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托馬斯·哈代的《德伯家的苔絲》女主人公苔絲,其悲劇成因是多方面的,本文從社會、性格、宿命等三個角度分析苔絲悲劇的成因。
關(guān)鍵詞: 《德伯家的苔絲》苔絲悲劇
在19世紀(jì)末20世紀(jì)初的英國作家中,托馬斯·哈代(Thomas Hardy)是一位“在歷史與未來交叉點上的文學(xué)家”(聶珍釗:2)?!兜虏业奶z》是托馬斯·哈代最著名的小說之一。故事發(fā)生在19世紀(jì)末。小說主人公苔絲本是一位純潔、美麗、善良、勤勞的鄉(xiāng)村小販的女兒。為改善家庭貧窮生活,父親迫使她到附近一個有錢的遠(yuǎn)親德伯夫人家干活,苔絲不情愿地去了德伯夫人家。幾個月后苔絲被德伯夫人的兒子亞歷克奸污了,這改變了苔絲的整個命運。苔絲失身后,對亞歷克極其鄙視和厭惡,帶著心靈和肉體的創(chuàng)傷回到父母身邊,她懷了孕,嬰兒出生后即夭折。痛苦不堪的苔絲決心改換環(huán)境,去了一家奶牛廠做工。在那里,苔絲認(rèn)識了牧師的兒子安吉爾·克萊爾,在克萊爾的多次請求下,他們結(jié)婚了。苔絲非常珍愛克萊爾的感情,感到從沒有過的幸福,純潔的苔絲不愿意對克萊爾隱瞞自己的過去。當(dāng)苔絲把她與亞歷克的事告訴了克萊爾時,貌似思想開通的他卻沒有原諒苔絲,從此陰影籠罩了他們的生活。不久克萊爾只身遠(yuǎn)渡重洋去了巴西,被遺棄的苔絲孤獨、悔恨、憤慨,生活在絕望中。亞歷克乘虛而入,用金錢誘迫苔絲和他同居。為了養(yǎng)活父母和弟妹,苔絲只得忍受屈辱和苦難與亞歷克同居??巳R爾在巴西貧病交加,歷經(jīng)磨難,悔悟當(dāng)初遺棄苔絲,返回英國欲與苔絲言歸于好,這猶如一把利刃,把苔絲從麻木深噩的狀態(tài)中刺醒。她殺死了毀滅她幸福的亞歷克并和克萊爾一起出逃,在荒漠里度過了幾天逃亡的歡樂生活。最后,在一個靜謐的黎明,苔絲被捕,因觸犯刑律而被判處絞刑。
悲劇,在西方的美學(xué)觀點中,并非只是指字面上的悲慘、痛苦和悲傷,也是對崇高、富麗、公正、真摯、善意和優(yōu)雅的贊頌(馬曉翔:1993)。我們通??梢詮娜齻€角度品味悲劇:社會的悲劇、性格的悲劇和宿命的悲劇。它們有著各自不同的來源,能激發(fā)人們對美的不同的欣賞興趣。苔絲的悲劇就包含這三種形式的悲劇。
一、社會的悲劇
1.苔絲的悲劇是一個社會悲劇。
社會悲劇是人同環(huán)境的沖突造成的。苔絲生活的年代是19世紀(jì)80年代,資本主義開始侵入家長統(tǒng)治下的英國農(nóng)村,小農(nóng)經(jīng)濟開始一步步走向崩潰,造成個體農(nóng)民的破產(chǎn),走向貧困。苔絲作為一個貧苦農(nóng)民的女兒,而后又作為一個雇傭勞動者,其命運必然是悲慘的。苔絲為了生計,艱苦勞作,一心一意靠自己的雙手而養(yǎng)活自己及家人。在一家之主德伯死后,苔絲一家人被趕出了祖居,無處棲身。整個家庭面臨著饑餓和死亡,苔絲一個人的辛苦勞作已經(jīng)無法挽救瀕臨滅亡的家庭。在生存的壓力、家人的哀求與亞歷克的利誘下,苔絲最終被逼無奈,重投亞歷克的懷抱。正是這一行為,使苔絲失去了可能獲得幸福的最后機會。苔絲被毀滅的悲劇是時代、社會悲劇。
2.封建門第觀念的滲透也造成了苔絲的悲劇命運。
盡管工業(yè)革命使資本主義的價值觀念滲透到社會各個角落,但舊的封建門第觀念仍然存在。苔絲的父親約翰·德伯偶然得知自己竟然是“德伯維爾騎士家族的嫡系子孫”,興奮不已。慶賀時飲酒過度,不能正常駕車工作,苔絲無奈之下替父親駕車,釀出車禍,老馬被撞死,為生計被迫到亞歷克·德伯家去打工,從此飽受煎熬。苔絲處于這樣一個新舊思想交替的時代,注定了其悲劇的雙重性。
3.苔絲是世俗道德偏見的犧牲品。
19世紀(jì)的英國,婦女處于不平等的地位,《1857年離婚與婚姻條例》頒布之前,離婚是由教會法庭判決的。一般情況下,婚姻是永久性的。1857年之后,法律規(guī)定男子可以因為女子的不忠提出離婚,妻子的貞操是丈夫的特權(quán),婦女失去貞操,就是不潔。因此,一個女子被某個男人占有之后,唯一的出路就是跟他結(jié)婚,無論對他有沒有感情,而男子卻沒有守貞的義務(wù)。這就決定了苔絲在遭到亞歷克·德伯強暴之后,如不與他結(jié)婚,必然被認(rèn)為是不潔的女人,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zé),背負(fù)恥辱的名聲,永無抬頭之日。即使是愛著苔絲、又有一定資產(chǎn)階級進步思想的安吉爾·克萊爾,也未能擺脫世俗道德偏見。新婚之夜,苔絲說出了自己的不幸往事,但未得到克萊爾的同情和原諒,克萊爾對此事耿耿于懷,“認(rèn)為她是一個冒名頂替的騙子,一個偽裝成純潔少女的罪婦”??巳R爾最終拋棄了苔絲,再次使苔絲陷入絕望。世俗的偏見葬送了苔絲的愛情,也同時剝奪了苔絲追求愛情的權(quán)利。苔絲本是被摧殘者,是人們同情和幫助的對象,但在無聊的舊道德下,她被歧視和詛咒。而那些罪惡的制造者——誘騙苔絲使其失去貞操的亞歷克,曾在倫敦跟一個婦女有過放縱史的克萊爾卻絲毫未被社會譴責(zé)。而賦予他們這種權(quán)利的就是男女不平等的思想,傳統(tǒng)的貞操觀對婦女的桎梏和封建禮教對女性的殘害,具體來說,就是“男性對女性純潔的要求以及對兩性問題使用的雙重標(biāo)準(zhǔn)”(馬弦)。這既是一個以男性為中心婦女遭受肆意侮辱的強權(quán)社會,又是一個統(tǒng)治階級殘酷壓迫被統(tǒng)治階級的丑陋社會,更是一個人民被奴役、被欺騙而不覺醒的社會。
4.資本主義法律和宗教的迫害,也是釀成苔絲社會性悲劇的重要因素。
法律本是用來維持正義的,但當(dāng)苔絲遭受亞歷克的傷害時,卻讓罪犯逍遙法外,讓一個純真的少女獨吞苦果。而當(dāng)苔絲面對亞歷克的再次利用、霸占、挖苦和嘲弄,最后忍無可忍殺了亞歷克時,法律卻讓十幾個警察搜捕苔絲并判處苔絲死刑??梢?,資本主義的法律是多么的虛偽,它顯然只是維護資產(chǎn)階級的統(tǒng)治的一個工具。統(tǒng)治者的暴虐和邪惡,受到法律和國家機器的庇護;弱小者的痛苦和悲哀,被法律和國家機器漠視。宗教思想的滲透也使苔絲承受了巨大的精神壓力,使苔絲精神上一步步陷入悲劇的深淵。苔絲思想上深受宗教教義影響,當(dāng)她的私生子快要病死時,意識到“嬰兒沒有受過洗禮”,死后無法升入天堂,因此心急如焚,渴望孩子得到牧師的洗禮,卻最終被拒絕。盡管苔絲因絕望而對宗教產(chǎn)生過質(zhì)疑,但她始終無法擺脫宗教的陰影。她不停地用宗教觀念想象、解釋、象征自己的不幸遭遇。如她看到別人在墻上刷《圣經(jīng)》語錄就惴惴不安,覺得自己失身是有罪。虛偽的宗教使她常常自我折磨,缺乏自信。
二、性格的悲劇
1.在社會悲劇這個大前提下,苔絲的悲劇同時也是性格的悲劇。
苔絲存在性格缺陷,她過于善良純樸。善良純樸本身沒有過錯,但在動蕩的歲月,在骯臟的世界,這種性格卻不啻于引火燒身,因而成為一種性格缺陷。克萊爾跪地求婚時,純真的苔絲拒絕他的惟一理由,就是她認(rèn)為不能以自己的不潔之軀使心愛的人遭受傷害。新婚之夜,善良的本性使她不顧母親的反對,將自己的不幸遭遇和經(jīng)受的磨難告訴了克萊爾,想從他那里得到靈魂的安慰,但未得到克萊爾的同情和原諒??巳R爾認(rèn)為她是“一個冒名頂替的騙子,一個偽裝成純潔少女的罪婦”。苔絲遭遺棄后,沒有祈求,也沒有哭鬧,她不愿給對方造成傷害,也不想用極端的方式葬送掉自己曾經(jīng)的美好時光。迫于生計,她又回到亞歷克身邊,不惜犧牲自己的一生幸福來換取家人的溫飽。但她的善良與純樸換來的卻是希望的破滅和生命的毀滅。
2.宿命論的影子也是導(dǎo)致苔絲悲劇人生的一個因素。
在走投無路時,苔絲總會覺得自己的不幸是命中注定的。她意識到自己的不幸,但又認(rèn)為自己有罪,應(yīng)當(dāng)受到懲罰。由于她不能認(rèn)清社會對她的壓迫,把人生苦難歸因于命運作祟,因此她有時就會陷入到悲觀的情緒之中。當(dāng)苔絲第一次到亞歷克家認(rèn)親時,在回家的路上,被玫瑰花刺了前胸,便“認(rèn)為那是個不吉利的兆頭”,為她的人生蒙上一層陰影。當(dāng)苔絲試穿新婚禮服時,腦子里浮現(xiàn)出的是“曾經(jīng)失節(jié)的妻子,穿上它絕不會合身”的民謠,她因此而心情沉重。洞房墻上的祖先畫像,讓她感到不祥之兆,并想到勞倫斯神父的一句話:“這種狂暴的歡樂將會產(chǎn)生狂暴的結(jié)局?!边@一切都讓苔絲覺得好運氣與自己無緣。宿命論思想吞噬著苔絲與生活抗?fàn)幍挠職?,削弱了她的斗志,使她?jīng)常陷入悲嘆之中。
3.理性與感情的尖銳對立。
在這種對立中,感情顯示出巨大的能量,常常表現(xiàn)為激情狀態(tài),支配著她的行動。她不是順從自身的理性,而是順從強過理性的感情。
盡管苔絲無法擺脫舊道德的束縛,但苔絲的心靈始終是純潔的。盡管她遭遇了不幸,但并未因此而沉淪。苔絲性格中的真、善、美被資本主義社會徹底否定、摧毀了。哈代正是以這種方式,使批判的力度顯得更強大,苔絲的悲劇更具震撼人心的力量。
三、宿命的悲劇
命運的悲劇是苔絲悲劇的又一個原因。“哈代的小說具有濃郁的悲觀色彩。他認(rèn)為苔絲和裘德(《無名的裘德》主人公)的悲劇都是冥冥之中由神的意志安排的,無論人們怎樣努力和反抗,總逃不脫神的意志的主宰”(楊周翰298)?!肮淞R殺死苔絲的世界,但是他找不到造成這種悲劇的真正根源,他認(rèn)為,人們在冷酷的現(xiàn)實面前無力擺脫命運的惡意捉弄”(張良村313)。從《德伯家的苔絲》這部作品,我們可以看出悲劇命運色彩始終貫穿其中,成為哈代作品的一大特點,這也使他的作品擁有更加豐富的內(nèi)涵。在哈代看來,苔絲是命運的犧牲品。她的悲劇是由于彌漫著宇宙的意志,即我們所說的命運造成的,縱使反抗也是枉然。所以在作品中,哈代時時發(fā)出悲天憫人的慨嘆,流露出一種對人類永遠(yuǎn)無法解脫悲劇命運的無可奈何的悲哀,這正是他悲劇命運意識在作品中最充分的體現(xiàn)。
苔絲出生在一個貧苦的家庭里,兄弟姐妹多達(dá)七個,這就首先決定了她不幸的一生。其次,在老馬死亡之后,作為家里最大的女兒,她不得不違背自己的意愿去拜訪那富有的“親戚”;在那里,她受到亞歷克的誘騙。強忍著巨大的痛苦,這個可憐的女孩遠(yuǎn)離家鄉(xiāng),來到陌生的農(nóng)場幫工;在那兒,沒有任何人認(rèn)識她,她可以盡力地過得安寧,但克萊爾又出現(xiàn)了;她決定隱藏心中的愛,并拒絕了克萊爾的求婚,但是,命運和愛又迫使她嫁給了克萊爾;她不想欺騙克萊爾,便決定在信中告訴克萊爾一切,但信卻被放到了地毯下;在新婚之夜,她鼓起勇氣告訴了丈夫真相,卻遭到了鄙視和遺棄;當(dāng)被逼到命運的死角,她去拜訪克萊爾的父母,沒想到他們卻外出了,她聽到的是克萊爾兄弟的閑言碎語;在她回家的路上,她又遇到了亞歷克。那時,丈夫未歸,父親死了,房子到期了,全家人正走投無路。為了拯救全家,可憐的苔絲向亞歷克屈服了,因為只有亞歷克才能幫她。后來,克萊爾意識到了自己的罪行,他從巴西返回,在見到苔絲之后又不得不失望離去。苔絲的絕望達(dá)到了頂峰。她殺死了亞歷克并與克萊爾一起出逃。最終,苔絲被抓住并判以死刑。苔絲的一生充滿著戲劇性。大量巧合的情節(jié)因素構(gòu)成了苔絲命運向悲劇方向轉(zhuǎn)折的契機,命運一步一步將苔絲推向悲劇的結(jié)局。另外,許多神秘的因素,比如德伯家神秘的馬車,可怕的“手中的十字”,也都暗示著苔絲的悲劇是注定的。這使人很容易想到面對神秘的命運的力量,無論主人公怎樣努力,都無法擺脫,一切似乎前世注定。
以上從三個方面剖析了苔絲悲劇人生的原因,目的在于向讀者展示一位維多利亞時期少女的真實感情和多舛的命運,這樣的悲劇不是偶然的,也不只發(fā)生在一個苔絲身上。魯迅說:“悲劇是展示人們對有價值事物的破壞?!?297)苔絲的悲劇喚起了讀者無限的同情。苔絲,一位純潔的女性,將永遠(yuǎn)活在人們的心中。
參考文獻(xiàn):
[1]聶珍釗.悲戚而剛毅的藝術(shù)家——托馬斯·哈代小說研究.華中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1995.
[2]馬曉翔.苔絲悲劇的美學(xué)品格.北京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社科版),1993.5
[3]馬弦.苔絲悲劇形象的“圣經(jīng)”解構(gòu).外國文學(xué)研究,2002.3.
[4]哈代.德伯家的苔絲.張谷若譯.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84.
[5]楊周翰等.歐洲文學(xué)史(下卷).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79.
[6]張良村等.世界文學(xué).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7]魯迅.魯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