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語言交際過程中,若想有效地達到交際目的,談話者應采取合作原則。但日常交際中人們并非機械地遵守這些準則,總是有意無意違反這些準則從而產生各種會話含義。本文闡述了合作原則的四條準則,通過例子分析了違反這些準則所產生的會話含義。
關鍵詞: 合作原則違反會話含義
日常交際中,我們常會說某人“話中帶話”,說話有弦外之音。要理解“話中話”,使交談順利進行下去,談話者除了要有共有的某些知識背景,了解說話的語境,熟知所說話語的規(guī)約性內容外,還要愿意把交談進行下去,也就是說他們必須持合作的態(tài)度。合作是會話中一條非常重要的原則。
一、合作原則的提出
1967年美國著名語言學家Grice 在哈佛大學演講時首次提出合作原則(Cooperative Principle)。他認為,在人們交際過程中,對話雙方似乎在有意無意地遵守著同一套規(guī)則,相互配合,相互理解 ,以求有效地完成交際任務。他把這套原則稱為“合作原則”。具體地說,合作原則要求每一個交談參與者在整個交談過程中所說的話符合這一次交談的目標或方向。正是交談者的這種合作使得他們能夠持續(xù)地進行有意義的語言交際。Grice將合作原則劃分為質、量、關聯(lián)和方式四個范疇,每個范疇包括若干個準則和次準則:
1)數(shù)量準則(Quantity Maxim)
a.使自己所說的話達到(交談的現(xiàn)時目的) 所要求的詳盡程度;
b.不能使自己所說的話比所要求的更詳盡。
2)質量準則(Quality Maxim)
a.不要說自己認為是不真實的話;
b.不要說自己缺乏足夠證據(jù)的話。
3)關聯(lián)準則(Relation Maxim)
說話要相關。
4)方式準則(Manner Maxim)
a.避免模糊;b.避免歧義;c.說話要簡要;d.說話要有條理。
Grice的合作原則描述的是一種會話的理想狀態(tài)。日常會話中,人們并非機械地、不折不扣地遵守這一原則。如果在會話交流中,說話人一方故意公開違反這些準則,那么一定有其主觀意圖,也就是話語的含義。
二、會話含義理論
語言交際中,人們用語言所表達的意義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指說話人說出單詞和句子所表達的字面意義;另一種指的是說話人通過說話所含蓄地表示的意義。說話者的實際含義往往與字面意義不一致。例如:
A:Bob is really mischievous, isn’t he?
B:Children are children.
B的回答字面上似乎是簡單的重復,沒有直接回答A的話。但是B這句話的含義是“孩子都是頑皮的,不要怪責他們了?!彪[含在字面意義中的說話者的真實意義叫做會話含義。會話含義理論正是力圖解釋人們是如何獲得這言外之意的,也就是如何回收一句話的隱含意義。“會話含義”無疑是間接語言的一種重要表現(xiàn),也成了語用學研究的核心內容。
三、合作原則的違反和會話含義的產生
理論上講,交際雙方要遵守合作原則,相互配合,才能使對方理解自己的話,保證交談順利進行。但在實際交際過程中,人們經(jīng)常違反合作原則。例如說話一方在說謊,而聽話的另一方?jīng)]有覺察,當真對待,這時談話雖然可以進行下去,但結果導致不覺察的一方上當受騙。這樣的談話說明,說謊的一方違背了合作原則,而當真的一方卻遵守著合作原則,并且誤以為對方也一直遵守著合作原則。然而,談話一方不遵守合作原則,并不都是為了說謊。有時他可能是出于禮貌或語境的需要,說了一些違反合作原則的話。而當另一方覺察到對方的話沒有遵守合作原則時,他就要迫使自己越過對方話語的表面意義去設法領會說話人話語中的深一層意義,尋求說話人在什么地方體現(xiàn)著合作原則,于是就產生了“會話含義”。
(一) 違反數(shù)量準則產生會話含義
數(shù)量準則規(guī)定了我們說話時所應該提供的信息量:不應少說也不應多說。因此,當發(fā)話人提供的信息不足或提供多于所需的信息時,就會產生會話含義。
1. 違反數(shù)量準則的第一個次準則,提供的信息不足以適應交談的需要。例如:
A: When are you going to the airport?
B: Sometime this morning.
B的回答顯然違反了數(shù)量原則,因為在他的回答中,他給A 提供的信息少于A所希望他提供的信息。如果B知道出發(fā)時間,A也知道B知道出發(fā)時間,B也知道A知道他知道自己的出發(fā)時間,那么B這樣說就會產生會話含義,即“我不想告訴你什么時候去機場”。
2. 違反數(shù)量準則的第二個次準則,提供的信息超出需要。例如:
Wife: When did you come back last night?
Husband: Around midnight. The meeting was too long.
妻子問丈夫回來的時間,而丈夫不但回答了回來的時間,還補充說 “會議開太久了”, 為自己午夜才回來找個合理的理由。其實丈夫的第二句話是過量的信息,是妻子所不需要的,他這么做的目的是要避免妻子的責備和不必要的麻煩。
(二) 違反質量準則產生會話含義
質量準則規(guī)定了說話的真實性,就是要求說話人說真話,不說沒有根據(jù)的話。有時說話人故意說虛假的、沒有根據(jù)的話,產生會話含義。
1. 違反質量準則的第一個次準則,即故意說不真實的話。例如:
A: How are you?
B: I’m dead.
這一對話中B通過說 “我死了”來回答 “你好嗎?”,顯然違反了合作原則中的質量準則。可以推斷出B 的感覺非常糟糕,心情或身體非常不好。
2. 違反質量準則的第二個次準則,即說沒有根據(jù)的話。例如:
A: Beirut is in Peru, isn’t it?
B: And Rome is in Romania, I suppose.
B沒有正面回答A的問題,而是假設他說的話是正確的,得出“羅馬在羅馬尼亞”的荒謬結論,讓A意識到自己說的話是錯誤的。
(三) 違反關聯(lián)準則產生會話含義
關聯(lián)準則規(guī)定了說話要切題,不說和話題無關的話。若說話者說了和話題不相關的話,會使談話中斷或產生會話含義。例如:
Man: Would you like to invite me up for a glass of water?
Woman: Well ... I’m afraid the place in a terrible mess.
這一對話中,這位女士沒有正面回答男士的問題,而是說“屋子很亂”,似乎和話題不相關,卻是委婉地拒絕了男士“喝杯水”的請求,男士也讀懂了里面隱藏的含義。雙方有意違反了關聯(lián)準則,彼此給了對方一個臺階。
(四) 違反方式準則產生會話含義
方式原則在表達方式上提出了要求,要求說話人簡明扼要,不要用含糊的詞語,避免冗詞贅句。實際交際過程中,人們會有意違反這些次準則,到達預想的交際目的。
1. 違反方式準則的第一個次準則,故意拐彎抹角。例如:
Goethe was once strolling on a narrow path in a park in Weimar. As luck would have it, he met with a critic who was hostile to him. Both of them stopped, staring at each other. Then the critic said, “I’ll never make way for a fool.” “But I will,” with that Goethe retreated aside.
這兩位都沒有直接說對方是傻瓜。評論家說:“我從來不給傻瓜讓路?!毖酝庵馐恰拔也唤o你讓路,你是傻瓜”。歌德巧妙地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說道:“我給。”既顯示了自己的大度,又還擊了對方。
2. 違反方式準則的第二個次準則。使用可以產生歧義的詞或句子。例如:
Elevator operator: This is the fifth floor, son.
Child: How dare you call me son? We’re not related.
Elevator operator: Humph! I brought you up didn’t I?
這一對話充滿了幽默。幽默產生于 “son” 和 “bring up”這兩個詞的多義。 “son”既可以表示“兒子”,也可以被年長的人用來稱呼年輕人或孩子。這則對話中,這個孩子感到迷惑:“我們沒有關系你怎么叫我‘兒子’呢?”“bring up” 這一詞組,既可以作“養(yǎng)大”講,也可以是“帶上來”的意思。
3. 違反方式準則中的第三個次準則。即說話羅嗦。例如:
Miss X produced a series of sounds that corresponded closely with the score of “Home, Sweet Home.”
說話人不用一個簡單的動詞sang,而用了“produced a series of sounds that corresponded closely with the score of”來表達同樣的意思,這樣公然違反方式準則只能說明他認為X小姐唱得不好,根本用不上“唱”這個詞,只能用“發(fā)出一系列的聲音”這樣的表達方式來含蓄地表達“Miss X sang badly ‘Home, Sweet Home’”這個意思。
4. 違反方式準則的第四條次準則,說話無條理,產生會話含義。例如:
Here files of pins extend their shining rows; puffs, powders, patches, Bibles, trifles, billet-doux.
這位女士把別針、各色化妝品、情書同莊嚴的《圣經(jīng)》相提并論,讓人推導出的語用含義: 她對上帝及基督教的信仰并不虔誠。
四、結語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人們在交際過程中并不都嚴格遵守合作原則,出于禮貌或是語境的需要,或是為了產生幽默,人們經(jīng)常會違反合作原則。這就要求我們在會話交際中,不僅要理解話的字面意思,更要能聽出說話人的“弦外之音”。
參考文獻:
[1]何兆熊.新編語用學概要[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2]戴煒棟.現(xiàn)代英語語言學概論[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8.
[3]George Yule. The Study of Language[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8.
[4]楊信彰.語言學概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
[5]馬冬梅等.從合作原則的違反看語言幽默的產生.[J]. 肇慶學院學報,2004,(6).
[6]邱凌云等.“合作原則”與“會話含義”.[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