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翻譯中的異化與歸化處理方法各有其文化適用性。譯者的翻譯實踐活動應該立足于來源語和目的語不同的文化視閾,充分發(fā)揮兩種翻譯手段的優(yōu)勢和作用,從而實現(xiàn)跨文化翻譯的目的。
關鍵詞: 翻譯異化歸化文化視閾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和重要組成部分,它直接反映一個民族的文化現(xiàn)象。語言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文化是語言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土壤。沒有語言,文化就不可能存在;語言也只有能反映文化才有意義。因此文化內容的準確傳遞成為翻譯過程中必須加以考量的重要內容之一。
一、異化與歸化的定義
翻譯是在語際交流過程中溝通不同語言的橋梁,它是以一種語言傳達另一種語言所蘊含的社會文化信息的轉換過程。不同的語言和文化因其產生、發(fā)展的不同,有著自己的民族特殊性。地理與歷史環(huán)境、思維方式、價值取向、生活習慣等方面的差異會直接或間接地反映在語言和文化中,從而使翻譯過程充滿矛盾,出現(xiàn)“文化缺省”、“文化沖突”的現(xiàn)象。在處理文化差異的問題上,翻譯界歷來存在兩種對立的觀點,即“異化”(foreignization or alienation)與“歸化”(domestication or adaptation)。前者以原文化為歸宿(source language culture oriented),后者以目的語文化為歸宿(target language culture oriented)。即“異化”提倡譯文應盡量去適應源語的文化和原作者的遣詞造句習慣,而“歸化”主張譯文應盡量適應、照顧目的語的文化習慣,替讀者掃除語言文化障礙。
二、異化與歸化的文化適用性
異化和規(guī)化這兩種對翻譯中文化因素處理的對立的原則和方法,各有其文化適用性。主張保留源語文化的“異化派”認為,翻譯的目的是文化交流,譯者有必要讓讀者了解異國文化,在目的語中移植源語文化將會豐富目的語文化和目的語的表達方式。主張以目的語文化為歸宿的“歸化派”則提出翻譯就是交際,譯者的責任之一就是避免文化沖突,不應把源語的語言規(guī)范和文化體系強加給目的語。從交際觀點看,歸化譯法要在源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之間取得文化對等,譯者應盡可能使源語文化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語文化讀者的世界。
三、譯者的文化視閾
語言文化的差異和不同的思維方式給譯者帶來的是源語和譯語之間的溝通障礙。這種復雜情況的存在使得譯者難以只用一種翻譯原則來傳遞源語的特有文化內涵和交際意圖。林紅(2006)認為文化視閾下的可譯性限度至少應包涵三層意思:1.譯者可以理解作者原作所蘊涵的文化信息,但存在限度;2.譯者可以用目的語表達自己理解的原作所蘊涵的文化信息;3.譯入語讀者可以不同程度地接受譯者所表達的文化信息。因此,一方面,譯者的理解能力和表達水平與讀者的解讀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源語意義的闡發(fā)。另一方面,恰當的翻譯方式和方法的選擇將有助于跨越源語和譯語之間的文化鴻溝。在翻譯方法的運用上,“異化”和“歸化”之間應該互為補充、相互對應。異化翻譯能讓譯文讀者了解異國文化,移入源語文化,極大地豐富目的語文化和語言的內涵。同時“異化”不僅是保持源語的語言特色的重要手段,而且是保留源語的語言思維方式的重要手段。因而語言思維方式也對目的語的發(fā)展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歸化翻譯應盡可能地以將源語文化轉化為目的語文化為最終歸宿,強調譯語的文化和價值體系,相對輕視源語的文化和價值觀體系對譯語文化和價值觀體系的借鑒作用。歸化能有效地克服語言障礙和文化沖突,從而避免目的語讀者因文化的差異導致認知錯誤,最大限度地與目的語文化相融合。所以歸化性的翻譯對文化、語言內涵的豐富具有促進和補充的作用。
譯者的翻譯實踐活動應該立足于文化的背景,純文本式是遠遠不夠的,否則譯者將忽略“翻譯是一種目的性行為”,永遠無法實現(xiàn)翻譯對文化的傳播和促進。在翻譯過程中,譯者的行為必帶有本國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深深印記;反過來,本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也必受其傳入的異國文化影響而有所改變。既然翻譯的過程就是兩種不同文化之間的一個轉換過程,那么譯者的文化視閾就應該是動態(tài)的,應視實際情況的不同而變化。無論是異化的翻譯原則還是歸化的翻譯原則,都只是翻譯的手段,單一絕對的使用會妨礙翻譯目的,也就是源語作者和譯者的交際意圖的實現(xiàn)。
四、結語
翻譯中的“歸化”和“異化”不僅是不矛盾的,而且是互為補充的。翻譯是文化交流、民族交往的媒介和橋梁,它不僅是語言符碼的一種轉換,而且是文化符碼的轉換。因此文化移植需要多種方法和模式。譯者的文化視閾不應僅僅局限于源語言文化或目的語文化的單方面考慮,而應充分考慮到文本的類型、讀者對象、作者意圖和翻譯目的等因素,譯者應充分發(fā)揮兩種翻譯手段的優(yōu)勢和作用,依據實際情況采用適當的翻譯手法來處理翻譯中的文化特征,為不同的讀者群架構起一座跨越文化鴻溝的橋梁。
參考文獻:
[1]Newmark,Peter.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London:Prentice Hall,1988a.
[2]Newmark,Peter.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London:Prentice Hall,1988b.
[3]Nord,Christianc.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4]Venufi,Lawrence.Translator’s Invisibility[M].London and New York:Roudedge,1995.
[5]陳淑萍.語用等效與歸化翻譯策略[J].中國翻譯,2003,(5).
[6]何兆熊.新編語用學概要[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7]胡翠娥.“歸化”和“異化”再思考[J].外語與翻譯,2000,(1).
[8]林紅.文化視域下的譯者、讀者與可譯性限度[J].四川外國語學報,2006,(5).
[9]孟建鋼.關于翻譯原則二重性的最佳關聯(lián)性解釋[J].中國翻譯,2002,(5).
[10]文軍,高曉鷹.歸化異化,各具一格[J].中國翻譯,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