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詞匯作為語言的基礎,與文化因素緊密相連。在翻譯實踐中,常常出現(xiàn)中英文詞匯不對等現(xiàn)象。本文通過實例呈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并分析其成因,最后再加以總結,希望對今后的翻譯實踐有一定的幫助作用。
關鍵詞: 中英詞匯詞匯翻譯不對等
一、語言、文化、詞匯與翻譯的相互關系
薩皮尓(Sapir)認為,語言具有“文化功能而非什么生物遺傳功能”。語言具有民族性,特定的民族都有特定的語言,世界上不存在沒有特征性的語言。沒有兩種語言是完全類似的,語言的異質(zhì)性成為不同民族文化的基因。劉宓慶教授在其翻譯論著《文化翻譯論綱》中將文化源流、語言結構和思維方式歸納為語言文化異質(zhì)性的根源。同樣任何語言的詞語意義都處在特定的語義構成環(huán)境中,包括民族歷史文化、心理和觀念形態(tài)、社會經(jīng)濟形態(tài)和自然環(huán)境等。譬如同樣是一種物質(zhì)“糖”,中文里常會用名稱“紅糖”以區(qū)別“白糖”,而英文中卻叫brown sugar,即為棕褐色的糖,是根據(jù)它的真實顏色來據(jù)實稱呼。中文里常用紅、白、黑、藍、綠、黃等基色作為與名詞一起出現(xiàn)的象征或修飾意義,很少使用其他色彩詞,如剛剛所提到的褐色。
翻譯是跨語音、跨文化、跨社會的交際活動,翻譯家尤金·奈達指出“對于真正成功的翻譯而言。熟悉兩種文化甚至比掌握兩種語言更為重要,因為詞語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義”??梢姡~匯與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語言的翻譯不僅是語符表層指稱意義的轉換,更是兩種不同文化的相互溝通和移植。因此,我們可以說從事翻譯實踐者是跨文化交流的“使者”。翻譯實踐中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不僅涉及語言,而且不可避免地會涉及文化及類相關的各種要素,語言背后所負載的文化詞匯的理解是成功翻譯的重要因素,同時也是一大難點。
二、不對等的實例及分析比較
中英詞匯的內(nèi)涵都是極為豐富的,因此必然在許多方面存在著不對等現(xiàn)象。兩種語言中只有少數(shù)幾個不是多義詞的對應詞才真正有完全相同的詞義。在兩種語言中,除了有少數(shù)的專用術語和科技詞匯外,詞義完全相同的詞匯單位是極其罕見的。根據(jù)中英詞匯的差異性,一般將這種不對等現(xiàn)象分為三種層級:完全對等、部分對等和不對等。有時,原文的語言層次和意義能夠在譯文中完整地再現(xiàn)出來,使原文讀者和譯文讀者在理解效果上處于同等地位,達到文化效果和理解效果的“對等”,如中文中“丟臉”翻譯成英文為lose face。然而這種完全對應的情況很少見,絕大多數(shù)英漢只是部分對應,存在文化重疊現(xiàn)象,這樣的例子就多了。比如說中文中的“貓哭耗子”和英文中的shed crocodile tears(假慈悲);“一箭雙雕”與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有異曲同工之妙。但不管怎樣,漢英詞語之間的差異是絕對的和必然的。尤其是那些沿襲已久、約定俗成、具有完整而獨特含義的英漢詞語,民族特有的文化蘊涵極為濃厚,很少是對應的,以下將對這點進行更為詳細的闡述和例證。
美國著名的語言學家霍凱特(Hockett)在對比兩種語言的語法模式時提出了“random holes in pattern(偶然的缺口)”觀點。蘇聯(lián)翻譯理論家巴爾胡達夫在對比不同語言時也提出了“無等值詞匯”的術語。由于譯入語中沒有與譯出語中的詞語直接相對應的詞,一種語言能用單個詞語明確標記的東西,而另一種語言卻可能要兜圈子才能表達。探其根源,一般認為是以下四者的差異所致:一是文化觀念的差異;二是譯出語概念在譯入語中缺乏對應物;三是對詞匯意義區(qū)分不同;四是表達意義的不同。兩種語言植根于兩種迥異的文化語域,受地域、環(huán)境、習俗、文化、宗教、經(jīng)濟和社會制度等因素的影響,它們在語法范疇、詞義色彩和詞義范圍等方面必然存在著不對等現(xiàn)象,這種現(xiàn)象多如牛毛。
比方說,現(xiàn)在很多廠家都有英文廠名,如何準確翻譯自己的廠名,以便于國際交流,展現(xiàn)自己的公司文化底蘊,顯得很重要。因此在翻譯中文“工廠”一詞時,就有很多值得思量的地方。factory是初學者熟知的英文對應詞,在英文中表示成批量生成產(chǎn)品或商品的地方和單位。比如說automobile factory,food factory,shoe factory等。殊不知,factory不是萬能藥,包治百病。如翻譯“兵工廠”一詞時就應用arms plant。plant一詞多指輕工業(yè)或軍工企業(yè),也可指自動化、電子、冶煉或機械廠等。譬如,原子能發(fā)電廠(atomic power plant)、重型機械廠(heavy machine tool(s) plant)、石油加工廠(oil refining plant)、紙漿廠(cellulose plant)等。另外works的特征一般為其工序在露天操作加工的、輕/化工廠、車輛、制造及鋼鐵廠等,如:化工設備廠(chemical engineering equipment works)、冶煉廠(smelting works)。mill原指把糧食碾成粉的機器或地方,現(xiàn)在工業(yè)中常指輕工方面的廠,如棉紡業(yè)等。還有就是refinery(精煉、精制、冶煉廠類),foundary(鑄造廠、玻璃廠和翻砂廠等),studio(攝影棚、制片廠、照相館等)。還有workshop表示從事繁重或工作的一個房間或地方,現(xiàn)在常指多種專題研究或小組討論會;brewery指啤酒廠,winery(釀果/酒廠),distillery(釀酒廠),tannery(制革廠),smithery(鐵工廠),pottery(陶器廠),bindery(裝訂廠),melter(冶煉廠),armory/arsenal(兵工場),bakery and confectionery(食品店),laboratory/lab(實驗室、化學廠、藥廠等)。中文里簡單的“工廠”一詞在英文中就有如此多對應譯法,因此譯者必須做到“小心翼翼”。
再如中文詞匯“路”也作“道”講,表示往來通行的地方,如馬路、道路等。英文中對應road和way。根據(jù)用途、距離、寬窄來分,有street,route,path,highway,expressway,freeway,motorway,avenue等。就拿高速公路來說,在英文中highway可以指普通公路和高速公路,如果是穿越城市的高速公路,即類似高架一樣的快速通道,可以說成是expressway和freeway。如果表示連接兩個城市,需要穿越大片野外空曠地段的高速公路,可以說motorway,當然這個詞并不常用,美國人在表達長途高速公路的時候還是喜歡用highway,toll highway,turnpike等這幾個詞語。
說到路的翻譯,再談談路上的交通工具。中文稱為“車子”,指有輪子的運輸工具(any transport with wheels),用motor vehicle表示汽車(靠內(nèi)燃機發(fā)動的交通工具),具體有bicycle,motorcycle,car,van,bus,truck,lorry等,是英文中不同用途車輛的表示法。然而筆者在教學中發(fā)現(xiàn),學生除了較為熟悉car是載人的,稱為“轎車”;bus是大型汽車,一般作為“公共汽車”來講以外,對其他的車或汽車的表示法較為模糊,常常把出現(xiàn)車的地方統(tǒng)統(tǒng)譯成“car”。細分下來,載人的car,在英文中就有sedan/saloon,coupe,hatchback,limousine,station wagon,sports car等多種表達方式。
英漢兩個民族對與其生活息息相關的動物賦予了各自不同的文化內(nèi)涵和寓意。首先,就肉類名詞而言,中文較為簡單,在動物或所屬名詞后面加個“肉”字就可以了,比如“豬肉”、“魚肉”等。然而在英文中卻有特定的名詞與之相對應。記得有一次在英文課上,我啟發(fā)一位學生翻譯短語“有血有肉的”(flesh and blood/true to life),其中“flesh”一般指人性,肉(體)或者指果肉等(the soft tissue of the body of a vertebrate:mainly muscle tissue and fat)。然而他卻不假思索地翻譯成meat and blood,引起哄堂大笑,也讓我記憶憂新。在英文中,禽肉叫poultry,有chicken,duck,goose,turkey等。牛和羊肉的翻譯則以長幼來劃分,例如,cow(成牛)的肉叫beef;calf(小牛)的肉叫veal;大綿羊的肉叫mutton,小羔羊的肉則叫l(wèi)amb。
在悠久的中國農(nóng)業(yè)史上,“?!笔侨藗儾豢扇鄙俚闹饕r(nóng)耕工具。因此,牛在中國文化中是一個很受歡迎的形象,反映在語言上,很多帶“?!弊值某烧Z都富有褒義色彩。如力大如牛、汗牛充棟、老牛舐犢、老黃牛、孺子牛等。英國由于氣候濕潤涼爽,不利農(nóng)耕但適宜畜牧,牛就成為“盤中餐”,主要用途是奶和肉。因此與中文里牛的形象就不可同日而語了,甚至形象有點糟糕,如:kittle cattle(難對付的人),a bull in a china shop(魯莽闖禍的人),like a bull at a gate(狂怒兇悍),throw the bull(胡言亂語)等。calf(牛犢),cow(母牛),buffalo(水牛)的文化內(nèi)涵也都是貶義的,如calf比喻呆頭呆腦的人;cow比喻肥胖丑陋的人;buffalo sb.指哄騙某人。牛在中國受到的厚愛到了英國都被馬奪走了風光。在英國,自古以來人們打仗、運輸乃至體育運動都離不開馬,例如:as strong as a horse(力大如牛),(work like) a horse(老黃牛)等??梢娨蛴h兩個民族生活在不同的自然環(huán)境中,各屬于不同的文明體系,地域文化不同而產(chǎn)生的文化內(nèi)涵也不對等,因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三、結語
眾多的實例告訴我們,作為翻譯實踐者除了有扎實的語音、語法、詞匯知識,還應該對異域文化有深厚的認識,刻苦鉆研其歷史、宗教、政治,以及其他各方面的社會文化知識。同時也通過翻譯向全世界介紹博大精深的華夏文化。如果廣大翻譯實踐者、教學者及學習者能夠?qū)χ杏⑽脑~匯的不對等方面加強研究,將會對豐富中文詞匯、弘揚民族文化有著莫大的裨益。
參考文獻:
[1]胡庚申.翻譯與跨文化交流:整合與創(chuàng)新.第二屆海峽“兩岸四地”翻譯與跨文化交流論文集[C].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9:252-255.
[2]崔愛勇.英漢詞語的不對等性表現(xiàn)——詞匯空缺與詞義沖突[J].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3.10:70-72.
[3]劉宓慶.文化翻譯論綱[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6.2:38-44.
[4]金惠康.跨文化交際翻譯續(xù)篇[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3.9:146-153.
[5]郭偉恩.論英漢互譯中的詞匯不對等現(xiàn)象及翻譯策略[J].福建商業(yè)高等??茖W校學報,2006,(6):58-61.
[6]王恩科,李昕,奉霞.文化視角與翻譯實踐[M].北京:國防工業(yè)出版社,2007.12:11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