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園林橋的主體造型,與自然環(huán)境﹑人文環(huán)境﹑城市環(huán)境相結(jié)合,激發(fā)人們產(chǎn)生美感,給人遐想的意境。園林橋歷史悠久,其歷史已滲入在人們的文化心理的深處,它的價值在于講究橋與水體的映襯和對比,突出建筑特征和立體效果,分隔水面,變換觀賞視線,點綴水景,使其與整個環(huán)境相融合。
關鍵詞: 園林設計園林橋?qū)徝雷饔?/p>
在漢文化的主體思想中,“水屬陰;水性活;水性向下”??鬃釉?“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水,是人類文明的孕育者。人類古代的四大文明,可以簡單地概括為四大河流文明,無論是兩河流域的巴比倫文明,還是黃河流域的華夏文明,都與水結(jié)下了密不可分的血緣關系,有水就有了橋。
當人類砍倒第一棵樹,跨過小溪、河溝,建成第一座“橋”時,水面就擁有了一條彩帶——人類征服河流,橋就成為了懸空的道路。
園中之路橋,往往不被作為觀賞的主景之物,但在園林中起著不小的審美作用。這種作用在不知不覺中感染了人們。
一、園林橋和環(huán)境的協(xié)調(diào)
園林橋?qū)嶋H上就是風景橋,是園林藝術重要組成部分,講究布局自然,與地形﹑園景配合,與水體映襯和對比,給人以美的感受;突出建筑特征和立體效果,分隔水面,增加水景的層次,使其與整個環(huán)境相融合,形成優(yōu)美的立體空間輪廓線,猶如有層次的山水畫。園林橋在聯(lián)系風景點的水陸交通,組織游覽路線,變換觀賞視線,點綴水景,增加水面層次等方面有著重要作用。
二、橋在園林中的效果
在自然山水園林中,橋的布置同園林的總體布局﹑道路系統(tǒng)﹑水體面積等有著密切相關。園林橋的位置和體型與景觀相協(xié)調(diào)。大水面架橋,位于主要建筑附近的,宜宏偉壯麗﹐重視橋的體型和細部的表現(xiàn);小水面架橋,則宜輕盈質(zhì)樸,簡化其體型和細部。水面寬廣或水勢湍急者,橋宜較高并加欄桿;水面狹窄或水流平緩者,橋宜低并可不設欄桿。水陸高差相近處,平橋貼水,過橋有凌波信步親切之感;溝壑斷崖上危橋高架,能顯示山勢的險峻。水體清澈明凈,橋的輪廓需考慮倒影;地形平坦,橋的輪廓宜有起伏,以增加景觀的變化。
園中之橋,宜低不宜高。有的橋為什么造得很高?這是由于橋下有高大的船只通過,所以橋需造得高大。園中一般無大船,所以不需要造高大的橋。園林橋,小中見大,橋小而低,則水面空闊;反之,比例不相稱,乃是大忌。有的造園者不懂這個道理,以為石拱橋好看,殊不知它難以與其他景物相稱,造園切忌孤立地對待某個景物。按照陳從周的意思:“園林橋一般要低于兩岸,有凌波之意。”
園林橋浸透了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的精神,其設計效果講求因地制宜的原則,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條件和生態(tài)因素,適當保留有景觀特色的自然地形地貌,結(jié)合當?shù)氐娘L土人情,使中國東、西、南、北、中的園林景觀各具特色,美不勝收。
三、園林橋的形式
在園林橋里平橋的外形簡單,有直線形和曲折形﹐結(jié)構有梁式和板式。板式橋適于較小的跨度,如北京頤和園諧趣園矚新樓前跨小溪的石板橋﹐簡樸雅致。跨度較大的就需設置橋墩或柱,上安木梁或石梁,梁上鋪橋面板。曲折形的平橋為中國園林中所特有。不論三折﹑五折﹑七折﹑九折,都稱“九曲橋”。其作用不是便利交通,而是要延長游覽行程和時間,以擴大空間感,在曲折中變換游覽者的視線方向,做到“步移景異”;也有的用來陪襯水上亭榭等建筑物,如上海城隍廟九曲橋。
拱橋造型優(yōu)美,曲線圓潤,富有動態(tài)感。單拱的如北京頤和園玉帶橋,拱券呈拋物線形,橋身用漢白玉,橋形如垂虹臥波。多孔拱橋適于跨度較大的寬廣水面,常見的多為三、五、七孔,著名的頤和園十七孔橋,長約150米,寬約6.6米,連接南湖島,豐富了昆明湖的層次,成為萬壽山的對景。河北趙州橋的“敞肩拱”是中國首創(chuàng),在園林中仿此形式的很多,如蘇州東園中的一座。
亭橋﹑廊橋加建亭廊的橋,稱為亭橋或廊橋,可供游人遮陽避雨,又增加橋的形體變化。有游憩功能與造景效果的功能,適合園林要求。遠觀上打破長堤水平線構圖,有對比造景、分割水面層次的作用。桂林七星巖的花橋,廊橋是通往公園入口第一個景觀建筑。揚州瘦西湖上的五亭橋是瘦西湖長軸上主景建筑。
杭州西湖三潭印月的亭橋在曲橋中段轉(zhuǎn)角處設有三角亭,就是巧妙地利用了轉(zhuǎn)角空間,給游人以小憩之處;揚州瘦西湖的五亭橋,多孔交錯,亭廊結(jié)合,形式別致。廊橋有的與兩岸建筑或廊相連;蘇州拙政園“小飛虹”具有獨立的設廊;蘇州留園曲溪樓前的一座曲橋上,覆蓋紫藤花架,成為風格別具的“綠廊橋”。
汀步,又稱步石、飛石。淺水中按一定間距布設塊石,微露水面,使人跨步而過。園林中運用這種古老渡水設施,質(zhì)樸自然,別有情趣。將步石美化成荷葉形,稱為“蓮步”,桂林蘆笛巖水榭旁有這種設施。其它形式的橋如內(nèi)蒙古扎蘭屯人民公園內(nèi)有鋼索吊橋,武漢東湖風景區(qū)有仿名畫《清明上河圖》虹橋結(jié)構建成的“疊梁拱橋”,還有天然石梁、石拱構成的天然橋。
四、橋在園林設計中的作用
設計根據(jù)建園目的,綜合運用美學﹑自然科學和經(jīng)濟學原理,對園林的形式和主要分區(qū)﹑主要景觀內(nèi)容,以及與城市其它部分的聯(lián)系,園林建筑及山石﹑水體等工程的規(guī)模﹑道路﹑橋梁布局所作的總體設計,通過形象思維創(chuàng)造一定的形式以體現(xiàn)改善環(huán)境﹑滿足游憩需要和園林藝術等方面的要求。
在園林設計中充分利用客觀條件和運用造型藝術以發(fā)揮園林的美學效果,稱為設計手法或技巧。通過藉景﹑透景線并采用分隔、迂回、層次、俯瞰、仰望等手法擴大空間感覺,應用曲折與節(jié)奏,變化與統(tǒng)一,以及體形、色彩、明暗、虛實等方面的對比與平衡規(guī)律,提高人們賞景時的美感等。
園林中,橋的形象要比路明顯。橋的作用大體有三個方面:
一是通行,物質(zhì)性的功能。二是觀賞橋的形態(tài),精神性功能。三是組景作用。人在橋上行,由于水面空闊,因而此處是賞景之佳處。但若是用曲橋,如拙政園、網(wǎng)師園等都有曲橋,人在曲橋上行,可以自然而然地觀賞到橋左右兩邊的景物。但曲橋要曲得自然,有的曲橋不但做成90度曲,而且要做“九曲”,人行其上,似受拘束,感到不自在。橋之組景,還有一個作用是分割水面空間,使水面空間有層次。因此,園中水面設橋總是將池面分割成有大有小,使水面主次分明。如網(wǎng)師園大水池,其西北首用曲橋,東南角用小拱橋,形成中間大水面,兩邊兩處小水面,不但有層次,而且有主次。
五、園林橋的藝術與文學
山水自然美,向為我國文學家和藝術家情有獨鐘。正如明代大藝術家董昌其所說:“詩以山川為境,山川亦為詩為境?!睒?,是架設于山水之間的建筑物,它長期屹立于大自然之中,也就成為點綴和美化大自然的一員。有山有水自然也就會有橋,橋梁本身也是實用與藝術的融合體,如橋梁的平直、索橋的凌空、浮橋的韻味、拱橋的涵影等,搖曳著藝術的風采。
橋的藝術性,主要表現(xiàn)在兩方面,即造型風格和裝飾工藝。造型風格主要體現(xiàn)在曲線柔和、韻律協(xié)調(diào)和雄偉壯觀上。而江南水鄉(xiāng)的一些小梁細橋,則更使人聯(lián)想到“小橋流水人家”的詩情畫意,加強了人和自然、建筑和環(huán)境相融合的意識。紹興文理學院內(nèi)的一座橋,主要用于大學生觀光、休閑,它與建筑、環(huán)境相融合,加重了大學的校園文化氣氛。杭州小瀛州曲橋,形成園林的曲線美與柔性美。
園林橋與文化藝術聯(lián)系起來。唐代詩人杜荀鶴在《送人游吳》詩中寫道:“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古宮閑地少,水港小橋多……”陸游的《沈園》里有:“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逼淝楦?。北宋詞人張先的《浣溪沙》詩云“……柳陰陰下水平橋,日長才過又今宵?!庇捎谠娫~的描寫,橋這種形式更富有藝術性。而園林之橋,是實際橋的“再現(xiàn)”,所以也是對橋的藝術性表現(xiàn)。從這種理念出發(fā),園中之橋就不應當只認為僅僅是溝通兩岸的通道,而是一種藝術對象,須精心設計。
六、小結(jié)
橋是人類跨越山河天塹的技術創(chuàng)造,給人帶來生活的進步與交通的方便,自然能引起人的美好聯(lián)想,故有人間彩虹的美稱。而在中國自然山水園林中,地形變化與水路相隔,非常需要橋來聯(lián)系交通,溝通景區(qū),組織游覽路線,而且更以其造型優(yōu)美形式多樣作為園林中重要造景建筑之一。因此,小橋流水是中國園林及風景繪畫的典型景色。
參考文獻:
[1]曹林娣.中國園林文化.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5.
[2]王曉俊.西方現(xiàn)代園林設計.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0.
[3]張家驥.園冶全釋.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