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針對小學語文教學中預設與生成和諧統(tǒng)一的問題,著重從三個方面進行思考:關系處理,辯證統(tǒng)一;精心預設,鋪墊生成;靈活調(diào)控,引領生成。
關鍵詞: 小學語文 課堂教學預設與生成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學是預設與生成、封閉與開放的矛盾統(tǒng)一體?!?/p>
預設和生成是對立統(tǒng)一體。那么,在當前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實現(xiàn)“預設”與“生成”的和諧共生呢?
一、關系處理,辯證統(tǒng)一
辯證法告訴我們,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既有其有利的一面,也有其有待改進的一面?!邦A設”是“生成”的基礎,“生成”是“預設”的提高,二者是相輔相成的,是矛盾的統(tǒng)一體。在具體的語文教學中,我們應辯證地看待這一矛盾,正確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追尋二者的辯證統(tǒng)一。應充分審視教學資源,教學前精心教學預設,在語文教學預設的目標和程序?qū)嵤┻^程中生成地納入始料未及的體驗,積極鼓勵師生在交往互動中即興創(chuàng)造,從而促進課堂的動態(tài)生成,超越預設的目標和程序,讓學生在感悟、積累、運用的動態(tài)過程中,在準確把握“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態(tài)度情感與價值觀”的同時,實現(xiàn)教學設計與課堂教學的和諧共振。需要注意的是強調(diào)生成,并不是忽略了預設。反過來,重視預設并非教學的預演,必須摒棄過多的預設與計劃、規(guī)范與機械,更多地凸顯課堂的真實豐富性、復雜多變性、不確定性和動態(tài)生成性。教學需要為生成而預設,只要充分發(fā)揮了“導”在兩者間的主觀能動性,就能解決好兩者之間的問題。
二、精心預設,鋪墊生成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邦A設”的終點是“生成”的起點。精心預設代表的是對教材更深入地理解,代表的是對整個教學設計更為成熟地把握,代表的是教師對學生學習情況的基本預知……教學實踐表明,只有科學充分地預設,才能讓教師在課堂上得心應手,善于把握生成的機會,應對學生的種種不同情況,從而讓課堂教學充分到位,不斷展現(xiàn)動態(tài)生成的精彩。因此,我們應著力倡導為教學生成而預設,讓課堂預設更為充分,更為飽滿。例:《寓言二則》之《自相矛盾》是一篇寓言故事,課文借人物夸口矛和盾的語言揭示了人物語言、行動的前后不一、互相抵觸。在考慮課文特點和學生年齡特點后,筆者設計教學思路:“以讀帶演—以演促思—思后明理”。在“以演促思”環(huán)節(jié),我還預設提問:“嗨,賣矛和盾的,用你的矛戳你的盾,會怎么樣呢?”如此提問,其目的是通過運用提問的方式,讓學生思考賣矛和盾的人夸口的話前后不一、相互抵觸,從而更好地引導學生表演出其“啞口無言,不知怎樣回答”的樣子。
三、靈活調(diào)控,引領生成
葉瀾教授曾說過:“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fā)現(xiàn)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案,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學是不斷生成的。成功的教學不可能是對教案機械的、照本宣科的結(jié)果。面對動態(tài)課堂中出現(xiàn)的“節(jié)外生枝”、“旁逸斜出”的現(xiàn)象,教師應靈活機動、積極引導、調(diào)控流程,妥善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從而引領課堂動態(tài)生成并形成高潮。
1.在質(zhì)疑提問時引領生成
“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著名心理學家魯賓斯坦說:“思維通??偸情_始于疑問或者問題,開始于驚奇或者疑惑,開始于矛盾?!碧招兄f:“學貴知疑,大疑則大進,小疑則小進,不疑則不進。”新課標下的動態(tài)語文課堂要求學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鼓勵學生立足文本全程質(zhì)疑,在課堂真實問題動態(tài)生成的過程中,引導學生以自主合作的方式解決問題。
實踐表明,學生的課堂質(zhì)疑往往都是寶貴的教學資源,有時雖然打破了預先的教學流程,但如果教師能及時抓住,集中力量突破疑點,就能不斷產(chǎn)生新的生長點,從而創(chuàng)造精彩生成。
例:教學《天游峰的掃路人》一文,在讀題時,一生突發(fā)奇想,提出問題:課題為什么不是“天游峰上的掃路人呢?”面對這個“意外收獲”,我順勢引導:請同學們讀讀有關老人語言、動作描寫的語句,只要你能細心地朗讀定能有所發(fā)現(xiàn)。學生在認真朗讀和小組合作交流后,答案自然而生:“我認為,課題中沒有這個‘上’字,更能看出老人與大山融為一體,成為了大山的一部分,反之,課題加個‘上’,就將天游峰與老人徹底分離了。”多么到位的理解啊,我不禁為之鼓掌。僅僅一句簡單的引領,卻贏得了如此精彩的生成,真是一次“意外的教學收獲”。
2.在偏離價值取向時引領生成
新課程理念告訴我們,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和個性表達。但這不等于對那些“偏離教學目標、游離文本價值取向之外”的動態(tài)生成的一味尊重。因此,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應以閱讀活動參與者的身份平等介入課文的學習,用平等對話的方式敏銳地判斷學生的思維生成,當學生的獨特感受進入誤區(qū)時,應及時地進行點撥、引導和糾正,以一個具有精湛技藝的園丁身份為課堂“修枝剪葉”,傳遞自己的理解、情感和價值觀,影響和感召著學生,使整個對話過程發(fā)生了令人興奮的戲劇性變化。
例:教學《水鄉(xiāng)歌》一文時,我設置提問:“水鄉(xiāng)通電以后會給水鄉(xiāng)人帶來哪些變化呢?”通過學生對衣、食、住、行幾方面的回答,較好地詮釋了文中“新生活”一詞的內(nèi)涵。此時,一生突然提問:“我認為通電不好,這樣水鄉(xiāng)人有可能會被電死?!泵鎸@一出乎意料、偏離學生價值取向的問題,我沒有慌張,加以沉著“引領”。
師:“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想法?”
生:“報紙上登過,一農(nóng)民在家被電死,幾天后才被人發(fā)現(xiàn)。”
師:“同學們都知道水鄉(xiāng)通電使人們過上了現(xiàn)代生活,因為有了電,鄉(xiāng)親們可以收看電視、上網(wǎng),學到了許多知識。那么,我們能不能由于一位農(nóng)民在家被電死就認為通電不好嗎?”
生1:“不能,我們關鍵是要學會科學用電?!?/p>
生2:“是啊,只要學會科學用電,每當節(jié)日到來,我們還可以買些彩色小燈泡裝點夜晚?!?/p>
師:“因為有了電,我們的夜晚會變得更加美麗,生活會變得更加有情趣。這就是書中說的——”
生(齊說):“唱咱水鄉(xiāng)新生活?!?/p>
總之,在“預設”中關注“生成”,在“生成”中結(jié)合“預設”。實現(xiàn)“預設”與“生成”的和諧統(tǒng)一應成為語文教學較高的境界追尋。
參考文獻:
[1]王志芳.讓預設與生成和諧相生[J].小學語文教學,2004,(10).
[2]林美徽,蔣愛荔.語文教學要從“固定預設”走向“自然生成”[J].黑龍江教育,20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