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從新課程標準的背景出發(fā),闡述了中小學校體育教學新模式的涵義,分析了新課程標準下中小學校體育課教學開展新模式的意義,旨在為中小學校體育教學內容改革提供一定的參考,并為這個新模式的進一步研究做好理論鋪墊。
關鍵詞: 中小學校體育教學新模式 教育學意義
一、前言
建國以來,我國青少年體育事業(yè)蓬勃發(fā)展,各級學校體育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績,極大地提升了全民的健康素質。但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傳統(tǒng)的體育教學模式已顯得越來越落后,嚴重影響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發(fā)展。從1985年開始,我國對青少年體質健康進行的四次調查,結果顯示:中國青少年的體質在持續(xù)下降,與體質下降相伴隨的,是青少年心理狀況的不良趨勢,如情緒調整能力差、挫折反應不適當、心理承受力較弱等。值得慶幸和可喜的是,在這種背景下,教育部及有關政府部門發(fā)現(xiàn)了問題的嚴重性,下定決心要對課程進行改革。[1]但是,就體育課程而言,我們在實際教學中發(fā)現(xiàn),受前蘇聯(lián)傳統(tǒng)教育思想的影響,現(xiàn)階段中小學體育的教學內容過于偏向競技化、成人化和所謂的正規(guī)化,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小學生的體育意識和能力的發(fā)展,滿足不了學生學習體育知識與掌握運動技能的需要,跟不上時代的要求。筆者從新課程標準出發(fā),從理論上闡述了新課程標準下中小學校體育課教學新模式的涵義,分析了新課程標準下其教育學意義,旨在為中小學校體育教學內容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論參考,并為這個新模式的進一步研究做好理論鋪墊。
二、新課程標準下中小學校體育教學新模式的涵義
社會體育資源是指那些與體育運動相聯(lián)系的各種體育場地、儀器、設備、建筑物、圖書資料,人力資源數(shù)量、專業(yè)、業(yè)務能力,以及各項管理活動等所有人、財、物的總和。這里的物力是指體育設施的物質構成;人力主要是指擔負培養(yǎng)社會體育對象健康成長和發(fā)展的體育行政管理者、社會體育指導員;財力主要是指政府(組織、團體)專項撥款、企事業(yè)單位的投資、私人贊助、個人會費等。這三方面的有機結合,在對社會體育對象實施有效的教育,鍛煉活動中開發(fā)其身心潛能,塑造現(xiàn)代新型人才中發(fā)揮著重要的基礎作用。[2]社會體育資源的形態(tài)劃分多種多樣,按照其存在形態(tài),筆者把社會體育資源劃分為有形資源與無形資源兩種。有形資源泛指硬資源,是指客觀存在的物質資源,包括體育場地、體育器材、體育設施、設備、圖書資料等,并以體育場地為主。無形資源,俗稱軟資源,如體育教師及其專業(yè)知識、體育教育管理能力和思想素質等。新課程標準下,中小學校體育教學新模式主要就是指兩種資源的合理共享。目前,由于中小學校大多數(shù)體育教師對于網球、輪滑、健美操、跆拳道等課程不是十分了解,沒有具備教授的能力,因此開設這些課程就需要借助體育俱樂部的教練,這是軟資源的共享。另外,由于場地和器材的限制,很多學校都很難開設一些新興的課程,這就需要附近體育俱樂部的場地和器材支持,可以稱為硬資源上的共享。
由此,依據教育學和社會學原理,筆者認為,新課程標準下中小學校體育教學新模式,其實是指在中小學校某些體育資源緊缺的情況下,學校為了開設某些符合青少年身心特征的體育課程,對包括社會上的一些體育場地設施和體育教練員的指導等在內的各種軟硬資源的合理利用,達到雙贏的目的。
三、教育學角度微宏觀意義的闡釋
教育學研究表明:中小學生的知識結構還沒有使其具備相當?shù)睦斫饬妥晕覍W習能力。因此,他們對體育的學習動機往往是出于“好玩”,能吸引他們學習鍛煉的教學環(huán)境,可使其獲得擁有知識的成功感與自我探索的新鮮感。為了實現(xiàn)此教學目的,體育教師在組織傳統(tǒng)的教學過程之外,還要對學生進行客觀分析,精心設計教學內容,通過新課程標準下中小學校體育教學新模式的開展,開設一些適合中小學生身心特點的體育課程,改變學生“喜歡體育運動,不喜歡上體育課”的現(xiàn)狀。[3]體育作為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從宏觀層面講,隨著社會的進步,生產、生活對教育的要求越來越高。特別是現(xiàn)代化全面、迅速發(fā)展的今天,更需要人的身體機能、素質和知識、智能的全面發(fā)展,因此,教育不僅要努力提高人的智力,而且要充分發(fā)展人的體力,只有把兩者結合起來才完成了教育的社會使命。從微觀層面來講,體育作為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在人的全面發(fā)展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就人體本身而言,它是一個有生命力的有機體,而要想發(fā)揮生命力的作用,就必須使有機體的各個方面都得到發(fā)展,學校體育就是促進學生體質全面發(fā)展的重要手段。體育活動能提高人大腦神經系統(tǒng)的功能,為發(fā)展智力活動提供物質基礎;能促進人體形態(tài)的正常發(fā)展和機能的加強,即呼吸加深、肺活量加大等。學校體育活動開展得好,不但能為學生一生的健康打下堅實的基礎,而且是關系到“四化”建設的需要、關系到國家民族素質的大事。因此,在新課程標準下開展中小學校體育教學的新模式,即是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生理特點和掌握運動技能的實際情況,有目的、有計劃地開設一些有趣的體育課程,充分滿足學生的心理需要,激發(fā)他們的學習潛能,使他們以較大熱情主動地投入到體育活動中去,使他們真正做到“既喜歡體育活動,又喜歡上體育課”,這不僅僅是體育自身的意義,更有極大的教育意義。
四、結語
新事物出現(xiàn),總會有一個被接受的過程。新課程標準下開展中小學校體育教學的新模式是一種嶄新的教學模式,人們對其了解認識直到接受總有一個過程。在此過程中,獲得學生家長的理解和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面對這走出校園上體育課的新模式,許多家長總會有各種各樣的顧慮,比方說安全問題、對健康的實際效果、對學習的影響等??傊四J降拈_展可以先進行試點試驗,總結經驗,再逐步推廣,使之達到規(guī)范化、系統(tǒng)化、科學化。
參考文獻:
[1]許云霄,麻志明.對帕累托效率的再思考[J].財政研究,2005,(8):7-10.
[2]幸昊,夏思永.試論學校體育資源供給與社會需求的對接[J].體育文化導刊,2007,(5):67-80.
[3]劉小平,陶玉流.資源配置理論下我國高校體育資源及其社會共享探討[J].體育與科學,2007,(3):9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