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末年,金兵大舉入侵中原,轟轟烈烈的北伐抗金戰(zhàn)爭以失敗而告終。金兵長驅(qū)直入直搗汴京,將北宋徽、欽二宗擄往北方,致使宋高宗急匆匆登基又急匆匆舉國渡江南下,遷都杭州,史稱南宋。這是發(fā)生在公元1126~1127年間的歷史事件。
公元1127午南宋定都杭州后始鑄建炎元寶、通寶和重寶錢??椗d元年(1131年),始鑄紹興元寶和通寶錢,鑄量比建炎稍多,但小平錢少見,另外,在“紹興通寶”錢中,有一種旋讀瘦金體折五、折十型大錢是試鑄幣未頒行的樣錢,乃南宋稀世珍品。
筆者有幸于2007年2月初集到一枚“紹興通寶”旋讀折十大錢(見圖)。是品青銅質(zhì)、半生坑(出土至少有十幾年了),黑色稍附綠銹氧化層包漿,錢面錢背地章與邊沿附有一部分硬綠銹。
該品包漿自然,色澤古樸,字文工整,錢文旋讀,書法瘦金,鐵畫銀鉤,雄健飄逸。
經(jīng)實測:直徑3舟5厘米,穿徑1.18厘米,厚0.3厘米,重13.28克。屬廣穿型折十大錢。
該珍品藏泉大家張叔馴、羅伯昭先生各藏有一枚,十余年前據(jù)說杭州也發(fā)現(xiàn)一枚。據(jù)泉學大家王蔭嘉先生考證,“紹興通寶”始鑄于高宗紹興二十七年(公元1157年),直讀楷書,旋讀瘦金,均為趙構(gòu)御書。值得一提的是,旋讀折五、折十大錢乃宮廷試鑄之樣,并未鑄行,以前均定為孤品,尤其是折十廣穿型大錢。今借《收藏界》雜志一角撰拙作附彩圖展示諸位同好,不足之處還請大家賜教。
日本“慶應通寶”背“貳百”賞析
楊學禮
本“慶應通寶”,“慶應”系日本天皇年號錢,但因當時日本國內(nèi)政治軍事的變動,“慶應通寶”銅錢,僅使用了三年時間。江戶幕府還政于日本天皇,從此結(jié)束了日本長達670年的封建軍事獨裁統(tǒng)治?!皯c應”錢是日本在那一時期,幣制過渡的天保初期試制品,其數(shù)量非常少,但版別多,是日本古錢幣中的一朵奇葩。
在上世紀40年代,我國老一輩錢幣學家們就非??粗卮隋X,認為此錢無論是在日本,還是在中國都是非常珍稀的。上世紀40年代我國錢幣學家王蔭嘉先生曾致函蔣伯塤先生,表明自己非常想得到“庚應明治大錢”,告知蔣伯塤先生如遇此錢,請蔣先生務必借此錢拓片一紙,自己也就心滿意足了??上攵?,此“慶應通寶”古錢在我國上世紀40年代影響之大。
日本矢部倉吉所著的《日本錢錄增補》中,對“慶應”古錢列有五種版別的材質(zhì)、尺寸及重量都有詳細的說明。
筆者早年前集藏一枚“慶應通寶”背“貳百”古錢幣。其外徑41.5毫米,穿徑6.5毫米,厚2.6毫米,重23.5克,面緣背緣寬6毫米。此錢寬緣厚肉,黃銅材質(zhì),正面錢文為真書直讀“慶應通寶”,背面右“貳”左“百”,上為銀錠圖案,下為花押圖案。此錢錢文端莊有力,字型勻稱飽滿,清晰流暢,秀美規(guī)范,穿口、字口、周邊圓潤光潔,錢面、背、底章平整光潔,包漿自然,錢體銹色斑駁絢爛,鱗斑狀綠銹散布錢身,是一枚老生坑錢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