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一直都在研究地球上最為獨特的生物——人的一些奇特的行為,但至今也沒有找到確切的答案。不過,他們在不斷的研究中逐漸意識到,人的一些乍看上去似乎無關緊要的“小動作”,其實更能揭示人類的本來面目。下面就讓我們來認識一下人類的這些“小動作”吧!
臉紅
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時,可謂千方百計、不擇手段,可就是這樣一個群體,竟然會臉紅。這該作何解釋呢?客觀地說,臉紅這種行為對人的社交活動是不利的,因為它很容易讓人看出臉紅者在說謊??蔀槭裁慈祟悤M化出臉紅這種行為呢?達爾文早在研究進化論時就已注意到這個問題了。他發(fā)現(xiàn),不論是哪個國家、哪個民族的人,在感到難為情時都會面紅耳赤,而包括一些靈長類在內的高級動物卻不會出現(xiàn)臉紅。達爾文解釋不了這種奇怪的現(xiàn)象,后來的科學家也覺得很費解。
不過,科學家最近給出了一些解釋。他們認為,原始人類出現(xiàn)臉紅的原因可能很簡單,就是以這種方式來表達對掌握著權力的首領的服從。后來,隨著人類的社交活動變得日益復雜,臉紅開始與一些更高級的自我意識聯(lián)系起來,比如尷尬、羞愧以及自我罪惡感等。那么這種表現(xiàn)是否會置人于不利境地呢?科學家認為,如果換一個角度看,臉紅有時會讓一個人更具吸引力,讓人更想去探究他。
科學家還注意到女性比男性更容易臉紅。他們認為,從進化角度看,臉紅在遠古時代可能是女性向男性表達專一情感的一種途徑,以此獲得后者的幫助,與之共同撫養(yǎng)后代。有科學家聲稱:“臉紅好比在告訴對方,我沒有說謊,也不會背叛你,因為一旦說謊,我就會臉紅,從而被你看出來?!边€有科學家進一步推論臉紅與信任之間的關系。試想,面對一個整天面若苦瓜的朋友,你愿意將你內心的想法告訴他嗎?當臉紅與難為情聯(lián)系起來后,那些從來不知臉紅為何物的人便處于不利地位:你會相信那些沒有羞愧心的人嗎?
笑
人為何發(fā)笑?有科學家對笑這種人類行為進行了長達十年的研究,最終總結出一條規(guī)律:比起刻意制造的笑話,乏味的評論性語言更容易惹人發(fā)笑。這無疑讓“人為何會發(fā)笑”這個問題變得更加神秘。
科學家認為,發(fā)笑始于我們的史前祖先,是他們對撓癢癢的一種生理學反應?,F(xiàn)代猿猴在相互嬉戲撓癢癢時會通過鼻腔、口腔大量呼氣,這是進化遺留下來的“氣喘式笑法”。而隨著進化的深入,人類愈加發(fā)達的大腦賦予笑以強大的社交功能,它能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研究發(fā)現(xiàn),當一個人開懷大笑時,其體內的一種叫“內啡肽”的物質的水平就會升高,這種物質具有緩和情緒的功效。由此可見,發(fā)笑的確有助于加強社交關系。
科學家指出,在發(fā)自內心的開懷大笑與其他一些帶有強烈感情色彩的笑之間是存在區(qū)別的,比如禮節(jié)性的笑、尷尬的笑、嘲笑、冷笑等,這些都屬于被迫地笑,可能是后來進化的,其作用好比是社交活動的調劑品。
青春期
青春期是人類特有的進化結果,而其他動物,包括和人類在進化上關系最近的猿類都沒有青春期——它們直接從幼年時期進入成年期。人類為什么要經歷10年左右的青春期的苦惱和煩躁呢?傳統(tǒng)觀點認為,青春期主要是一個使生殖系統(tǒng)不斷成熟的過程,但今天的科學家給出了另外的解釋。
科學家發(fā)現(xiàn),在青春期,我們的大腦神經細胞及其連接方式經歷了大規(guī)模的“整改”:12歲的大腦和20歲的大腦從外表上看差不多,實際上兩者在功能方面已經存在很大差別??茖W家指出,青春期的主要任務并不是性成熟,而是多方面的成熟,尤其是大腦的成熟,后者使我們的思維變化及時跟上了生理特征的變化。正是因為有了青春期,人類才顯得和動物大不一樣。換言之,沒有青春期,我們就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
還有科學家從青春期男孩和女孩的一些行為表現(xiàn)來研究青春期的作用,他們發(fā)現(xiàn),青春期孩子的行為方式和性格特征都會發(fā)生變化,但這種變化具有性別差異:女孩的青春期到來得比較早,因此青春期女孩比同齡男孩顯得更成熟;男孩的青春期來得比較晚,青春期男孩的稚氣未脫讓成熟男人不把他們視為競爭對手,這樣有利于他們在相對安全的環(huán)境中學習吸引潛在配偶的優(yōu)秀品質,如語言創(chuàng)造力、幽默和藝術才能。
做夢
人類為什么做夢?這是科學家致力于解答的謎題之一。
科學家認為,做夢并非沒有用處,而且也不是毫無意義。首先,夢境對于處理情緒非常重要,它能夠幫助我們調節(jié)情緒,使之保持在一個正常狀態(tài)。最新研究發(fā)現(xiàn),午后的小憩(打盹)還可以幫助我們鞏固記憶。
當進入快速眼動睡眠期時,我們可以在夢境中重新體驗現(xiàn)實生活中的情緒,并在不引起與壓力有關的激素水平變化的情況下,讓這些情緒得到緩解。做夢還可以幫助我們保存記憶。研究發(fā)現(xiàn),對于一些相關詞語,人們在頭天晚上的記憶明顯不如睡一覺醒來后的記憶好。
當然,做夢并不總是出現(xiàn)在快速眼動睡眠期,非快速眼動睡眠期的夢境也有它的獨特功能。研究人員將不同睡眠時期的志愿者叫醒,記錄他們的夢境,結果發(fā)現(xiàn):快速眼動睡眠期的夢境內容更具攻擊性,這類夢境通過模擬危險遭遇幫助我們釋放壓力;而非快速眼動睡眠期的夢境內容主要涉及友好平和的社交活動,這類夢境有助于我們與他人友好合作。
夢境內容會受到諸如氣味、地理位置等外界因素的影響,但有些內容會在我們的夢境中一再出現(xiàn)。大多數人認為夢境預示著什么。有科學家說:“我們最終可能給出不同夢境的解釋?!?/p>
舍已為人
《自私的基因》一書作者認為,人類生而自私,因此我們必須學會舍己為人。不過,從生物學角度看,即便我們對家人很好,其實質依然是利己主義的,我們會從這種關系中獲益,因為他們與我們的部分基因相同。而其他一些利他行為實質上也是以互惠為目的的,它們也不能算無私。
不計回報地幫助別人,這在生存法則上會讓我們處于不利地位,但人類確實存在樂于助人的行為,比如捐款給陌生人。無奈之下,生物學家只得將“無私奉獻”定義為人性的一部分,但他們不能確定這種利他主義的進化過程及其原因。
有科學家認為,人類的利他行為的產生是因為自然選擇青睞那些無私奉獻的人:在我們祖先生活的年代,人類的數量不多,因此族群中的團結互助十分重要。然而,在今天全球化的大環(huán)境下,許多活動都是在素未謀面的陌生人中完成的,人們或許不再見面,付出可能永遠也得不到回報。因此,無私奉獻不再適合今天的社會。但也有科學家對此持反對意見,他們認為,進化跟人類文明有著緊密的關系,對我們來說,進化不僅僅是基因上的、也是文化上的傳承,因此無私奉獻對于整個社會的凝聚力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藝術
生存顯然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的頭等大事,而人類熱衷于藝術創(chuàng)作就有些不符合這個原則L那藝術是怎樣起源的呢?達爾文認為,藝術起源于性選擇;現(xiàn)在也有科學家認為,藝術就像孔雀的尾巴,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的產物。研究顯示,女性在生理周期的某個時期,會更青睞有才華、而不是有錢的異性。但也有科學家認為,僅性選擇一個因素是不足以解釋藝術的起源的,藝術起源可能另有原因。
有科學家認為,追求美感體驗促使我們不斷地認識和探索世界,而藝術創(chuàng)造允許我們安全地探索新的事物。還有科學家認為,藝術是人類適應社會的一種表現(xiàn),因為無論是繪畫的色彩還是音樂的節(jié)奏,其創(chuàng)作過程都有助于增加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聯(lián)絡,進一步增加人的生存機會。
不過,迄今為止還沒人能解釋人類的審美能力是如何形成的。科學家建議我們從生物學的角度去尋找依據,比如對稱性設計、對畫面質量的審美評判等,因為我們的大腦可以迅速處理這些信息。當然,這種說法不是最權威的。因為每個人的審美觀不同,至少大部分的人都沒有時間去獲得審美教育。
迷信
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在選舉期間總喜歡在早上打籃球,高爾夫球手伍茲在周一比賽時總是穿紅襯衫……大多數人都或多或少地有著自己的一些迷信行為,哪怕他們知道這些迷信根本就不起作用。
科學家認為,通過大自然的巧妙設計,我們的大腦可以根據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推導出結論,并潛意識地假設一件事是之前發(fā)生的某一件或某些事的結果。正是這種思維方式使我們普遍存在迷信思想。那我們是怎樣進化出這些關聯(lián)能力的呢?如果我們的祖先在聽到草叢里發(fā)出的沙沙聲時,只想到是由風造成的,而忽略了出現(xiàn)獅子的可能性,那他們可能早就被食肉動物消滅掉了。因此,為了及時獲知事物間的因果關系,哪怕做出一些錯誤判斷也是值得的。
宗教為迷信提供了另一種可能的進化途徑。就算宗教信仰不起任何實質性的作用,但它確實具有心理作用。宗教的主要功能就是讓大眾聽從命令'由此促進團結,而宗教能起到這樣的作用也正是利用了人類相信超自然現(xiàn)象能影響命運的天性。
文化因素和環(huán)境因素顯然也對一個人的迷信程度產生很大影響。例如,當感覺到無法控制自己的命運時,我們就會變得更加迷信。有研究發(fā)現(xiàn),生活在中東一些高危地區(qū)的人,與生活在中東其他地區(qū)的人相比,前者攜帶平安符的概率高得多。還有研究發(fā)現(xiàn),每當美國經濟形勢出現(xiàn)低迷時,到教堂里參加祈禱的人數就會增加約50%??茖W家認為,一個人是否迷信,其迷信程度有多深,都跟這個人所處的環(huán)境大有關系。
挖鼻孔
2001年,印度科學家安得拉德和斯里哈利針對挖鼻孔進行的研究,榮獲搞笑諾貝爾獎。他們對200名青春期的學生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幾乎所有的人都承認有挖鼻孔的習慣。每天挖鼻孔的次數平均為4次,其中只有9名學生承認會吃掉鼻屎或鼻涕,占被調查人數的4.5%。由于吃鼻屎和鼻涕這種行為會招人嘲笑,科學家推測真正的比例可能會超過4.5%。
安得拉德說:“鼻涕和鼻屎中并不含有任何有價值的營養(yǎng)物質。”研究也未發(fā)現(xiàn)吃鼻屎的人與其他人存在審美上的差異。那為什么有人會選擇吃掉自己的鼻屎或鼻涕呢?有研究證實,接觸傳染性物質密切的人,與很少接觸傳染性物質的人相比,前者患過敏性疾病的概率要低得多。所以,對于有人為什么會吃掉自己的鼻屎或鼻涕的一種可能的解釋是,吃掉它們可能會幫助打造免疫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