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和邏輯分析法,對高校開展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進行分析,探討了高校體育俱樂部與學生終身體育的關系問題。
關鍵詞: 高校體育教學俱樂部
1.引言
隨著體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和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高校體育的改革從健康第一、素質教育的角度出發(fā),以終身體育、健康教育為主導思想,確立了新的思路和目標。國內的專家、學者認為目前高校體育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課內外脫節(jié),完整的高校體育應是課內與課外的有機結合。高校體育俱樂部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既學習了一些發(fā)達國家做法,又結合了中國的國情,突破了傳統(tǒng)的體育教學模式,是符合當代大學生生理、心理特點,以及養(yǎng)成終身體育需要的體育教學模式,已被當代大學生所接受和認可,是大學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延續(xù)和補充。俱樂部活動開展的好壞是關系到能否真正施行健康與終身體育教育的關鍵。本文就現(xiàn)階段我國高校體育俱樂部教學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以及其與終身體育的關系問題進行綜述,旨在為方興未艾的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提供依據(jù)。
2.高校開設體育俱樂部的必要性分析
2.1高校體育改革的需要
在新世紀、新的發(fā)展時期,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明確指出:體育課程教學是素質教育和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徑。2002年教育部頒布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1]提出:“根據(jù)學校教育的總體要求……以滿足不同層次、不同水平、不同興趣學生的需要?!薄耙浞职l(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努力倡導開放式、探究式教學,努力拓展體育課的時間和空間。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應具有自主選擇課程內容,自主選擇任課教師,自主選擇上課時間的自由度,營造生動、活潑、主動的學習氛圍?!斌w育俱樂部教學模式更符合《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的要求,“素質教育”與“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正是實施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的理論依據(jù)。
2.2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的成功經驗
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與傳統(tǒng)模式比較具有時代性、社會性、針對性、適應性、可操作性和實效性,更具有優(yōu)越性。在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后,我發(fā)現(xiàn)有超過70%的學生認為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優(yōu)于專項課和基礎課教學模式,是三者中最好的一種模式。我對文獻資料進行歸納比較,發(fā)現(xiàn)體育俱樂部式教學有以下優(yōu)點:首先,學生經過俱樂部式教學后,參與體育鍛煉的頻度與非俱樂部學生比有明顯增加,并且其習慣的延續(xù)是較好的,從二年級學生參與鍛煉頻度可證明,俱樂部可以把課內與課外進行有機結合。其次,成立體育俱樂部,可將學生吸引并組織起來,培養(yǎng)體育興趣。高校組建體育俱樂部將保證對培養(yǎng)高等人才在體育方面投資的延續(xù)性,為開發(fā)人才、合理使用人才和提高人才的質量提供可運行的途徑。此外,俱樂部式教學能使學生擁有參加單項運動的較長時間,同時相互幫助,為今后終身參與體育鍛煉奠定了基礎。
3.高校開設體育俱樂部的可行性分析
3.1高校組建俱樂部開展體育活動是高校體育改革的必然產物
俱樂部式體育活動的模式是體育改革的一種新嘗試,是培養(yǎng)學生終身體育和健康第一的思想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新人的一種重要手段。從學校體育觀念變化來看,學校體育經歷了由健身型、教育型到終身型的認識和發(fā)展階段,終身型體育階段是把體育作為生活的一部分和提高生活質量的重要部分,終身體育觀念的出現(xiàn)標志著學校體育觀念的根本轉變,也是學校體育終身化的世界性趨勢。我國經濟體制和教育體制的改革奠定了高校綜合性體育俱樂部的物質基礎和思想基礎,現(xiàn)代高等教育不但肩負培養(yǎng)人才和科學研究任務,而且直接參與社會服務。因此,為了適應市場經濟發(fā)展的需求,加大改革力度,高校必須將體育推向市場,通過俱樂部式教育模式嘗試,尋找造就現(xiàn)代社會所需要的,具有全面素質的新一代人的最佳方案。
3.2推行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是可行的
21世紀體育教育強調既要滿足大學生現(xiàn)實身心發(fā)展過程中的特殊需要,又要滿足大學生終身發(fā)展的需要,體現(xiàn)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立體式的體育教育結構。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學生的健康觀、體育觀、自我健身等意識增強,掌握了某些運動技能,開展體育社交活動已成為大學生的一種時尚,在體育鍛煉項目選擇上表現(xiàn)出多樣性,反映出一種主體的體育價值意識。這一點在大學體育中顯得更為重要。在此過程中,學校體育的目標中非常重要的一條就是“讓體育真正成為學生現(xiàn)在和將來以至終身生活的一部分”。而為了達到這一目標,學校體育觀念、體制、內容、組織形式和課外體育文化生活必然發(fā)生一系列的變化。
3.3從俱樂部的組織形式看也是可行的
俱樂部教學組織形式是:一年級開設專項選修課,二年級以俱樂部的形式進行教學,三年級以后主要開展單項體育俱樂部活動。它打破了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束縛,讓學生有更大的選擇自由度,倡導開放式、探究式的教學,學生自主選擇內容、教師、上課時間和參加次數(shù),創(chuàng)造更多的時間讓學生參加體育活動,改變過去每周1次90分鐘上課的限制,可以在晚上,甚至雙休日實施,使得上課時間大幅度延伸,每學期完成規(guī)定的學習時間上具有靈活性的選擇。其次,這種開放式教學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可以自主選擇上課的教師、內容、時間。俱樂部式體育教學采用了多類型、多層次的組織形式,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tǒng)型體育教學的單調、乏味的教學形式,學生從多層次、多維度、多樣化的體育教學目標中充分實現(xiàn)自我的價值,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潛能。
4.高校體育俱樂部與學生終身體育的關系問題
4.1高校俱樂部制可有效地促進大學生終身體育思想的樹立
大學生參加俱樂部鍛煉時能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強化學生的體育價值觀,養(yǎng)成終身體育鍛煉的習慣。高校俱樂部制與大學生心理特點、知識結構和智能的發(fā)展相適應,有利于大學生充分自主、自律地選擇,極大地提高了大學生上體育課的積極性和運動健身熱情,使大學生在俱樂部鍛煉中學會鍛煉,學會做人,學會健康生活。
4.2高校體育俱樂部制可使高校體育與社區(qū)體育一體化
由于我國正在加強全民健身建設,許多城市已建起社區(qū)體育俱樂部,社區(qū)體育已成為全民健身計劃的主要形式和落腳點。高校體育俱樂部可以參與社區(qū)體育建設,培育社區(qū)體育文化,開發(fā)社區(qū)體育市場。只要大學生在高校掌握了專項技術和鍛煉身體的方法,養(yǎng)成了參加俱樂部鍛煉的習慣,畢業(yè)后走上社會就會很自然地參加社區(qū)體育俱樂部鍛煉。高校要讓大學生知道在自己人生發(fā)展的各個階段里如何調整自己的體育生活方式和體育鍛煉內容,在不斷提高和糾正自己體育內容的同時也不斷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這個教育過程必須在大學階段完成,也就是說在高校實施俱樂部制有利于這一階段的教育過程。不僅社會需要體育,從體育的主體——人而言,要提高生活質量,也需要體育。
5.結語
高校開展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是高校體育改革的必然方向,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高校俱樂部制可有效地促進大學生終身體育思想的樹立,可使高校體育與社區(qū)體育一體化,對學生的終身體育有著深遠影響。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J].中國學校體育,2002,(6).
[2]胡建華.大學俱樂部制體育課模式的實踐研究[J].體育科研,1998,19,(2):30-32.
[3]張建新.高校體育教學理論在反詰[J].南京:體育與科學,2002,23,(1):68.
[4]陳小蓉.體育教學俱樂部的理論與實踐研究[J].中國學校體育,2002,(2).
[5]劉志敏.對我國普通高校體育教學俱樂部的比較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1.
[6]陶景,李晉裕.學校體育大辭典[M].武漢:武漢工業(yè)大學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