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第八期發(fā)表之何開俊先生關于西周玉幣一文后,有讀者提出異議。現(xiàn)作復如下:首先此文標題及內(nèi)文中“西周”二字。本應加引號,因為歷史上春秋戰(zhàn)國時期確有東周、西周兩個分封國家鑄造過貨幣,但如不加引號。則使人誤解為西周時期之物。而造成此疏忽,作為欄目負責人,我應負責任。
此文涉及其他問題有以下幾點:
一、文中提及的玉幣,是否為古玉?作為刊物編輯,我們只能從彩照圖片判斷,根據(jù)筆者多年玩玉的經(jīng)驗,文中的玉幣依其沁色與包漿判斷。以藍褐色為主,背部半邊為硬綠色,其粉化殘?zhí)幙梢砸姷角呱珵橹?,背部半邊為硬綠色,其粉化殘?zhí)幙梢砸姷角呱呀爰±碇?,不像人工著色的贗品。錢文亦頗有金文氣息,與青銅同名錢風格一致。
二、先秦時代是否有玉幣的問題:讀者來信認為西周時代玉比金貴。以玉為幣是不可能的,其實此觀點頗可探討?!豆茏印吩赋龃呵镆岩杂駷椤吧蠋拧保谝笾苣乖嶂谐鐾吝^石貝、玉貝實物,上世紀末,西安曾出現(xiàn)出土的鬼臉玉貝,形狀小而工極精,玉質為和田青白玉。
當然,以玉作為廣泛使用的貨幣,是不可能的,但根據(jù)管子“玉為上幣”的觀點,以玉作為紀念饋贈性質的錢幣或者早期的厭勝幣,其合理性不應排除,否則玉貝的出土則無法解釋。我國漢唐時的玉“五銖”、玉“開元通寶”,雖時代較晚,但漢唐的玉價并不比先秦低,說明我國古代錢幣史上有以玉為幣的傳統(tǒng)。
三、“西周”玉幣的探討
首先西周玉幣肯定是不存在的,原因很簡單,西周與東周是后人的劃分,西周時代制幣,錢文只能出現(xiàn)“周”字,而不可能加“西”字,正像東西漢、南北宋時代。不可能沿用“東”,“西”,“南”、“北”一樣。但正如讀者指出的:戰(zhàn)國時期曾分封過東周、西周兩個姬姓小諸侯國,而且這兩個國家都曾鑄造過貨幣,以“東周”、“西周”為錢文的環(huán)錢,空首布均已成為當今藏家追求尋覓的名珍,那么,這兩個國家是否制作過少量的玉幣呢?未見有文獻記載,但既然有實物出現(xiàn),無論真贗,都可進行探討。還有一種可能。那就是說,如果何先生的玉幣是出土品,也可能是后世(比如說唐宋時期)仿造,也是很有價值的。
作為一個增加讀者收藏知識的欄目,我們經(jīng)常發(fā)一些有定論的文章,也會發(fā)一些探討性的未作定論的稿件,如前些年的“寧夏象牙古幣調(diào)查”及其有關文章,以求在比較中提高鑒別能力,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與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