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日本料理是一種用眼睛來品嘗的食物,因為其外觀造型甚是精美;有人說,日本料理是一種做減法的美食料理境界,因為其對于食物原本滋味的無比尊重;有人說,日本料理是一種符合人體健康需求的食物,因為其更多講求的是食物相互平衡的法則。我說,日本料理是日本飲食文化的具體體現(xiàn),使人們在品嘗美味的同時,感受到日本的飲食文化。
日本料理的特征
1 食材以蔬菜和海鮮為主,季節(jié)性強
日本料理的選材以海鮮和蔬菜為主,肉類為輔。海鮮類除魚外,貝類、甲殼類也常食用;蔬菜多為芋頭、小茄子、蘿卜、大白菜、大蔥、菠菜、黃瓜、豆角;肉類以牛肉為主,其次是雞肉,豬肉用得較少。
日本的氣候四季分明,谷物、果蔬、水產品等主要食材的生長期和品質受季節(jié)變化的影響很大?;趯κ巢男迈r程度和品質因素的考慮,日本料理的選材也是四季分明的。此外,日本人對于季節(jié)的變化也有著很大的感知力,加之“物盡其善”的思維方式也使他們合理地選擇應季的食物。例如,春季吃綱魚,初夏吃松魚,盛復吃鰻魚,初秋吃蜻花魚,仲秋吃刀魚,深秋吃經魚,冬天吃河豚。
2 烹調方式崇尚原味,少用調料
日本料理的突出特點就是崇尚食物的原汁原味,生食便成為保持食物原味最好的食用方式。以刺身為例,日本人將新鮮的魚、貝類等海鮮切成大小適中的片狀,再蘸上調味料食用。這種生食方式不僅能完整地保持海鮮的新鮮和原味,還能最大限度地保護其營養(yǎng)成分。但需要注意的是,沒有通過任何烹調處理的生食料理,難免會存在一些微生物和寄生蟲。
由于日本人對于食物原始滋味的執(zhí)著追求,日本料理少了許多添加的調味料,更多的是用不同食物來吊出彼此最精華的味道。所有日本料理最基本的調料都是海帶與鰹節(jié)的調味汁。另外還有用大豆發(fā)酵的酒、醋和料酒。為了保持材料的自然味道,很少使用香辛料,而只使用花椒的芽、柚、芥末、生姜、茗荷和曬干的花椒籽的粉。
3 追求菜肴與食器的藝術感
有人說:“日本料理是用眼睛來吃的。它極其講究形與色,極工盛器,配合食物,造型美輪美奐,每一道菜都猶如中國的工筆畫,細致入密,更有留白,讓人不忍下箸?!崩?,刺身、壽司、天婦羅等傳統(tǒng)的日本料理,無一例外地體現(xiàn)出日本飲食的藝術感,展現(xiàn)了日本人精益求精的民族精神。
廚師運用其高超的技藝,將各種食物以最完美的姿態(tài)呈現(xiàn)給品嘗者。在品嘗菜肴時,不僅給我們味覺上的享受,也帶來了巨大的視覺沖擊??梢哉f,日本料理給予我們的是一場華麗的視覺盛宴。這場盛宴是日本人審美觀的表達,也是日本飲食文化的體現(xiàn)。
“美食不如美器”,這句話道出了容器在料理中的地位。美器不僅僅是對美食表層的烘托、外形的渲染。更是對美食內在的表達、內涵的詮釋。不僅如此,容器也是會說話、能表達的。例如,在刺身和壽司的拼擺過程中需要留白,讓容器充分表達自己,絕對不會用與菜肴無關的點綴填滿大段空白,“留白天地寬”,在空白中讓人去讀懂那豐富的意境。日餐器皿多為瓷制和木制,且制作成各種高雅、大方的形狀,既實用又具觀賞性,使就餐者耳目一新,美食配美器,令每道日本菜都成為美輪美奐的佳作。
日本的餐館文化
日本人喜歡吃生、冷食物。在餐館里就餐,無論盛夏還是寒冬,早晨還是傍晚,客人一到,服務員首先端一杯涼水送到你面前,里面還放有冰塊。人們在餐館吃飯,不論就餐者人數(shù)多與少,都是每人一套餐具和食物,絕不混用,飯菜的量正好,不浪費。
在日本,餐館里一般沒有菜譜,供應的品種都做成樣品,陳列在餐館外面的櫥窗里,上面標有名稱和價格,供就餐者選擇。有的餐館不僅標有價格,而且還用阿拉伯數(shù)字標出編號,供不懂日語的外國人按編號點菜,非常方便。這也體現(xiàn)出日本餐館人性化的特點。日本的餐館,大致可分為如下幾種。
1 快餐飲食館
吃飯用的桌子是一個大橢圓形桌,齊胸高。一排小圓板凳成一圈圍著橢圓形桌,每一個小圓凳用一個不銹鋼柱支撐,裝飾和布局有點像個大吧臺。人們就餐時坐在圓凳上,伏在橢圓桌上就餐。有的餐館干脆將小圓凳去掉,人們站在橢圓形桌旁就餐。據說這種餐館是為適應日本人的快節(jié)奏生活,站著吃飯,幾分鐘解決戰(zhàn)斗,然后匆匆趕路或上班。
2 中國式快餐館
一張桌子能坐四個人,呈兩排對面而坐。如果就餐人數(shù)較多,可以把桌子合并使用,十分方便。這種餐館在日本比較多。
3 榻榻米餐館
進門就餐要脫鞋,門外立有“土足嚴禁”的標牌。門內旁邊有一排排的小木格,里面有拖鞋,就餐者將自己的鞋脫下放在木格里,穿上拖鞋就餐。有的餐館干脆連拖鞋也沒有,就餐者赤足就餐。餐館里也是一桌坐四人,呈兩排對面而坐,只是沒有板凳,席地而坐。這種餐館頗具日本和式民族風格。
中日飲食文化比較
1 飲食的習慣
中國人的主食是五谷,輔食是蔬菜,外加少量肉食。這些食物占飲食結構的比例主要取決于個人喜好和經濟水平。而日本人則以稻米為主食,蛋白質的來源主要是魚、大豆和少量的肉。此外,日本人還大量攝取應季的蔬菜水果以及海藻、野菜和菌類。在飲食方式上,中國人是聚食制,日本人則是分餐制。
中國人一直是世界公認的美食家,中餐也是將追求美味作為最大目標。因此,會使用大量的油和調味料以達到此目的。在中國人的主流飲食文化中,菜系的格局主要是以豬肉為核心建立起來的。豬肉的“香”具有較明顯的熟食性特征,需要較復雜的烹制技術才能使“香”充分揮發(fā)出來。所以,熟食成為中餐的主流。
日本人的主流食品就是海產品。對于海產品,各種烹調方式遠不及生食來得新鮮美味。所以,日本人漸漸形成了海洋飲食文化的特征。而生食是對他們的主流食品——海鮮最美的詮釋。日本料理以生吃海產品為主。除了希望能把海產品的“鮮”發(fā)揚光大,還致力于最大程度地保留海產品中各種營養(yǎng)素。例如,海產品中富含各種不飽和脂肪酸和一些維生素,在加熱的條件下,上述營養(yǎng)素很容易遭到破壞,不利于人們攝取和補充營養(yǎng)。
2 飲食的地位
孔子在《論語·鄉(xiāng)黨》中說過“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在三千多年以前的周朝的書籍中就已有了關于烹飪方法的記載。在《詩經》、《書經》等書籍中,有關于酒、醋、醬油等食品,甚至還有關于營養(yǎng)師以及食物醫(yī)生的相關記載。由此可見,自古以來,中國人對于飲食是極為重視的,飲食在中國歷史中具有很高的地位。
日本關于飲食的古代文獻資料很少,從這點可以看出,歷史上日本并未將飲食文化放在一個重要的位置上。古時候,很多日本人還將談論關于飲食的話題看作是可恥的事。在武士掌權的德川時代,他們所受的教育便是“快吃、快排便、快走。男人,不應過多考慮吃的東西”。近代以來,飲食的地位在日本逐漸提高。但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畢竟根深蒂固,“吃”在日本社會中的地位依舊不如在中國那般高,比起所吃的食物本身,日本人更注重食物的外觀,盛放食物的器皿,用餐的環(huán)境等外在的東西。
羅蘭·伯魯特說:“日本料理中用的飯盤簡直像一幅絕妙的畫。”然而。僅僅看到日本菜肴的外在美是不夠的,其中還蘊含著深深的情意。盡管是吃掉后馬上就消失的飯菜,還是要精心地去擺放、造型等,這里面實際上包含著廚師的每一片真心。每一名廚師最大的心愿就是每一位客人在品嘗自己烹調出的料理后,臉上能夠洋溢著幸福的笑容。所以說,日本料理的美麗在于,通過它,在做飯人與吃飯人之間架起了一座溝通雙方感情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