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慕孫仲匯的大名,經(jīng)幾位錢幣專家的介紹,近日一個陽光燦爛的上午,筆者拜訪了現(xiàn)任上海國際商品拍賣公司藝術品部顧問的這位錢幣收藏家、鑒賞家。
收藏之家的熏陶
浙江余姚人孫仲匯出身富裕人家,家有收藏傳統(tǒng)。祖父讀過古書,寫得一手好字,喜愛購藏中國字畫、古錢幣。伯父孫建方加入中國最早的新光集郵協(xié)會,是老資格會員。父親孫建章玩藏字畫、錢幣、郵票。一家三口迷戀上藝術品,可謂“收藏之家”。在家庭的熏陶下,孫仲匯幼年就喜愛上了錢幣。那時無玩具,家長將普通錢幣交給他玩,他還將銅錢帶到學校中去玩。
孫仲匯從12歲起,開始欣賞字畫、錢幣的美術圖案和印章上秀逸的字,藝術的靈氣漸漸地深入腦海,產(chǎn)生了一種特別愉悅的快感。讀完高中,他已從覺得好玩進入收藏的境界。孰料,“文革”浩劫來臨,家藏物品被抄一空。孫仲匯讀不了大學,進一家建筑企業(yè)當普通職工。自學文科,希望自學成才。
從研究人手成為專家
粉碎了“四人幫”,百業(yè)俱興,上海興起了“收藏熱”,又喚起了孫仲匯收藏的志趣。
那時,孫仲匯收入微薄,但他不喝酒、不抽煙,無特別嗜好。身高1.76米,由于吃得不多,營養(yǎng)不足,體重僅100斤。節(jié)衣縮食倒也積蓄了一些錢,用來購買普通錢幣。積少成多,以藏養(yǎng)藏,居然收藏到了一些有價值的古錢。他玩收藏并非為了謀利,而是欣賞藏品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他說:“人活著不是為了錢,而要看是否活得愉快,是否對社會有貢獻。有了追求,生活才有意義?!?/p>
孫仲匯是個“怪人”,性格倔強,與領導合不來。一氣之下,于1991年年底辭職,賦閑在家。無所事事,令他郁悶,于是以購藏錢幣為樂,足跡遍及江浙、京津和四川、河北、河南、湖南、湖北、陜西等地,既會會泉友,亦順便收藏點錢幣。
“每一種錢幣,都有一段歷史。不搞研究,難以達到深度、高度,也就不了解收藏品的真正意義與價值?!庇辛诉@種認識,孫仲匯將重點轉入研究。他不急于求成,從研讀古文開始,以求了解歷史和錢幣的時代背景、作用。
1972年,歷史書開禁。孫仲匯喜出望外,買了一些無標點的《四史》,用了幾年時間,通讀一遍。同時研讀古代字帖,了解漢字的演變,從而能辨識古錢上的古體字,能了解歷代錢幣誕生的時代背景及其作用、當時經(jīng)濟狀況、社會生產(chǎn)力的水平。
一位專家說,死讀書成不了鑒賞家,要結合觀察錢幣實物,聯(lián)系實際進行研究,才能取得“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效果。這些話孫仲匯牢記在心,自1960年起,他就勤跑文物商店、古玩市場。上海會稽路、濟南路、淮海路、思南路、舊校場街一帶的古玩商店、地攤,是他常去的處所,獲得了鑒賞錢幣的基本知識,由外行成為內行。
孫仲匯撰寫介紹錢幣知識和鑒別錢幣的文章,刊于各地報刊。由于鑒賞眼力獨到,欣賞水平不一般,引起收藏界和大專院校的注意。自1986年起,復旦大學文博學院請孫仲匯去授課,專講《中國錢幣學》,受到師生們普遍的歡迎和贊許。
孫仲匯知識淵博,不抱“門戶之見”,樂于解答藏友的難題。1996年的一天,一位周姓朋友在山西省錢幣學會打給孫仲匯一個電話,電話中說:“仲匯兄,我覓得一枚直徑3.5厘米厚的古錢,背面平整,所鑄之字有點像西漢半兩錢上的筆劃,正面鑄‘容成’兩字,這是什么朝代的錢幣?”孫仲匯當即回答說:“歷史上好像有個容成侯,待我去查一下?!?/p>
后來孫仲匯去翻《史記》,了解“容成”的歷史背景,他對周氏藏友說:“在西漢漢景帝朝,有名叫唯徐廬的匈奴部落的一個首領,投降后被封為容成侯。此人鑄造的錢,上有‘容成’兩字。這種錢幣并非為了錢幣流通所用,而作為家族的榮耀和標志?!莩伞X幣為國內首次發(fā)現(xiàn),非常珍貴,你要好好保存,別輕易出手。在古代,鑄錢作為家族標志的有過先例。先秦呂不韋封為文信侯后,曾鑄造過文信錢。”
著作等身 遠銷港臺
孫仲匯勤于研究,善于思考,自1989年起,近20年來,他寫就并先后在上海、臺灣地區(qū)出版了《古錢》《中國古錢》《古錢幣圖解》《錢幣鑒賞》《中國古錢鑒賞與收藏》《古錢真贗對比》《古錢鑒藏趣話》《簡明錢幣辭典》等8部書籍,洋洋百萬言,可謂著作等身。上述專著,每出一本,面市不久便銷售一空。這些書成為錢幣收藏者愛不釋手的工具書。
在上述書籍中,《中國古錢》是在海外發(fā)行的。此書在1992年出版。這一年秋天,臺灣藝術圖書公司老板何恭上通過上海一位編輯,找到了孫仲匯,約請他撰寫介紹錢幣雅俗共賞的書籍。孫仲匯欣然命筆,花了兩年時間,寫成約十六七萬字的《中國古錢》。此書從《空首布與甲骨文》《從先秦貨幣看文字的演變》寫到《古錢鑒定》,共100章節(jié),涉及中國各個朝代錢幣知識,最后兩章還寫了《外國錢幣》《洋商客鈔》。1994年,《中國古錢》在臺灣出版發(fā)行,滬港三聯(lián)書店亦在香港等地經(jīng)銷。每冊精裝本書價雖定為264元,書一面市就很熱銷。
在《中國古錢》一書中,第41節(jié)《李清照與打馬錢》寫得非常精彩。南宋著名女詞人李清照,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屬山東)人。夫趙明誠為金石考據(jù)家。李氏所作的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后期多悲嘆身世,有的詩文也流露出對中原的懷念。文筆自辟途徑,語言清麗。前期她寫的《打馬格序》《金石錄序》是其得意之作,文字流暢、清新?!洞蝰R格序》寫的是游戲規(guī)則,書中有十多幅方孔銅質錢幣的圖案,有單匹駿馬造型、人騎馬造型,駿馬中有唐太宗的坐騎“昭陵六駿”之一的趙騎特勒,有名駿綠耳馬;文字分別刻“趙將李牧”、“魏騎驥(千里馬)足”等。錢幣圖案生動,形象鮮明,文字俊逸。李清照用古文寫序,一般人看不懂,精讀過古文的孫仲匯用白話文翻譯,深入淺出,通俗易懂,介紹了宋代打馬錢的游戲規(guī)則,頗具文學水平,亦很有趣,很有欣賞價值。
拾遺補缺 作用特殊
孫仲匯以誠摯的口吻對筆者說:“我研究錢幣,旨在對《二十四史·食貨志》起到拾遺補缺的作用,為研究古代社會經(jīng)濟狀況提供第一手實物資料?!?/p>
他列舉了很多事例,聽來令人心悅誠服。
1983年,他赴南京博物院參觀,見展柜中有一枚明代鑄造的“嘉靖通寶”大錢,背面刻“十一兩”3字。金黃銅色,肉質平整光潔,版式特別。他覺得這是一枚“雕母”(祖錢),便與該院工作人員商量,取出來仔細鑒別,認定確是“雕母”錢。這是目前發(fā)現(xiàn)的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枚銅質“雕母”,另有北宋木質“雕母”、元代鉛質“雕母”,而明代銅質“雕母”為初次發(fā)現(xiàn),殊為珍貴。事后,該院請專家們鑒定,定為國家一級文物,并特地致函孫仲匯,表示感謝。
1990年,河南一位藏友寄給孫仲匯一張用鉛筆涂的金熙宗(1138-1140年)朝所鑄造的“天眷通寶”拓片。孫仲匯觀看后,覺得它可能是真品。對這種銅錢,歷史上無文字記載,因量太少,年代久遠,前人也不知道有這種錢幣。孫仲匯修版后,將“天眷通寶”拓片圖刊于《錢幣鑒賞》一書,引起了錢幣收藏界的關注。2006年,“天眷通寶”真品出現(xiàn)在嘉德拍賣公司舉辦的拍賣會上,最終以120萬元成交。
1998年,孫仲匯在上海拍賣公司看到一枚破舊的直徑4.9厘米、在清光緒年由甘肅鑄造的方孔銅質大錢,數(shù)量不多,當即舉牌收入手中。他說:“這種錢面市后不再鑄造,物稀為貴啊!”還認為這是對貨幣史研究的補充,購藏是非常值得的。
2000年春,孫仲匯在朋友處發(fā)現(xiàn)了南唐中主李璟(李后主之父)朝鑄造的一枚“唐國通寶”,這種錢幣有10多種版別,此版別前譜所無。孫仲匯不惜錢財,毫不遲疑地買到了手。他說:“這種錢幣存世很少,我購藏后不再轉讓,留作研究之用?!?/p>
在鑒定古錢幣的過程中,孫仲匯始終抱著嚴謹、一絲不茍的態(tài)度,不僅向前輩錢幣鑒定家學習,也向其弟子施志民、李松朋等請教。2005年的一天,一位賣主寄來一幅袁世凱共和紀念幣圖片,打算轉手。孫仲匯看了又看,覺得圖案上的線條有點松,吃不準是真是假。不恥下問,他當即拎起電話,向其一位弟子求教。那位弟子在電話中說:“這種紀念幣是用高科技仿真制作的,要當心!”經(jīng)過反復鑒定,果然是贗品,避免了一次鑒定失誤。圈內人說:“老師向弟子求教,有失身份與體面?!睂O仲匯不以為然,他謙虛而坦然地對筆者說:“抱定科學態(tài)度,是藝術鑒定的本色。老師向弟子請教不算丟人!”孫仲匯還說:“我寫的那些書刊文章,難免有錯的地方,有時看東西也會看走眼。一個人永不出錯,那不現(xiàn)實,知道錯了才會有進步?!彼褪沁@樣,向前輩、向書本、向弟子學習,懂得了更多的錢幣知識,收到了貨真價實的錢幣。在他的收藏中不乏珍品、孤品。上海國際商品拍賣公司同仁說:“請來孫仲匯先生當藝術品部顧問,是找對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