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底,樂山至宜賓高速公路開,工,塵封在地下上千年的古窯址在考古人員的辛勤工作下,向人們敞開了它的神奇面容,引起了考古界、收藏界極大的關注。
西壩窯瓷以燒黑瓷為主,其最精美、最亮麗的是黑釉窯變品種。但從已發(fā)現的白瓷片和釉下褐彩的白瓷瓶、尊的殘件來看,它推翻了考古界“彭縣窯,位于四川彭縣磁峰鄉(xiāng)一帶,是四川發(fā)現的古代唯一生產白瓷的窯址”這一定論,可以說是最重大的發(fā)現。正因為首次發(fā)現,所以爭議頗多。疑問一,所發(fā)現釉下褐彩白瓷梅瓶殘件是當時窯工們生活用瓷器的殘破件器?疑問二,所發(fā)現白瓷是否為“土白瓷”,不能定為正宗的白瓷品種。筆者就自己所得資料和藏品,提出以下看法,與好者商榷。
白瓷始于隋,至唐、五代有了長足發(fā)展,以邢窯為代表的白瓷打破了青瓷的一統(tǒng)天下,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白瓷發(fā)展到北宋時期,定窯白釉瓷器迅速崛起,白釉顏色偏黃,器型主要有碗、盤、瓶、碟等。
從樂山市收藏家協(xié)會已收集到的器物和殘片可看出,西壩窯址渣堆上出現的白瓷殘片與邢窯、定窯白釉有其共同之處:器型為碗、碟、盤、瓶;胎白顯灰,既有細密堅實的,也有顆粒較粗白中呈黃外施化妝土的;釉色偏黃者多,偏灰者少;碗沿下底部多顯“淚痕”(見圖1、2、7)。
西壩窯白瓷亦具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器口沿都施滿釉無“芒口”(見圖1、2),與定窯口沿多不施釉形成“芒口”相反。定窯都為刻劃素紋,而西壩窯已發(fā)現的白釉產品不僅有刻劃紋瓷缸(圖3),還發(fā)現有白地釉下褐彩紋尊、瓶,高溫薄胎,胎色灰白、細密堅實,釉面光潔锃亮,釉質瑩潤,配上蜜蜂、蝴蝶、花葉等優(yōu)美紋飾,足可與磁州窯白底褐花梅瓶比肩,令人愛不釋手(圖4、5)。
獨特的疊燒工藝:在各個殘器的底足和內心留有墊燒的支釘——像小豌豆大的白色支釘。說明窯工們?yōu)樵黾痈G容量降低成本,已成功運用碗、盤、碟疊燒工藝(圖6、7)。
有一殘片是四片白釉碗沿與一黑釉碗沿燒結在一起,還有一殘片是一白釉碗上部與一黑釉碗上部燒結在一起,斷口處可見白胎與黑、白釉層(圖8)。有一燒壞的白地釉下褐彩蝴蝶紋梅瓶殘器上粘滿燒結的窯渣碳粒(圖9)。
從這眾多的殘片中可以得出以下結論:西壩窯址渣堆上的白瓷片不是當時窯工們的生活用瓷碎片,而是窯內燒壞的產品;白瓷的胎骨既有白度較高、質地細密堅致不施化妝土的(圖10),也有胎色偏黃、偏灰,胎質粗松,外施化妝土再上釉的(見圖7)。根據以上實物資料,說明西壩窯不只燒黑釉醬釉等單色釉,還一窯共燒白釉、白釉褐彩等品種。
從白瓷的原料來源去考證,清同治《嘉定府志》記載:“西溶三山,縣西北五十里,曰府,日中,日巔,土細而白,居民作陶,成取足焉?!币延浭霎敃r窯工們利用“細而白的陶土燒制瓷器”?,F今玉龍鄉(xiāng)紅月村石英砂礦藏,已成為夾江西部瓷場的白瓷原料供應基地,位于流經西壩鎮(zhèn)的沫溪河上游河畔的踏水鄉(xiāng)亦有石英砂(主要成分二氧化硅,含粘土和少量氧化鐵、云母和有機雜質。主要用作玻璃、陶瓷工業(yè)原料,顏色為乳白帶紅或無色透明,溶點為1750℃)礦區(qū)。以上這些豐富的原料也為西壩窯燒造白瓷提供了物質條件。
當我們觀賞著西壩黑釉瓷那經高溫焙燒出來的熠熠銀光,黑釉瓷經高溫窯變出來的斑斕色彩和變幻莫測的紋飾,白瓷釉下褐彩梅瓶那亭亭玉立的身影,仿佛就可見先人們在熊熊的窯火前忙碌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