成的矛盾沖突、頂撞爭議、誤會誤解都看成是生活中的一朵朵小小的“浪花”,一種生活的“樂趣”,以親身經(jīng)歷加以敘說,用有感而發(fā)、吐露心聲的純真和質樸,自然地描繪內心世界,抒發(fā)自我情感,張揚個性特點,力求自主創(chuàng)新。
多數(shù)作文課,教師都是帶著命題走進教室,對于這些課前預設的題目,有時學生沒有足夠的興趣,自然表達起來感到空洞無味。其實,我們倡導生成的作文教學,不是不要預設,而是精巧預設、優(yōu)化預設,不要受教材束縛,在充分預設中抓住生成的精彩。
有一次,我?guī)Я艘慌栉骷t柿去學校,西紅柿有生的、有半熟的、有熟透的,讓同學們摸一摸,嘗一嘗,聞一聞。孩子們的興趣很濃厚,我趁熱打鐵,讓孩子們說一說,在充分發(fā)言討論的基礎上,孩子們寫出了許多生動、真實的作文:《品西紅柿》、《西紅柿家族》、《我愛西紅柿》,等等。他們的臉上寫滿輕松和愉快,交給我的也是一份份令人滿意的作文。
我經(jīng)常讓學生唱“主角”,當“小記者”,做“評論員”。每逢重大節(jié)日,每學年的校園文化藝術節(jié),每學期的運動會,每周的年級部小型競賽等,我都組織同學們參加并做活動“采風錄”。回到作文課堂后,讓學生說感受、談體會、論結果、展未來……同學們抓住“精彩的”,突出“感動的”述說著、交流著、傾訴著,自然,一篇篇作文流暢生動,學生個個妙筆生花,洋洋灑灑,如《快樂的“六一”》、《讀書節(jié),讓我與大師同醉》、《我也拿了個“第一”》等,都成了相互傳閱的佳作。
在教學《蝸牛的獎杯》一文時,我重點引導學生理解感悟這樣幾個詞:自由的飛翔、慢慢地爬行、遙遙領先、得意洋洋,讓同學們抓住這幾個詞去讀課文、理解課文,啟發(fā)他們的思維,讓他們當“評論員”:有的批評說蝸牛為什么從“飛行高手”變成“爬行動物”,我們真為蝸牛惋惜,蝸牛太不爭氣,一次成功就開始不知道天高地厚;有的期望:蝸牛能正確對待榮譽,希望蝸牛的下一代不能再重蹈覆轍。他們還互相勉勵自己,要謙虛好學,要與時俱進。蝸牛的失敗震撼了孩子們的情感。于是,交上來的課堂隨筆,如《蝸牛,我想對你說》,《今天的得意,明天的失敗》,《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等都緊扣課文,入情入理,內涵深厚。
小學生是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生命體,他們活潑敏銳,率真可愛,再加上極富想象力,比其作文技術技巧更加可貴。他們在課堂中的“意外”往往能使教師產(chǎn)生“靈感”,而教師只有迅速“接招”,才能呈現(xiàn)作文教學詩意般的精彩。
三、變作文教學強調學生要多記日記卻忽略提高日記質量的求“多”不求“精”為引導學生把每一篇日記當一篇“小作文”來寫,用日記“量”的積累帶來作文“質”的飛躍。
剛入三年級的小學生才接觸日記教學,光布置任務不行,教師一定要引導他們首先弄懂什么叫日記,為什么要記日記,怎么記日記,如何提高記日記的質量,在學生還不明白記日記是怎么回事時,切忌把記日記當成“任務”,硬要學生去完成。這樣很容易使學生草草應付,或認為是“額外負擔”,或產(chǎn)生畏懼心理,要求學生記日記要記一篇像一篇,把每一篇日記都當作“小作文”練筆。
首先,要激發(fā)他們記日記的興趣,把日記真正當成“朋友”,變“要我寫”為“我要寫”。日記是客觀實際的真實紀錄,是表情達意的“輕武器”,是寫好作文的基礎性工作。有的學生認為我們周圍哪有那么多東西可寫,有畏懼心理。這要求教師多開導: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家庭、學校、社會可以寫進日記的東西太多了,比如,班主任的講話,老師的幽默,父母的叮嚀,上學路上的見聞,一次試驗的成功或失敗,等等。
其次,要循序漸進,持之以恒,不斷加強記日記的訓練指導。三年級時,可以每周一記;四年級時,可以每周兩記;五、六年級訓練量可以提高一點。在日記內容上要引導學生說真話、實話,不說空話、套話。在日記要求上要循序漸進。初學日記的小學生,應把格式規(guī)范和怎么記好一件事當成訓練重點;四年級時,可以把教學重點放在突出中心、敘事自然流暢、遣詞造句上;五六年級時則可以把教學重點放在與作文的銜接上。此時的日記教學應與作文教學并駕齊驅和諧統(tǒng)一。
最后,要全方位、多角度地擴大日記空間,拓展學生的社會信息占有量,發(fā)展學生的想象力,如插圖日記、活動日記、采訪日記、讀書日記、摘抄日記等。有時,我們也安排一些命題日記,寫好后,也可讓集體改日記、評日記,傳閱優(yōu)秀日記。教師還可以選擇有代表性的日記讓學生按照記敘文的要求進行改寫,做好記日記與寫作文銜接訓練工作。
一篇日記就是一篇“小作文”,日記的質量提高了,學生作文的基礎就會扎實一些。日記“量”的積累,就會帶來作文“質”的飛躍。
四、變作文教學借鑒模仿范文的“簡單化”操作為重在實現(xiàn)從借鑒模仿到創(chuàng)作創(chuàng)新的“程序化”演進。
語文教科書上的每一篇課文、課外閱讀的名篇佳作和小學生自己寫的優(yōu)秀作文都是極好的范文,學生作文時都可以借鑒模仿。有的小學生不知道如何運用范文,有的借鑒變生搬,有的模仿變抄襲,有的甚至背誦幾篇成品作文,以應付常規(guī)的考試,這種做法扭曲了范文的價值,以及借鑒和模仿的本意。
在借鑒模仿范文的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提要求,搞“簡單化”操作,更要引導學生在認真閱讀范文獲得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深入剖析所學范文美在哪里,好在何處,精彩的地方讓學生畫一畫,典型的好詞佳句讓學生抄一抄,弄清范文作者是怎樣謀篇布局、觀察事物、敘事說理、表情達意的,并讓他們做仿寫、改寫、續(xù)寫訓練,進而實現(xiàn)從借鑒模仿到創(chuàng)作創(chuàng)新的“程序化”演進。如學完《青蛙看海》這篇課文,教師可以讓同學們想象練筆:青蛙終于登上了山頂,它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我愛故鄉(xiāng)的楊梅》一文描寫了故鄉(xiāng)的楊梅樹和楊梅果,寫得具體生動。學完這課后,我就要求學生仿照課文描寫楊梅果的段落寫法,寫家鄉(xiāng)的一種特產(chǎn),學生興趣極高,大多數(shù)同學都能模仿寫好。再如:《月亮灣》,全文只有150個字,抓住“美麗”二字按方位順序寫出了村前、村后的優(yōu)美田園景色。寧靜而志遠月亮灣仿佛是一幅風景畫,令人流連忘返。很多沒有去過農村的孩子都說:“老師,這兒真美呀!真的嗎?”是呀,河水美、小橋美、桃花美、農田美、茶園美……怎能不令人向往。同學們讀課文、背課文、賞課文、畫課文,陶醉其中。我趁勢安排了模仿練筆,讓同學們試著畫一畫,寫一寫,你的家鄉(xiāng)哪兒最美。
對于小學生寫得好的作文或者片斷,也是同學們感興趣的范文,教師可以拿出來與同學們一邊欣賞,一邊講評。這樣的借鑒模仿可以使好的更好,差的變好,有利于小學生作文整體水平的提高。對孩子們共同認可的作文,教師可以推薦給報刊雜志發(fā)表、評獎,這樣更能使孩子們樂此不疲地進行創(chuàng)作。
五、變作文教學單憑教師批改作文的“一筆定文”為指導學生自己修改作文、集體修改作文的“眾智成文”。
長期以來,作文批改存在著教師獨批獨改“一筆定文”的現(xiàn)象,教師辛辛苦苦地批改,學生往往只看一下評語等級,并不能真正領會教師批改的意圖。教師應拿出修改的方法,指導學生修改、互改、共改。這樣能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和強烈的表現(xiàn)欲,極大地激發(fā)出學生的寫作興趣,調動他們的內驅力和積極性,培養(yǎng)他們思維的活躍性。同時,學生在批改過程中能饒有興味地吸收他人的長處,在直言不諱指出他人短處時,對自身也是一個教訓,能成為前車之鑒。而學生用自己的真切活潑的語言為同學批改,更容易為被批改者所理解、所接受。只要學生改得大體正確,就是一舉兩得的好方法。
讓學生改作文不是說教師就可以撒手了,相反,對教師指導的要求更高。這一轉變有個過程:開始,教師應先幫學生找出錯漏,作上標記,指導學生修改。確定學生具有一定能力后,組織同桌間討論修改,教師隨機點撥。一段時間后,再以學生上次作文的等級得分情況為依據(jù)安排修改,得“優(yōu)”的同學與得“良”的同學互改,其他的作文則由老師面批面改,個別輔導,由扶到放,有的放矢。這樣一來,學生品嘗到成功的喜悅,興趣自然就大增。另外,有的“典型作文”可以拿到實物投影上,全班同學一起來改,在爭辯中改,在改中爭辯,從而越改越好,越改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