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有數(shù)千種動物攜有毒素,最毒的毒蛇能在幾秒鐘內(nèi)令被咬者渾身劇痛,幾分鐘后便可摧毀其神經(jīng)系統(tǒng)和肌肉組織。除毒蛇外,毒蜘蛛、蝎子等也攜有毒素。本文介紹幾種著名的有毒動物。
在地球上數(shù)千種有毒動物中到底哪些對人的危害更大呢?如果要對世界上最危險的有毒動物進行排名,首先要考慮攻擊概率(動物攻擊人的機會),其次要考慮攻擊性(好斗的動物一般來說攻擊性也更強),以及噴射系統(tǒng)、毒液量(動物一次能釋放多少毒液)和毒液的毒性。最毒的動物未必就是對人類威脅最大的動物。下面,讓我們見識一下幾種最危險的有毒動物。
眼鏡蛇
說到最毒的動物,人們首先想到的一定是蛇。在印度尼西亞南部,生活著一種能遠距離噴射毒液的蛇——噴毒眼鏡蛇。和其他毒蛇一樣,噴毒眼鏡蛇也通過中空牙齒噴射毒液,但能將毒液噴射很遠,且精確度令人震驚,幾乎可以說是百發(fā)百中。更要命的是,這種蛇會反復攻擊一個目標。一般來說,獵物一旦被它們擊中,其整個神經(jīng)系統(tǒng)將被麻醉,導致體內(nèi)循環(huán)減緩,呼吸困難,肌肉萎縮,幾分鐘內(nèi)就會死亡。這種蛇在感到有威脅時,首先會通過恐嚇來先發(fā)制人:挺直身子,讓自己看上去更具威力,這是眼鏡蛇特有的攻擊姿勢;如果這一招不管用,則采取進一步行動——通過收縮毒腺上方的肌肉使毒液滲入到中空的毒牙中,當毒液到達毒牙末端時,強大的壓力就會使毒液像子彈一樣噴射而出。不過,對人類來說,噴毒眼鏡蛇并不是最危險的毒蛇,因為其毒液對人類的皮膚幾乎沒有什么影響,只會損害受害者的眼睛,使眼睛紅腫,引起針刺般的疼痛,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導致失明。
生活在亞洲南部的眼鏡王蛇是世界上體形最長的毒蛇,可達5.5米,挺起身子時有一人高。這種蛇的毒液的毒性不算最強,但量卻很大,一口就可達200~500毫克,而殺死一個人僅僅需要12毫克就足夠了。人一旦被眼鏡王蛇咬傷,會很快出現(xiàn)呼吸衰竭,1分鐘后便會死亡,幾乎無人能幸免。所幸這種蛇并不愿意和人類打交道,它們會盡量避免與人類接觸,所以每年發(fā)生的眼鏡王蛇傷人事件并不多。眼鏡王蛇喜歡生活在潮濕環(huán)境中,以鳥、蜥蜴和其他小型哺乳動物為食,但它們最喜歡的食物是蛇,包括小型蟒蛇、其他眼鏡蛇等——眼鏡王蛇的拉丁名字翻譯過來就是“食蛇之蛇”。這種體形巨大的毒蛇能吞下比自己還要大的獵物。
與個頭最大的眼鏡王蛇相比,眼鏡王蛇的小表弟——普通眼鏡蛇實際上更加危險。普通眼鏡蛇在印度次大陸最為常見,活動范圍一直延伸到南亞。這種蛇每年平均咬傷15000人左右,而且因生性好斗,常常主動攻擊人類。普通眼鏡蛇的毒牙不算很大,但能釋放大量毒液。在準備攻擊獵物時,普通眼鏡蛇會將身體的前1/3部分挺直,松開柔軟的肋骨和皮膚,形成特有的斗篷,使之好像一下子變大了許多。獵物一旦被普通眼鏡蛇咬傷,其神經(jīng)系統(tǒng)就會遭到破壞,神經(jīng)活動被阻斷,導致呼吸衰竭。這種蛇還會根據(jù)獵物的大小調(diào)整毒液的用量,決不浪費,有時甚至只是干咬,絲毫不分泌毒液。為防止背后遭襲,這種蛇在后背上還長有一對嚇人的假眼,實際上是一對眼狀斑紋。眼鏡蛇的大名就是由此而來的。
悉尼漏斗網(wǎng)蜘蛛
澳大利亞是毒蜘蛛的樂園,這里總共生活著22種毒蜘蛛。如果搞一個最危險的毒蜘蛛排行榜,悉尼漏斗網(wǎng)蜘蛛應該名列前茅。
漏斗網(wǎng)蜘蛛得名于它們制造的形狀各異的漏斗形洞穴。這種蜘蛛長著光滑的黑色腦袋和茶褐色身體,最引人注目的是它們巨大的螯角。蜘蛛的螯角大多像鉗子,而漏斗網(wǎng)蜘蛛的螯角卻像匕首。為了能讓“匕首”刺進獵物體內(nèi),它們往往使盡全力向下猛擊,如果一次攻擊不成,還會反復進行攻擊,力量之大足以刺穿人的腳趾甲。
悉尼漏斗網(wǎng)蜘蛛是世界上唯一還無法用抗毒血清對付的蜘蛛,因此一旦被它們咬傷,即使是成年人也不能保證能生還。漏斗網(wǎng)蜘蛛在咬人時會釋放一種強效毒素,并可在兩分鐘內(nèi)到達人的循環(huán)系統(tǒng),嚴重時15分鐘就可致人死亡。這種毒素首先會引起刺痛、流口水、流眼淚、出汗、嘔吐、腹痛等癥狀,兩小時后大部分癥狀可減退,但接著會出現(xiàn)呼吸困難和心搏停止。
悉尼漏斗網(wǎng)蜘蛛的雄蛛和雌蛛都攜帶劇毒,但兩者之間的毒液成分稍有不同。雄蛛比雌蛛對人類更危險,究其原因:一是因為雄蛛更活躍,經(jīng)常走出洞穴去尋找伴侶,因此與人相遇的概率更高;二是因為雄蛛毒液的毒性更強。雄蛛的毒性較雌蛛更強,部分原因是它們常年離開洞穴在外面游蕩,需要更強大的防衛(wèi)武器,而雌蛛在多數(shù)時間里都蟄伏在洞穴里,不喜歡拋頭露面,在洞穴里可以躲開捕食者,因而不需要那么強的毒性。不過,當雌蛛冒險出洞時,其毒性就會變強,這是它們的防御機制使然,也是長期進化的結(jié)果。
在澳大利亞,除悉尼漏斗網(wǎng)蜘蛛外,還有一種蜘蛛對人類也構(gòu)成巨大威脅,這就是赤背蜘蛛。在澳大利亞,赤背蜘蛛的傷人事件比蛇和其他動物傷人事件的總數(shù)還要多,每年大約有1000人被其咬傷。這種蜘蛛與臭名昭著的黑寡婦蜘蛛存在近親關系,與黑寡婦蜘蛛一樣,它們的腹部也有一個沙漏標記。赤背蜘蛛的名字來源于其身體上的那條醒目的紅色緞帶。
與赤背蜘蛛相比,黑寡婦蜘蛛要歹毒得多,其毒性比響尾蛇還要毒15倍。黑寡婦蜘蛛生活在北美地區(qū)。美國共有四種黑寡婦蜘蛛,除阿拉斯加州外,在其他各州都有分布。
亞利桑那木蝎
蝎子也是一種有毒動物,不過其注毒方式與蜘蛛和蛇完全不同。蜘蛛和蛇是通過毒牙將毒液注入到受害者體內(nèi),而蝎子則是用尾巴上的毒刺注毒。蝎毒和蛇毒對神經(jīng)系統(tǒng)造成的影響也有所不同,蝎毒最大的特點是能讓神經(jīng)系統(tǒng)處于過度興奮狀態(tài),使心跳加速,血壓升高。不知道有多少人曾被蝎子蜇過,可能有幾百萬,也可能有幾千萬,直到后來開發(fā)出了抗毒血清,情況才有了好轉(zhuǎn)。
在美國西南部和墨西哥北部,棲居著一種毒性極強的蝎子——亞利桑那木蝎。這種蝎子經(jīng)常會與人類相遇,但除非被故意激怒,否則不會主動攻擊人。木蝎由于體形較小,毒刺相對也較小,所以每次釋放的毒液量并不多。為了彌補這種不足,木蝎毒液的毒性變得非常強,在抗毒血清被開發(fā)出來之前,對人類形成了很大的威脅。
就毒性而言,生活在中東和北非的殺人蝎比木蝎有過之而無不及。殺人蝎的體形小,毒刺也不大,但其毒液的毒性極強,在量相同的情況下,比任何一種蝎子都要致命。殺人蝎的致死率也遠超過木蝎。在中東和北非,很多人都被殺人蝎蜇過。殺人蝎易怒、好斗,毒刺尖利,可輕易刺穿人的皮膚。殺人蝎的毒液如果進入血液,會引起心臟和呼吸衰竭。幸運的是,殺人蝎自己會嚴格控制每次攻擊釋放的毒液量,這對人類來說是一件幸事。
殺人蜂
殺人蜂生活在北美大陸,因性情暴躁易怒、兇殘狠毒,人送外號“殺人蜂”。殺人蜂之所以可怕,源自它們可怕的攻擊方式:一擁而上,群起攻之,不趕盡殺絕決不收兵。其實它們這樣做的目的是保護它們的蜂巢、蜂后和幼蜂的安全,只是它們有點“防衛(wèi)過當”了。
殺人蜂原產(chǎn)自非洲,之所以進入北美完全是因為一次人為失誤。1956年,巴西科學家急于培養(yǎng)一種產(chǎn)蜜量更高的蜜蜂,于是引入非洲蜜蜂與歐洲蜜蜂進行雜交,不料部分非洲蜜蜂從實驗場地逃跑,在與當?shù)孛鄯潆s交后產(chǎn)生了殺人蜂。由于沒有天敵,這種蜜蜂的種群數(shù)量急劇增加。殺人蜂一旦受到打擾,便會群起而攻之,而震動、閃亮的物體如珠寶、深色服裝等對它們來說都是“危險信號”,都能激怒它們,從而引發(fā)它們的攻擊行為。殺人蜂蜇人時會釋放一種信息素,又叫氣味信號,這種氣味信號會很快引來更多的殺人蜂,通常蜂巢內(nèi)半數(shù)成員都會出動。如果你不慎招惹了殺人蜂,大約會有兩萬只殺人蜂圍繞著你展開攻擊。它們會緊跟著你,最遠能迫出1000米。即使你跳入水中,它們也不會放過你,而是盤旋在你的頭頂,等著你從水里出來。此后8小時里蜂群始終處于激奮狀態(tài),蜂巢附近1000米地之內(nèi)的任何活物都會遭到攻擊。其實,單就毒性而言,殺人蜂與歐洲蜜蜂沒什么兩樣,殺人蜂的可怕之處就在于參與攻擊的蜜蜂數(shù)量太多。人一旦遍體被蜇就會導致過敏性休克,這是對蜂毒的一種過敏性反應,這時喉部肌肉會緊縮,血壓會下降,如果救治不及時,就會導致死亡。當然,對殺人蜂來說,攻擊行為同樣也是一種自殺行為。
石頭魚
不獨在陸地上,在海洋里其實也有不少有毒動物。在澳大利亞沿海水域生活著一種毒魚——石頭魚,這可是世界上最毒的一種魚類。如果你不小心被水底的一塊像石頭的東西刺痛,千萬不要麻痹大意,它有可能就是一條偽裝得極為巧妙的石頭魚。澳大利亞每年有數(shù)十人被石頭魚刺傷。石頭魚能在水下一動不動地呆上幾個小時,等著小魚或小蝦游過來,然后一躍而起,用嘴巴制造一股強大的吸力,只需1毫秒便能將獵物吸下去。石頭魚的防衛(wèi)利器是它們身上的棘刺,它們一旦被激怒,身上的13根棘刺就會直豎起來,每根棘刺都異常鋒利,就像一把把匕首,能輕易刺穿橡膠鞋底。棘刺不但鋒利,更重要的是里面含有毒液。毒液一旦進入人體就會很快擴散,傷者會出現(xiàn)疼痛、腫大、高燒、嘔吐和麻痹癥狀,必須使用抗毒血清,否則就會引起呼吸衰竭或心臟病。
就毒液致命程度而言,生活在太平洋熱帶沿海水域的鬼鼬絲毫不亞于石頭魚,因其毒烈如蝎子,俗稱海蝎子。這種動物雖然形象丑陋,面目可憎,但體色鮮艷,且能隨環(huán)境改變,這是它們對環(huán)境適應性進化的結(jié)果,是一種極為有效的偽裝。
鬼觸的鰓蓋上長有長而銳利的毒棘,每邊各6根,第一背鰭上的5到6根棘刺也有毒。鰓蓋上的毒棘為皮膚所蓋,只露出前端部分。棘的正反兩面各有刺溝一條,沿每條溝有一梨形腺組織,較寬的一端連接棘刺的基部。當鬼觸的毒刺受到擠壓時,毒腺的腺細胞便會被擠破,毒液進入刺溝,流進人或動物的體內(nèi),就像在皮下注射了一針毒劑。
人如果不小心踩在鬼觸身上,初期會感到燒灼般的劇痛,如果不及時治療,將引起暈厥、心跳、發(fā)燒、麻木、嘔吐、呼吸急促,嚴重時導致死亡。
藍環(huán)章魚
在澳大利亞沿海水域生活著一種有毒生物,它們常常棲居在巖石縫隙中,靠改變膚色巧妙地偽裝自己。這種漂亮的海洋生物就是藍環(huán)章魚。全世界一共有25種藍環(huán)章魚,全部生活在澳大利亞沿海水域。
藍環(huán)章魚是一種非常危險的攜毒動物,它們也非常聰明,擁有非常出色的警戒系統(tǒng)。當發(fā)現(xiàn)有企圖進入其領地者時,它們身上的藍環(huán)就會像警燈一樣閃爍,這是在發(fā)出警告:“我很危險,如果你靠得太近,我就會咬你?!币坏﹣碚哧J入其領地,它們就會狠狠地猛咬闖入者一口。藍環(huán)章魚攜帶的毒素是由非常特殊的蛋白質(zhì)河豚毒素構(gòu)成的,這種毒素能讓螃蟹等獵物迅速癱瘓,對人類具有同樣作用。藍環(huán)章魚體內(nèi)的大毒腺直接將毒液輸送到其鋒利的像鸚鵡一樣的嘴上。
在休息時,藍環(huán)章魚的皮膚是黃色的,帶茶褐色環(huán)紋。在受到刺激時。這些茶褐色環(huán)紋立刻變成耀眼的孔雀藍。這種色彩變化源自藍環(huán)章魚的充滿色素的彈性囊,也就是色素細胞,平時位于皮膚下面。受到驚嚇時則迅速伸展,向皮膚表面釋放出藍色色素。當藍環(huán)章魚認為危險已經(jīng)過去后,其色素細胞就會收縮,皮膚上的藍色隨之消失。藍環(huán)章魚攻擊人類事件大多發(fā)生于人類試圖抓取它們時,當藍光一閃。一切都為時已晚。
藍環(huán)章魚的鸚鵡狀嘴能輕易刺穿人的皮膚和皮下肌肉。雖然人被藍環(huán)章魚咬傷時并不感覺特別疼痛,但由于藍環(huán)章魚的毒液比氰化物不知要毒多少倍,會造成被咬者肌肉麻痹,繼而味覺、觸覺及視覺喪失,如果救治不及時,還會出現(xiàn)呼吸衰竭。只需一口,藍環(huán)章魚在90分鐘內(nèi)就可殺死一個成年人。目前醫(yī)學上還沒有針對藍環(huán)章魚的抗毒血清。須加起來有120多米長。加上觸須,成年箱型水母的體長能達到4.5米。每根觸須上都分布著數(shù)百萬個刺囊,每個小刺都能將一小滴毒液注入被蜇者的體內(nèi)。注入的毒液量取決于箱型水母的觸須與被蜇者接觸的力量有多大。食物常常吸引箱型水母靠近海岸,同時也就靠近了人類。由于它們的觸須長且多刺,游泳者往往還沒來得及看清是什么東西就已經(jīng)被蜇了。毒液會很快傳遍被蜇者的全身,受傷部位的皮膚幾小時內(nèi)便會壞死,從而留下一條長長的疤痕。像鞭撻的一樣。被蜇者的呼吸很快會變得困難,接著出現(xiàn)心臟和呼吸衰竭,嚴重時在兩分鐘之內(nèi)就會死亡,連治療的機會都沒有。上個世紀,箱型水母共奪走了80多人的生命。大部分都是在短短5分鐘內(nèi)死亡的。
雞心螺
在印度洋和太平洋熱帶及亞熱帶水域生活著一種奇特的海洋殺手——雞心螺。大多數(shù)生物毒液的成分只是幾種蛋白質(zhì),但雞心螺的毒液包括了幾百種毒素,其中有麻痹神經(jīng)的化學物質(zhì),能在瞬間引發(fā)驚厥,并具有強效鎮(zhèn)靜作用,能防止獵物逃跑。由于毒液具有致命的殺傷效果,只需一擊,獵物便在劫難逃。
雞心螺一共有500多種,毒性最強的當數(shù)棲居在澳大利亞沿海水域的雞心螺。雞心螺又稱“芋螺”,因其形狀既像雞心又像芋頭而得名。它們白天躲在淺水水域,到晚上出來捕食,用它們裝滿毒液的武器——1厘米長的“魚叉”攻擊獵物。雞心螺的嘴里有20根“魚叉”,雞心螺通過它們發(fā)射毒液,獵物一旦被擊中就會很快被麻痹。之后,雞心螺就會張開大嘴將獵物吞咽下去,雞心螺能吞下與自身一般大的獵物。雞心螺一次釋放的毒液足以殺死15個人,因此一叉便是致命一擊。這是它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捕獵和自衛(wèi)方式,有效地彌補了雞心螺無法快速移動的缺陷。人被雞心螺的“魚叉”刺中后疼痛難忍,雖然疼痛很快會消退,但傷者接著會被麻痹,然后是頭暈眼花,說話含混,癱倒在地。目前醫(yī)學上還沒有針對雞心螺的抗毒血清,唯一的救治方法就是按壓和進行人工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