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是一種經(jīng)驗型的職業(yè),青年教師要提升自己的理論認識和教學水平,學習教育理論是必做的一門功課。早在五年前,因為師傅鄭逸農(nóng)老師的要求,我就開始拜讀張慶林和楊東先生主編的《高效率教學》等著作,但當時由于教學經(jīng)驗缺失,對書中內(nèi)容的理解很是膚淺,甚至摸不著頭腦,所以就一直將它擱在案頭。近兩年,我越來越覺得僅僅埋頭實際的教學是遠遠不夠的,逐漸開始關注一些理論前沿的東西,自己定了《語文教學通訊》和《語文教育與研究》兩份刊物,在教學空余把其作為案頭讀物時常翻看,這對于促進教學是一種很好的手段,每每讀到一些好的文章,常有幡然醒悟、醍醐灌頂?shù)母惺堋5@些只是一些零碎的片段,沒有系統(tǒng)性的梳理,于是我又翻出了《高效率教學》,才發(fā)現(xiàn)教學的實踐與理論是不分家的,在實際教學中如果能以理論作指導,效果將會更好。
張慶林和楊東先生在《高效率教學》中將教學效率形象地描述為“教學過程中的產(chǎn)出與投入之比,具體表現(xiàn)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有效學習量與精力投入量之比。這里所說的有效學習是指學生能學習到終身受用的知識,發(fā)展終身受用的能力和培養(yǎng)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如態(tài)度、興趣、動機、意志、習慣等);這里所說的精力投入是指學生在學習時所投入的時間與腦力”。對于張慶林所闡述的教學效率,作為語文教師,我也有較深的體會。長期以來,中學語文教學備受關注和指責,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整個語文教育思想的偏失、教材編寫的不合理、學科的偏廢等,但如果從教師的角度,從實際教學的角度來看,語文教學不能切實解決一些實際性的問題以提高教學效率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大多數(shù)教師關注的重點常常是知識點的落實。新課程實施以來,由于教材內(nèi)容的增多,教師更是疲于奔命,以完成教學任務為目標,無暇顧及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fā)和學習效果。在語文課堂上,我們往往看不到學生驚異的神色、飛揚的神采、會心的微笑、共鳴的激動,更不用說靈魂的觸動了。從長遠來看,這無疑是很危險的。
前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100條建議》中說,“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他的意思是說可以把教學和教育的所有規(guī)律性都機械地運用到他身上的那種抽象的學生是不存在的,也不存在什么對所有學生都一律適用的在學習上取得成就的先決條件。教師要善于確定:每一個學生在此刻能夠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這是教育技巧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這其實也可以理解為現(xiàn)在大家都非常關注的預設與生成的問題。新課程理念告訴我們,教學過程應該是一個在充分預設的基礎上動態(tài)生成的過程。如何處理好這兩者的關系,是非常重要的。《高效率教學》中“教學策略的實施”這一塊內(nèi)容就提到了“可教育時刻”這一概念,為這兩者之間架起了一座暢通的橋梁。
所謂“可教育時刻”是指學生愿意學習新知識的那一時刻。這就要求教師以學生為本教授新知識。教師要從學生的切身經(jīng)歷或體驗出發(fā)教授新知識,這樣不但可以使語文變得更加令人感興趣,而且可以更好地把握教學難度,尋求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同時,還可以通過適時引發(fā)適當?shù)母拍顩_突或驚奇感來引發(fā)內(nèi)在動機。這里的驚奇感是指由教學內(nèi)容的內(nèi)在特點引發(fā)的驚奇感。這個心理學上的概念很好地闡述了教學中教師的教學設計與學生的課堂生成之間的關系。
在教學中,我們?nèi)绻苷嬲龔膶W生的角度實施教學策略,努力創(chuàng)設情境、創(chuàng)造并把握住 “可教育時刻”,給學生一個支點,就可以讓學生真正走進“語文”,讓學生愛上語文。我在教學中多次作了嘗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寫作案例
1.教學過程
這是一次以“寫出人物的個性”為主題的作文課。備好課后,我一直覺得切入點不是很好,但一時又想不出更好的方法,于是只好暫時擱著。上課后,按照以往的慣例,先是課前朗誦,只見朗誦的同學拿著本書往講臺上一站,開始了他的朗誦:“同學們,大家好!今天我朗誦的題目是《你就是一道風景》?!币宦犨@題目,我臉上露出了會心的笑容——今天有戲可唱了。
這位同學朗誦結束后,我趁機“借題發(fā)揮”。
師:同學們,你們覺得他朗誦的感情怎么樣?
生:給人感覺很自信。
師:的確,他把自己的自信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他就是一道美麗的風景,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今天我們就來討論討論我們的“個性特征”吧。(學生紛紛贊同我的主張)我接著問道:“你們認為班中最有個性特征的同學是誰?”
……
(全班同學對這位同學作了一篇300字的“素描”,大家一起欣賞了幾篇較好的短文)
……
在他們余興未盡的時候,我適時地提出了這次的寫作要求。
課后他們交上來的作文,就像他們上課時表現(xiàn)的一樣生動,這里僅舉一例:
寂寞老摳逸事飄飄
老摳是軍訓時睡在我上鋪的兄弟。記得剛報道時其人奇瘦,臉色焦黃,頭發(fā)倒是烏黑茂密宛如原始森林,乍看就是盧旺達難民一個。
那時寢室里興取綽號,“老摳”就是其中一個,這主要源于他的特別“吝嗇”。為了這個綽號,老摳是著力與我們爭吵過一番的。起先,大家都叫他“葛朗臺大哥”,但他竭力爭辯,說這是對他人格的玷污,滿臉的委屈與憤怒。大家似乎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為此寢室里特別派了一名班干級人物去和老摳協(xié)調(diào),并專門召開了一次協(xié)商大會,最后大家一致達成共識,通過了“老摳”這一極富意義的雅號。
老摳家境不太好,可他很少談及。初來上學時老摳穿得特土:腳上是洗得發(fā)白的平底黃膠鞋,身上是一套穿了多年的舊校服。這和校園里那些蹬著“耐克”、“安踏”等名牌的校友相比,老摳簡直是落后了半個世紀。老摳的經(jīng)濟意識特別強,不上網(wǎng)、不吃零食,難得買份晚報看罷也要轉(zhuǎn)賣給別人,有時老摳甚至為幾毛錢和小販們爭得面紅耳赤。老摳吃飯更是極為嚴格的“計劃經(jīng)濟”:哪頓飯該吃什么,早就寫進了“學期預算備忘錄”,從不含糊;只有在周末這天,會有一頓“豆腐燉胡蘿卜”,以改善生活,那可是“備忘錄”上打了紅標記的。
校園的生活是白天鬧學習,晚上侃大山。熄燈鈴一響,“臥談”便開始了。談話的內(nèi)容大凡都是誰誰多么迂腐、誰誰最有性格,或者某某球星之類的。但老摳卻和我們不合拍,通常都是沉默不言。如若加入,開口就是他的營養(yǎng)觀,諸如什么“胡蘿卜維生素多”、“吃豆腐可以益壽延年”等等,常惹得大家群起而攻之。有一次言語過激,老摳和一室友吵得不可開交,都恨不得一口將對方吞下。突然,只見老摳一骨碌爬了起來,手指頭掰得嘎蹦嘎蹦響,眼看戰(zhàn)爭一觸即發(fā),全寢室的人都處于緊張狀態(tài),空氣也似乎凝固了。但過了好一會兒,卻聽見老摳用一種委婉而鄭重的語氣說道:“我很憤怒,但我不輕易舉起拳頭……”硝煙頓散,全室嘩然。
過后,我曾私下里請教過老摳那次克制的秘訣,答曰:“誰想在眾人面前挨揍?”
哈哈,好你個“老摳”,沒想到你還有這招啊!
2.反思
這是我們班里一個平時以寫作文為頭痛的學生寫的,文章真實、生動。許多學生反映,這樣的作文課讓他們覺得輕松、快樂,寫起文章來也不覺得那么困難了。這讓我感到了由衷的欣慰,一次小小的嘗試,竟能收到如此大的效果。
寫作是一件大家犯愁的事。學生愁的是沒什么題材可寫,老師愁的是怎樣讓學生對作文感興趣,怎樣才能寫好作文。這次的作文課,起先我也為怎樣切入、怎樣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欲而犯愁,但教學中我及時抓住了他們的“可教育時刻” ,把學生引向了他們的興趣點,從他們的切身體驗出發(fā)組織教學,從而得到一些意外的收獲。在這次教學中,我最大的感悟就是教學必須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從他們現(xiàn)有的接受能力出發(fā),以他們的切身體驗或經(jīng)歷為支點,讓他們感覺到作文有東西可寫、容易寫。這樣,既能適度把握好教學難度,以興趣為向?qū)В帜苷嬲刈寣W習成為他們“跳起來就能摘到手的桃子”。
二、《記念劉和珍君》教學案例
1.數(shù)學過程
師:同學們好,今天我們來學習魯迅先生的《記念劉和珍君》。這篇文章,魯迅先生是針對什么事件而創(chuàng)作的?
生(齊說):1926年的“三·一八”慘案。
師:這是一次怎樣的事件,讓魯迅先生接連創(chuàng)作了《無花的薔薇之二》、《死地》、《可慘與可笑》、《記念劉和珍君》等文章?(幻燈片展示)
生:1926年3月18日,北京各界為反對日本政府侵犯中國主權,前往段祺瑞執(zhí)政府請愿。段祺瑞執(zhí)政府命令向請愿群眾開槍,死傷兩百余人。魯迅先生聞訊后悲憤異常,在《無花的薔薇之二》中,稱這一天為“民國以來最黑暗的一天”。
師:是的,“最黑暗的一天”。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回顧幾張歷史的照片,再一次目睹當時的事實。(幻燈片展示“游行的隊伍”、“執(zhí)政府門前的請愿”“與衛(wèi)隊對峙”“血衣”,教師配以畫外音渲染氣氛,激起學生的義憤之情)
師:從以前的《藥》等文章的學習中我們可以知道,魯迅先生是一個關心、熱愛青年的長者。面對這樣殘酷的屠殺,面對青年們的鮮血,魯迅先生的內(nèi)心里產(chǎn)生了一系列怎樣的情感呢?請同學們找出文中作者“我”針對哪些人,表達出怎樣不同的情感。(幻燈片展示問題)
(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作整理。)
生:“我”首先對段祺瑞執(zhí)政府的屠殺表達出憤怒的情緒,對那些青年的死表示了“悲哀”,對那些“流言家”也表達了悲哀。
師:就這樣嗎?其他同學有什么不同意見嗎?
生:文中作者還提到了“庸人”,對這類人作者也是表達了悲哀的情感。
師:那么同學們是不是認為貫穿全文的主要是悲哀的情感呢?
生:不是。
生:我認為作者“我”對青年、“流言家”、“庸人”的情感是不一樣的。對青年的死作者更多的是哀痛,是痛惜;對“流言家”作者更多的是對他們的下劣行為感到憤怒;對“庸人”作者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悲哀和失望。
師:很好,這位同學說得很全面了。下面我們把這四種情感作一個整理。(板書)
師: “我”,魯迅先生在得知“三·一八”慘案后,先后創(chuàng)作了好幾篇文章來揭露事實,表達他的憤慨之情,但尤以《記念劉和珍君》寫得最好。吳明禮先生在《讀〈記念劉和珍君〉》一文中稱本文是“阮籍式的深情,離騷式的表述”;王獻永先生在《魯迅雜文藝術論》中說:“他直抒胸臆,將自己的滿腔的悲痛與義憤,用烈火般的言辭噴射出來,形成詩意洶涌的感情波濤,并結情為禮,化為深刻的哲理韻味和汪洋恣肆的風格,他指著反動派的鼻子怒斥……”(幻燈片展示)可見文中既有“我”噴涌而出的激情,也有“我”冷峻凝重的思考,“我”將這兩者化而為一,熔鑄在這一行行文字中,這將是一篇怎樣的文章啊。
……
2.反思
魯迅先生的《記念劉和珍君》歷來被認為是一篇難上的課文,我在前幾年剛畢業(yè)的時候也曾就此文上過一次公開課。當時在全國十佳青年教師鄭逸農(nóng)老師的指導下,我以朗讀體會魯迅先生的憤怒情感作為貫穿整節(jié)課的主線。其實,作為新教師,這樣的一種教學思路無疑是很合適的,既能發(fā)揮青年人有激情的優(yōu)勢,同時又能彌補對課文實質(zhì)把握不夠的缺點。至今想來,我對鄭老師仍然感激不盡。今天再一次解讀魯迅先生的《記念劉和珍君》仍然覺得情感是一條很好的主線,但已有與不同于以往的認識。我發(fā)現(xiàn)如果能抓住“我”(魯迅)這一情感主線,將是一個激發(fā)學生愛國情懷,讓學生進一步認識魯迅、與魯迅先生共進退的好機會。我作了如下設想:文中作者以第一人稱“我”的所見、所思、所感串起全文,給人以最真實、最真摯的情感體驗,那么就不妨以“我”的情感將全文的內(nèi)容串起,讓學生在感同身受,正確認識“三·一八”慘案的同時,進一步了解“我”——魯迅。
在教學過程中,那些陳舊的歷史照片和我的畫外音產(chǎn)生了很好的效果,使學生很快就進入了學習狀態(tài),感“我”之所感,怒“我”之所怒,課堂氣氛顯得凝重起來。用王榮生先生的話來說,“語文教學內(nèi)容”在教學過程中生成了。
三、后記
一直以來,我很喜歡這樣一句話:這個世界上,有一份職業(yè)可以讓你一輩子讀書而不用付學費——那就是教師。我想,我之所以選擇教師,選擇語文教師來作為一輩子的事業(y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可以免費讀書。語文教師能讓學生在課堂中快樂、悲傷、憤怒,有所感、有所悟,我很自豪;也真正體會到了教師的快樂。這種自豪與快樂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讀書帶給我的,我將與我的學生一起在書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