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人身體有了點小毛病,一定要去看醫(yī)生,而中國老百姓身體有了點小毛病,總有自己的一本“養(yǎng)生經(jīng)”。比如“上火”了,就要吃點“去火”之物。身子虛弱了,就要補一補。暑日“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炒雞蛋。”其目的是“防疰夏。貼伏膘”,也是補。在民間傳流更廣的是“以臟補臟”說。例如,“腎主骨”,羊骨粥可以用來治療腎虛怕冷;“肝開竅于目”,可以用羊肝來治療夜盲雀目等。
外國人弄不明白的是。在他們的營養(yǎng)學中無論如何也查不到中國食物的“冷熱觀念”和“食補觀念”,為什么同樣是家禽,雞肉是溫性的而鴨肉卻是涼性的?同樣是畜肉,羊肉是熱性而兔肉卻是涼性的?至于為什么中國人認為“最補”的補品,比如穿山甲、海馬、鱉、燕窩、蛤蚧等都是些“奇怪性質者”,更是使外國人一頭霧水。
俗語說:“要想了解一個民族,必須先了解她的腸胃。”“文化”對于一個民族飲食習慣的約定性是很大的。不同文化的人不但飲食習慣有差異,而且對食物的基本觀念也迥異。中國人說“吃這種食物容易‘上火”’,外國人聽后感到很驚詫,因為他并沒有看到食物在燃燒,而中國人卻大人小孩都明白。這就是文化的差異。
文化對飲食的科學,一般稱“營養(yǎng)人類學”或“食物人類學”,這也常是包含在“醫(yī)療人類學”中的一門學問。在人類的食物譜中,營養(yǎng)物(nutrient)與食物(food)并不等義。是否有營養(yǎng)是有客觀標準的,但是否可認為是食物,則是不同民族文化主觀所認定的。西方人的主觀認定往往看重營養(yǎng),這和他們縝密邏輯線性的思維方式有關。而中國人認定的食物最為復雜,不但與整個醫(yī)藥系統(tǒng)密切相關,而且與自然界、人際關系調和。密不可分。講究均衡調和,滋養(yǎng)身體的“飲和食德”,更講究傳宗接代的“飲食男女”。這與我們傳統(tǒng)的圓形模糊的思維方式有關。
有許多民族喜歡吃蛹蟲,我們想起來可能要惡心。西方人看我們吃“bird’s nest”(燕子的窩)感到簡直不可思議。美國人最愛吃牛肉,是他們認為牛肉富含營養(yǎng),吃了可以像牛那樣健壯。但是說到吃狗肉,那就咽都咽不下去了。西方人對吃狗肉是~個大禁忌,要他吃狗肉就好比讓其咽下餐碟一樣??墒俏覀冎袊饲『孟喾矗m然不是人人都吃狗肉,但稱狗肉為香肉,并認為是一種神秘的滋補上品。
中國人的傳統(tǒng)飲食觀念,是民族傳統(tǒng)不可見文化長期整合的結果,是通過幾千年來人民大眾經(jīng)歷了無數(shù)次的親身生活實踐和歷代醫(yī)家長期的醫(yī)療臨床實踐逐漸總結發(fā)展而形成的。它積累了許許多多的醫(yī)藥學家、養(yǎng)生學家、儒家、道家、佛家以及廣大民眾的寶貴經(jīng)驗。而歷史上的學問家們把這些豐富的經(jīng)驗不斷上升到食醫(yī)的高度來認識和完善,創(chuàng)造了中國傳統(tǒng)飲食理論基礎,其中包括了“食藥同源”、“食物的四氣理論”、“食物的五味學說”以及“以臟補臟說”等。這些傳統(tǒng)理念在民間代代相傳,成為了家喻戶曉的養(yǎng)生理念。
談起養(yǎng)生,飲食養(yǎng)生是我國傳統(tǒng)膳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李時珍曾把飲食養(yǎng)生的歷史上溯到軒轅時期。他說:“軒轅氏出,教以烹飪,制為方劑,而后民始得遂養(yǎng)生之道?!倍吨芏Y·天官冢宰》中已記載有專職的“食醫(yī)”,可見當時對“食醫(yī)同源”、“藥食同源”、“藥膳同功”的養(yǎng)生保健作用已經(jīng)為人們所認識并重視。
講“藥食同源”,至少包括兩層含義:一是說許多種食物都兼有藥物的性能,無論是動物、植物乃至礦物皆然。我國古代有醫(yī)書云:“水陸之物為飲食者不管千萬品,其五氣五味冷熱補瀉之性,亦皆稟于陰陽五行,與前無殊。人若知其食性,調而用之,則勝于藥也,善治藥者,不如善治食?!逼涠菑钠渌奈锢斫嵌?,食與藥二者的應用皆基于同樣的理論指導?!秲冉?jīng)·素問》提出了“飲食有節(jié),調和五味”的主張,就是說醫(yī)病健身,一方面飲食要有節(jié)制,另一方面還要注意調配得法。漢代的《鹽鐵論》中就有“枸豚韭卯”的藥膳記載?!拌垭唷本褪氰坭綗樨i?!熬侣选本褪蔷虏顺措u蛋。元代忽思慧所著的《飲膳正要》是我國第一部藥膳專著。全書介紹了食療藥膳用菜94種、湯類35種、抗衰老食療方29種。忽思慧在書中提出了強調以預防為主的“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觀點,并認為“食無定味,適者為珍”,就是說,任何食物的性味都含在其中,要靠烹調的本領調和,才能得到真味,而且由于食用者的口味差別,只有合于自己的口味,才覺得好吃。
到了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把我國古代的“藥食同源”的理論和應用又推向一個更新的階段。其中記載的歷代有關養(yǎng)生健身長壽之方多達552首,其中有59首是作者親身指正創(chuàng)研的結果。同時。書中還列有“粥條”,開列出62種“粥療方”,親自配制出34種“養(yǎng)生療疾”佳品,這些都是“藥食同源”論的生動體現(xiàn)。直到今天,仍然有許多食物被醫(yī)家當作中藥來廣泛使用,如大棗、百合、蓮子、芡實、山藥、茯苓、山楂、桑椹、生姜、蔥白、肉桂等。同樣,也有不少中藥,人們常當作食品來服用,如枸杞子、薏苡仁、冬蟲夏草、西洋參等。
由于食物也是藥物,藥物也可作食物,并有著良好的食養(yǎng)食療效果,所以,我國古代醫(yī)家常把食物的功用與主治和藥物等同起來,甚至將一味食物當作一首名方來看待。比如,牛肉作為食品能補脾胃、益氣血,醫(yī)家就把牛肉的功效與中藥黃芪劃上等號?!俄n氏醫(yī)通》說:“黃牛肉補氣,與綿黃芪同功?!毖蛉飧蕼?,益氣補虛。醫(yī)家認為:“補可去弱,人參、羊肉之屬是也?!睂⒀蛉庵εc人參并列。還有將一味食品喻為一首名方說。如將西瓜比作清熱名方“白虎湯”,將甘蔗的益氣滋陽之功比作名方“復脈湯”,將梨子甘寒生津、潤燥止渴之功比作“天生甘露飲”。
為什么食物也可以有藥物作用呢?中藥理論認為,食物和藥物一樣也有性味歸經(jīng)理論。
性味歸經(jīng)的哲學支持來自“天人合一論”。早在《黃帝內經(jīng)》中,我們祖先就指出:“人與天地相爭也,與日月相應也。”一句話,就是指人類與大自然的和諧?!疤斓刂畾猓隙鵀橐?,分為陰陽,列為四時,判為五行?!卑凑贞庩枌W的定義,陰陽五行與人類機體和飲食之間,確實存在著互相連接、互相影響的關系?!秲冉?jīng)》說:“水為陰,火為陽;陽為氣,陰為味;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精食氣,形食味;化生精,氣生形;味傷形,氣傷精,精化氣,氣傷于味?!笔钦f,飲食經(jīng)過生化作用變成人體之精華,經(jīng)過氣化作用而充實形體。飲食不合理就會損傷形體。
按照陰陽五行學說的概念,自然界的物質(事物)通過相生相克的運化才能得到的動態(tài)平衡(需要指出的是,這里的金、木、水、火、土,并不是僅指自然界的五種物質,而是五種屬性或態(tài)勢,正像中醫(yī)學所稱的心、肝、脾、肺、腎概念一樣)。通過陰陽五行來理解飲食的性味,就出現(xiàn)了飲食的四氣理論。
所謂四氣,又稱四性,即寒性、涼性、溫性和熱性,如果再加上不寒不熱的平性,有人稱為五性?!渡褶r本草經(jīng)》云:“療寒以熱藥,療熱以寒藥?!蓖瑯拥牡览?,凡熱性或溫性的食物,適宜寒證或陽氣不足之人服食;凡屬寒性或涼性食物,只適宜熱證或陽氣旺盛者食用。寒性或涼性食物,如綠豆、芹菜、菊花腦、馬蘭頭、柿子、梨子、冬瓜、絲瓜、西瓜、鴨肉、金銀花、胖大海等,都具有清熱、生津、解暑、止渴的作用,對熱性病證或者陽氣旺盛、內火偏重者為宜。反之,對虛寒體質,陽氣不足之人則忌食。同樣的道理,食物中的羊肉、狗肉、辣椒、生姜、砂仁、肉桂等熱性或溫性食物,多有溫中、散寒、補陽、暖胃等功效,對陽虛怕冷、虛寒病癥食之為宜,熱性病及陰虛火旺者忌食之。
此外,食性還要與四時氣候相適應?!端貑枴ちo大論》云:“用涼遠涼,用寒遠寒,用溫遠溫,用熱遠熱,食宜同法,此其道也?!本褪钦f,寒涼季節(jié)要少吃寒涼性食品,炎熱季節(jié)要少吃些溫熱性食物,飲食宜忌要隨四季氣溫而變化,這又是中醫(yī)學的“天人相應”觀。
飲食的五味學說也是中國傳統(tǒng)飲食文化中的一個基本觀念。五味在表面上指飲食物的五種味道,實際上是指味道與人體的密切關系。如辛味能宣散、行氣。適宜有外感表證或風寒濕邪者服食。甘味有補益強壯作用,凡氣虛、血虛、陰虛、陽虛以及五臟虛贏者,宜吃味甘之物(肥胖者、糖尿病人忌吃甜物)。酸味有收斂、固澀作用,宜久瀉、久咳等遺泄患者食用??辔赌芮鍨a、燥濕,適宜熱證、濕證病人服食。咸味能軟堅、散結、潤下,凡結核、痞塊、便秘者宜食。中醫(yī)理論認為,肺主氣,心主血脈,肝主筋,脾主肉,腎主骨,飲食五味用者適宜,對人體則有益,若因過分偏嗜則可發(fā)生疾病。
食物歸經(jīng),是指食物對于機體各部分的特殊作用。
綜上所述,食物的四氣、五味、歸經(jīng)等學說,是中國傳統(tǒng)飲食重要的理論。從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這些理論的深處是和中醫(yī)藥、書畫、戲劇等理念一脈相通的,這就是我們民族的哲世觀、思維方式與審美觀念整合、影響可見文化的結果。
飲食調理的養(yǎng)生作用,不只是專講“營養(yǎng)素”的多寡,而是根據(jù)病證、病位、病性和具體人的年齡性別、身體素質類型及四季天時、地理因素,結合食物的性味歸經(jīng)理論,來分析并選擇食物的宜與忌,這樣豐富多彩、辯證科學的飲食養(yǎng)生觀,在近代營養(yǎng)學和西醫(yī)理論中是缺少的,這正是“天人合一”理論的光輝之處。天人合一,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與社會和諧相處,使人的五臟六腑、經(jīng)絡、氣血津液和諧相處,進而使人達到陰陽平衡、動靜平衡、出入平衡、心理平衡,使人的五臟六腑的功能順通安和,抵抗疾病的能力就會旺盛。正氣存內,病安從來。
我們在繼承傳統(tǒng)文化中還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比如,使外國人~頭霧水的中國食物系統(tǒng)的冷熱觀念的現(xiàn)代科學區(qū)分標準還要加深研究。例如,蔬菜類中大部分綠色蔬菜屬涼性,惟獨苘蒿是熱性;豆類中大部分屬涼性,但紅豆卻屬熱;家禽中雞屬熱,鴨屬涼,鵝屬平;大多數(shù)肉類都屬熱性。而野生動物肉比養(yǎng)殖動物更熱。照此類推,野生動物中最勇猛的老虎就成了最“補”的珍品了。但捕殺國家保護野生動物那可是犯法的!
還有,中國人對模棱兩可不能歸類動物的態(tài)度與歐洲人大相徑庭,古代以色列人憎恨一些曖昧、模棱兩可的動物,認為其不潔凈。而中國人對其不采取消極規(guī)避態(tài)度,而且利用其特性以為己用,認為最補的東西部是具有曖昧兩可者,例如穿山甲(有鱗卻能爬樹)、海馬(似馬卻在海中)、蛤蚧(有鱗居地上)、人參(人形植物)等。西方人怕曖昧之物,中國人利用曖昧之物,這種區(qū)別就是民族的內在文化觀念在背后運作整合的結果。
中國人的獨特養(yǎng)生方式是我們祖先長期和疾病作斗爭的經(jīng)驗總結,是祖先留下的寶貴財富,只要我們能夠按照科學合理的方式生活,順四時而適寒暑,節(jié)陰陽而調剛柔,懂得養(yǎng)生之道并付諸實踐,持之以恒,健康長壽就把握在我們自己的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