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的遷移也叫學習的遷移,心理學上把已獲得的知識、情感和態(tài)度對后續(xù)學習活動的影響或者后續(xù)學習活動對先前活動的影響稱為學習遷移。學習之間的影響有促進和干擾之分。如果影響是積極的、有利的,稱為“正遷移”;如果影響是干擾或阻礙性的,則稱之為“負遷移”。中學英語教學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知識的負遷移,這給教學帶來了很大的障礙,直接影響教學質(zhì)量的提高,因此須引起高度重視。
一、引起負遷移的因素
1.新舊知識混淆不清。
心理學研究表明,在學習過程中,當新、舊事物相似、相近時,則容易發(fā)生負遷移。在新知識的初學階段,學生由于對相似的新舊知識的本質(zhì)區(qū)別還不能很好地把握,所以往往混淆了相似的新舊知識的界限,而產(chǎn)生學習掌握新知識的障礙與干擾。例如,在學了時間狀語和條件狀語從句中,將來時要用一般現(xiàn)在時替代的語法規(guī)則后,在做時態(tài)填空題“Can you tell me if it?搖?搖?搖?搖tomorrow?(rain)”時,很多學生會填rains。這是因為學生對新學的賓語從句的用法掌握得還不夠透徹,先前學過的狀語從句中將來時要用一般現(xiàn)在時的用法干擾了賓語從句中的時態(tài)用法。
2.思維定勢的影響。
教育心理學認為:每個人認知新事物的過程中,都存在著思維定勢與遷移。所謂思維定勢,就是人們按習慣了的比較固定的思路去考慮和解決問題的一種形式,在許多情況下,思維定勢表現(xiàn)為思維的趨向性和專注性,有其積極的一面,但當這種趨向與當前要解決的問題不完全一致時,就會使得我們因循守舊,產(chǎn)生消極的干擾作用。例如,大部分學生都知道now在一般情況下是現(xiàn)在進行時的時間狀語標志,因此在做動詞填空題“My hometown used to be a small town,but now it?搖?搖?搖?搖a large and modern city.(become)”時,很多學生受思維定勢的影響,第一反應就是填is becoming,根本沒考慮其實這條句子的正確時態(tài)是現(xiàn)在完成時。再如,英語學習中,我們經(jīng)常強調(diào)主謂要一致,因此學生就形成了一定的思維定勢。如在做選擇題“Ten years?搖?搖?搖?搖quickly since I left school.A.passed B.have passedC.pastD.has passed”時,大部分學生沒多加思考,就選B。實際上,在這條題目中,我們還要考慮到另外的語法知識,即在時間和金錢作為主語時,我們必須把它們作為整體來看待,只能用作單數(shù)。故正確答案是D。
3.母語的干擾。
在英語教學活動中,學生在用英語進行交際時,總是在某個或某些方面受到母語的影響,或試圖借助于母語的知識來表達思想。當母語和英語有相同的表達形式時,這種遷移使學生學得比較輕松、省力。但當母語和英語在表達形式上有不同之處時,依據(jù)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便在學生的學習中起著錯誤的導向作用,加大學生學習的困難,延緩學習的進程。母語負遷移主要表現(xiàn)在語音、詞匯、句法和語用等方面。例如初學英語的學生往往把英語的表達和漢語的表達等同起來,按漢語習慣來表達英語。把“我非常喜歡英語”翻譯成“I very like English.”,將“為人民服務”說成“serve for people”。這些都受漢語的影響,而未注意到英語單詞的含義、用法及句子的結(jié)構(gòu)。
4.舊知識的錯誤強化。
初中學生初學be動詞時,對I am,you are,he(she) is反復操練,強化記憶。因此一學到動詞do時,不少學生就造出了“I am like Shanghai very much.”或“She is go to school by bike every day.”之類的錯誤句子。再如,學了一般過去時后,教師經(jīng)常強調(diào)一般過去時的否定句是didn’t加動詞原形,所以很多學生在做動詞填空題“Tom?搖?搖?搖?搖late for school this morning.(not be)”時會填didn’t be。其實,這是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對有些舊知識過分強化所造成的負遷移。
5.知識細節(jié)的遺忘。
在學賓語從句時,教師強調(diào)主句和從句的時態(tài)必須要一致性,但表示客觀事實時,只能用一般現(xiàn)在時。但有些學生恰恰忽視了這點。如有些學生寫成“The teacher told us the earth moved around the sun.”便是一個錯句,應把moved改成moves。類似還有have/has been to,have/has gone to和 have/has been in句型意義的不同差別,leave和leave for,leave和forget的不同詞意,這均是初學者極易混淆的。
6.教師沒有發(fā)揮好主導作用。
在教學的雙邊活動中,教師的主導作用是很重要的。如果教師在講授中對教材中的難點、重點強調(diào)不夠,講解不透徹,或是方法陳舊、呆板等都會引起負遷移。
二、教學對策
教師要提高教學質(zhì)量,使學生準確地掌握知識和技能,在教學中要盡量防止知識的負遷移。因此,教學時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培養(yǎng)學生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
學生學習英語的目的是能運用英語進行口頭交際。當學生能熟練運用像“I like...very much”的句型進行交際時,就不會再出現(xiàn)“I very like ...”的錯句了。同時對抗母語的干擾也有明顯的效果。因此,教師要善于創(chuàng)設(shè)情景,讓學生在真實的語境中進行交際。并且要鼓勵學生多去英語角練口語或多與老外交流,以提高英語口語水平,防止出現(xiàn)中國式英語。
2.講透語言要點,設(shè)計多種練習。
精講語言基礎(chǔ)知識,對單詞的基本含義及語法項目的要求,一定要講清楚講正確。而且要綜合整理,及時小結(jié),使之系統(tǒng)化、條理化,形成知識網(wǎng)絡(luò),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概括水平和理論能力。但這還遠遠不夠,要使學生準確熟練地掌握所學的知識,必須采用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以便有效地防止知識的負遷移。比如,對英語中幾種時態(tài)的教學,可以根據(jù)定義、結(jié)構(gòu)、時間狀語的標志和用法列一張表,讓學生有一個比較系統(tǒng)的了解,然后通過設(shè)計一些不同類型的練習來正確辨別這幾種時態(tài)的用法。
3.加強分析對比,實現(xiàn)正面遷移。
心理學研究表明:對比抗干擾,加強對易混知識的比較,找準分化點,利于排除干擾。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仔細觀察,認真分析,反復比較,積極思考,找出語言知識的本質(zhì)特征,辨別語言差異,尋找實施正面遷移的主體關(guān)聯(lián)內(nèi)容。同時教師還應注意新舊知識異同的比較。在對比過程中,學生始終處于主動積極、探索進取的狀態(tài),引起有意無意的思維交鋒,這樣對完善舊知識、鞏固新知識都極為有利。并且通過有目的地設(shè)計一些相似相異的知識點的題目和知識網(wǎng)絡(luò),以此收集各方面的反饋信息,通過多種途徑了解學生產(chǎn)生負遷移的內(nèi)容要素和所屬類型,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糾正。例如,英語中cost,spend,pay,take四個單詞中都有花費的意思,但它們的結(jié)構(gòu)和用法并不完全相同,學生在使用時往往張冠李戴。因此,在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設(shè)計多種類型的練習如選擇、填空、句型轉(zhuǎn)換和翻譯等對它們進行分析對比,邊講邊練,直至學生真正掌握這四個詞的用法。
4.改進教學方法,指導學生認識并運用遷移規(guī)律。
在教學中,應體現(xiàn)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根據(jù)學生的認知特點設(shè)計課堂教學,給學生以充分的動腦、動口、動手的機會,注重對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引導學生“發(fā)散性”地思考問題,逐漸培養(yǎng)學生用“探索、研究、總結(jié)、改進”的方法主動學習。教師還應指導學生認識學習的遷移規(guī)律,抓好知識間的滲透,注意新舊知識的相互作用與影響,并通過合作與討論加強知識系統(tǒng)記憶和理解。
英語學習中的負遷移是一種常見而又不可避免的現(xiàn)象,但只要我們在教學中加以重視,采取相應的對策,就一定能有效地加以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