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和軟玉相混淆的幾種玉石及材料
①白色石英巖。行業(yè)名稱有京白玉、白東陵、卡瓦石等,是一種顯微粒狀結構的石英巖。其色澤干白,涂油或蠟后極像白玉。它和白玉的最大區(qū)別有:一是呈玻璃光澤,沒有白玉的光澤油潤。二是密度小于軟玉,托重時手感發(fā)“飄”。三是顏色“干白”,不像白玉大多都閃點別的色調(diào);四是熱穩(wěn)定性差,尤其在炎熱天氣,握在手里不會像軟玉那樣很快在玉石表面出現(xiàn)“汗珠”。五是斷口不同,石英巖的斷口較平整,軟玉的斷口呈參差狀。六是硬度略高于白玉,刻劃玻璃的聲音更清脆。七是折射率等寶石學特性也與軟玉不同。圖40是石英巖礫石子正面,圖41是石英巖礫石子反面,常混入和田仔料中。
②阿富汗玉,是一種細粒狀結構的大理石,化學成分主要是碳酸鈣,因此遇酸起泡是其重要特征。這種材料的顏色與幾種白玉、青白玉的顏色相似,浸蠟或油后光澤也更接近一些軟玉品種,因此欺騙性很大,常使一些人上當。有人在石佛寺地攤上花—萬二千元買了十只價值不足一千元的阿富汗玉手鐲,開始還以為淘到了便宜,在鑒定后得知是阿富汗玉時急忙帶著公安去找賣主退貨,但已人去攤空。鄰攤的人告訴他:“別找了,一個月內(nèi)他是不會再來出攤了!”阿富汗玉的主要鑒別特征有:一是硬度較低,只有摩氏3級左右,刻劃玻璃有明顯的打滑感覺;用小刀很容易在其上面刻劃出痕跡。二是阿富汗玉大多可見到大致平行的紋理結構。三是斷口、熱穩(wěn)定性如石英巖。圖42是阿富汗玉模壓觀音掛件,圖43是俏色阿富汗玉擺件。
③岫玉,指以蛇紋石礦物為主的玉石,次要礦物有多種,各種礦物含量變化很大,玉質(zhì)既有單礦物集合體又有多礦物集合體;礦物顆粒十分細??;常有與軟玉相似的顏色。岫玉還多呈蠟狀光澤,也接近軟玉的光澤。二者的主要區(qū)別有:一是岫玉的硬度較低,一般為摩氏3~3.5。二是韌性只是軟玉的1/4,斷口比較平坦。三是除青海軟玉外,其透明度一般都高于軟玉,內(nèi)部常含有棉絮狀花斑、黑色礦物等內(nèi)含物。四是其他寶石學特性與軟玉不同。
④常見仿玉材料——玻璃。這是最廉價的仿玉材料,也是無玉不能仿的萬能仿玉材料。它連最低檔的阿富汗玉都仿。我曾遇到過用玻璃模鑄的“阿富汗玉白菜”,因此也是應該引起十分警惕的品種。在日常玉器檢測鑒定中,常會遇到玻璃仿制品,甚至有已被某鑒定機構出具過“和田玉”證書的樣品也是玻璃仿制品,可見其仿真性之強了。玻璃仿品的特征有:玻璃最顯著的特征是內(nèi)部有氣泡和流動構造紋(像攪動糖稀產(chǎn)生的流動紋),但在用現(xiàn)代工藝制作的玻璃仿制品內(nèi)很少出現(xiàn),一旦出現(xiàn)便可確定無疑地認定它是玻璃材質(zhì)。二是在器物孔眼邊沿、較薄邊棱處尋找有無斷口或崩口,玻璃的斷口面呈貝殼狀(半環(huán)形平行臺階線紋)。三是普通玻璃的硬度較低而脆性較大,人工很難雕琢成纖細的樣式和精細的紋線,因此凡遇到圓渾的器型、有模鑄痕跡的擺件就應該引起警惕。另外在密度、光澤等寶石學特征上也與軟玉不同。圖44是玻璃仿俄羅斯碧玉掛件,圖45是玻璃仿白玉牌。
⑤其他仿冒行為。如玉器的小料粘接拼合、貼色皮冒充仔玉皮色、把山料滾磨圓滑并染色冒充仔料和做舊仿古等,因以前的文章中有些已做過介紹,就不再贅述了。
地質(zhì)環(huán)境的變化是復雜的,在同一地質(zhì)環(huán)境下生成的軟玉只能說大多數(shù)都具有一些共同的顯著特征,就像同胞兄弟許多都長得比較相像,但也會出現(xiàn)遺傳變異的現(xiàn)象。軟玉也常有一部分所具有的產(chǎn)地特征不是很明顯,甚至會與另外一產(chǎn)地的軟玉特征有些相似。要區(qū)分這種軟玉的產(chǎn)地,不是看一眼就能下結論的,需要進行全面的綜合對比,找出它具有產(chǎn)地定性的特征來,有的需要進行較長時間的對比分析以后才能找到。唐延齡等人通過礦物元素分析的方法,發(fā)現(xiàn)了和田玉與其他類型軟玉的不同點:和田玉的形成是與超基性巖無關的非蛇紋石型,不含鉻尖晶石、石榴石等雜質(zhì)礦物;而與超基性巖有關的蛇紋石巖型軟玉都含有鉻尖晶石、石榴石等雜質(zhì)礦物。這一點雖不敢說絕無例外,但可以肯定地說占有絕對的優(yōu)勢。這一現(xiàn)象雖對區(qū)別和田玉型軟玉的產(chǎn)地意義不大,但具有極大的提示作用。如果相關科研部門能建立出每個軟玉產(chǎn)地各個品種的獨有礦物成分、內(nèi)含物及構造特征的數(shù)據(jù)庫,將會給鑒定軟玉產(chǎn)地增加一個具有地質(zhì)遺傳基因的依據(jù)。四、如何評價玉材,玉器的優(yōu)劣和價值
古人通過對和田玉的長期觀察,總結出和田玉具有“體如凝脂、精光內(nèi)蘊、質(zhì)厚溫潤、脈理堅密、聲音洪亮”的特征(清-陳性《玉記》)。由于這些特征很符合東方人氣質(zhì)內(nèi)斂、含蓄而不張揚的性格,因而受到戰(zhàn)國時期儒家的推崇,君子比德于玉盛行,孔子把它比作人的十一種高尚品德(《禮記·聘義》),管子比作人的九種高尚道德,到東漢時許慎概括為五德。這五德實際是言簡意賅地道出了和田玉的材質(zhì)特征,成為鑒別“玉與石所異唯德”的標準。所以章鴻釗在《石雅》中說“古人辨玉,首德而次符”,因此“首德次符”是古人辨玉的正確方法,而不是評價玉的標準。其實古人對玉的顏色功能是十分重視的。中華民族所獨創(chuàng)的“五行哲學思想”對玉的功能影Ⅱ向很大?!拔逍姓f”認為“東方屬木,主生,其色青,故以青圭禮東方;南方屬火,主長,其色赤,故以赤璋禮南方;西方屬金,主殺,其色白,故以白琥禮西方;北方屬水,主藏,其色黑,故以玄璜禮北方;中央屬土,其色黃,故以黃琮禮地?!惫湃诉€要求根據(jù)時令,“孟春、仲春、季春服青玉,孟夏、仲夏、季夏服赤玉,季夏戊己服黃玉,孟秋、仲秋、季秋服白玉,孟冬、仲冬、季冬服玄玉”(《呂氏春秋》)。玉的顏色符號還是劃分玉石品種及等級的依據(jù)。王逸《玉部論》說“赤如雞冠、黃如蒸栗,自如脂肪,黑如純漆、為玉之符”;《西域見聞錄》中“其地有河產(chǎn)玉石子,大者如盤如斗,小者如拳如粟,有重三四百斤者,各色不同,如雪之白,翠之青、蠟之黃、丹之赤、墨之黑,皆上品,一種羊脂朱斑,一種碧如波斯萊而金片透濕者尤難得”。還有一些文獻中對玉的顏色評價標準更加具體,標準也比較接近現(xiàn)代。如《夷門廣牘》中“于田玉有五色:白玉色如酥,冷色(即飯湯色)、油色(非凝脂狀的清亮光澤)及重花者皆次之;黃玉如栗者日甘黃玉,焦黃次之;碧玉色青如藍靛,即今深青色(傳統(tǒng)上把藍和黑及其之間的過渡色統(tǒng)稱為青色,“深青色”應為今“暗綠色”)或有細墨星者皆次之;黑玉色如漆,又謂之墨玉;赤如雞冠,人間少見;……萊玉非青非綠,如菜葉色最低”。劉心《玉記補》中也有“赤玉人間罕有,白玉以溫潤堅潔為上,其色有九等,黃玉中每有朱砂點,碧玉中每有墨星,非青非綠如敗萊葉者謂之萊玉,玉之最下品也”的論述。和田玉中“赤如雞冠”的原生色玉確實“入間罕見”,所以章鴻釗在《石雅》中疑王逸《玉部論》中玉符說是“雜五行說為之”。我則認為也許是古人把紅皮子玉、偏紅色糖玉或紅瑪瑙視為赤玉了,不然文獻中的“赤璋”豈不是虛擬出來的?總之古代評價玉可能有“貴德輕符”的時期,但更多時期是“德符并重”的,現(xiàn)代則有些“重符輕德”的現(xiàn)象。由于每個歷史時期的政治傾向、宗教信仰和時尚習慣的不同,造成對玉色的崇尚也不相同,先后出現(xiàn)過重白、重紅和重黃的傾向,甚至還出現(xiàn)過一赤、二黃、三黑、四白的排名順序,但從整體的發(fā)展來看還是以尚白為主流。清代乾隆皇帝曾作出過“五色自當白玉居首”的裁決,最高統(tǒng)治者的“金口玉言”對時尚的影響是絕非尋常的。圖46北京故宮博物館收藏的清中期黃玉《三羊尊》。圖47和田白玉掛件。圖48俏色墨玉掛件。
我們評價軟玉的價值,應綜合評價玉材的各種因素,如玉材的質(zhì)地、光澤、顏色、塊度和有無瑕疵及瑕疵的種類與多少,以及產(chǎn)地、產(chǎn)狀、市場認知度和供求關系、文化價值的含量等市場因素。
評價軟玉的標準與翡翠有許多不同之處。翡翠以顏色鮮艷(尤以艷綠色為最)為首要特征;其次是質(zhì)地結構細膩均勻和透明度高(行業(yè)稱水頭足,以似玻璃透明為最佳),光澤像植物油般清亮靈動;整體顯得十分嬌嫩艷麗,令人觀之覺得十分“養(yǎng)眼”。顏色不是軟玉的價值特項,既便是純白、純黃和純黑色,也只能稱之為純正素雅而欠嬌艷,因此軟玉的價值重點在質(zhì)不在色。和田玉以動物油脂般光澤強,質(zhì)地致密、細膩、均勻、純凈和堅韌,似透不透狀如凝脂為佳,整體上色澤柔和滋潤,品味之令人覺得十分“養(yǎng)心”。
軟玉的顏色不及彩色寶石和翡翠等艷色玉種那么艷麗,但色彩對人視覺神經(jīng)的刺激作用畢竟是很強的,不能不引起人的高度注意,所以和田玉的顏色古今都是評價玉質(zhì)的一個重要因素?,F(xiàn)代人對軟玉顏色評價的標準,一般以色彩亮麗悅目、色調(diào)純正、濃淡適中和顏色分布均勻為佳。現(xiàn)代寶石學從顏色的色調(diào)、濃度和明度三要素上進行分析,認為光譜色(按可見光波長順次排列的赤、橙、黃、綠、青、藍、紫)中的單色要比混合色純正悅目。彩色系的軟玉顏色(如青色、綠色、黃色、褐色等)大部分都屬混合色,只有少數(shù)黃玉的顏色“如剝開皮的蒸栗”接近光譜色中的黃色。非彩色系的軟玉顏色(如白色、黑色、灰白色、白灰色、青灰色等)大部分都因?qū)梢姽獾奈栈蚍瓷洳粔驈氐锥伾@得不太純正,只有較少一部分白玉可以達到“白如雪”的純白色(對可見光的反射率接近100%),較少一部分墨玉可以達到“黑如純漆”的純黑色(對可見光的吸收率接近100%),這就是顏色純正的白玉、黃玉和墨玉受到古今人們喜愛的原因。
塊度的大小,首先它與可制作多么大的玉器有關,其次是大塊度的玉料出產(chǎn)的十分稀少。歷史上重量大于100公斤或一尺見方的白玉屈指可數(shù),稱為大玉,不可妄用,要奏明皇帝,作為珍寶進獻于朝廷。通常作為珍寶的都要載入史冊。據(jù)資料記載,1980年和田黑山采到一塊重472公斤的白玉,1982年銷往揚州玉器廠琢成國寶《大千佛國圖》。1997年7月于田地區(qū)采出一塊重480公斤的白玉,尺寸為110×80X25(厘米),在當?shù)卣?、駐軍的幫助下,歷盡千辛萬苦,武裝押運至蘭州,然后運抵北京,自1997年9月開工,至1999年12月完工,歷時27個月,琢成當代重量最大的《盛唐風韻》白玉藝術珍品。自1963年至1998年,和田黑山產(chǎn)出大塊白玉兩個,分別重195公斤、472公斤;于田產(chǎn)出大塊白玉三個,分別重190公斤、170公斤,480公斤;大塊青白玉兩個,分別重178公斤,249公斤;1995年且末產(chǎn)出一塊青白玉重1502公斤;天山瑪納斯產(chǎn)出兩塊大碧玉,分別重750公斤、9100公斤;36年間共計產(chǎn)出10塊大玉料,平均3年半出產(chǎn)一塊。因此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塊度和重量是玉材分級的一個重要標準。另外玉料的形態(tài)也會影響到玉料的價值。玉料形態(tài)方正的,制作玉器時出成率就高,反之則低。
玉料中的瑕疵是影響玉質(zhì)美觀和使用率的石病,對玉材的價值影響很大,尤其是那些無法剔除、遮避的瑕疵過多時,甚至會造成整個玉料失去使用價值。影響軟玉價值的瑕疵首先是各種綹裂,它嚴重地影響到玉材的出成率和玉器的耐久性。其次是影響質(zhì)地美觀性、均勻性和出成率的各種石病,如外部的圍巖、玉石化不徹底的“陰面”,以及內(nèi)部所包裹的石釘、石線、石花、蘆花、米星點、水線或水露子等,根據(jù)石病的多少和所處的位置,都會不同程度地降低玉材的價值。
同一產(chǎn)地、產(chǎn)狀的玉材雖然也有材質(zhì)高下之分,但它與其他產(chǎn)地、產(chǎn)狀的玉材比較時,有著總體品質(zhì)、市場認知度和傳統(tǒng)文化形成的品牌價值,以及年可采量造成的供求關系的不同。因此即便玉質(zhì)和塊度相同,常因產(chǎn)地、產(chǎn)狀不同而價值不同。如目前和田仔料的價格直線上升,并不僅僅是因為其總體玉質(zhì)非常優(yōu)良,更多的原因在于它的品牌價值,更主要的原因是它的產(chǎn)量已經(jīng)基本見底,玉龍喀什河已被翻了個底朝天,每年僅靠山洪沖下來一些仔玉供應市場,這和市場旺盛的需求相比,僅用一個杯水車薪比喻恐怕是不夠的。這種情況使和田仔玉又多了一個標本性的價值,增加了它的稀少性和珍貴性。物以稀為貴的市場原則,使得和田玉仔料的銷售由按塊論價改為按克重計價。當然,其他產(chǎn)地的軟玉也會隨著市場認知度的提高和資源的減少價格也會逐漸地提高,只是提高的幅度各不相同罷了。總體來講:不論是何種軟玉,只要玉質(zhì)上乘、出產(chǎn)量少,提高的幅度就大;玉質(zhì)一般或較差、產(chǎn)量大及新出現(xiàn)的品種,提高的幅度就小。即便是相同的玉質(zhì)和塊度,和田山料又要比周邊新疆山料價值高,后者又比俄料價值高;俄料的價值又高于青海料(俗稱昆侖料),青海料的價值又高于韓國料,目前的市場行情大致如此。
評價和田玉的價值,同一顏色品種之中首為玉質(zhì),次為玉色。玉質(zhì)的三要素是油潤度、細膩度和純凈度;玉色的三要素是色調(diào)純正、濃淡適中和分布均勻,上等白玉、黃玉、墨玉的顏色要純正不邪;碧玉的綠色一般以中等濃度為佳,過濃、過淡或綠色分布不均勻都會使價值降低。墨玉內(nèi)部所含的石墨片不影響它的純凈度,但上等墨玉所含的石墨顆粒應細小均勻、含量適中(過少會降低黑色調(diào)的濃度,過多又會減弱玉質(zhì)的滋潤性);如果與白玉、青白玉共生,與墨玉共生的玉質(zhì)以不含石墨顆粒為佳,應按白玉或青白玉的標準來評價這一部分玉質(zhì)的價值??傊吞镉竦膬r值元素可精簡為:滋潤、色純、細膩、純凈四項。有其四者為珍品,有其三者為上品,有其二者為中品,有其一者為下品。一般對其他產(chǎn)地的玉料還要降一至二個級別;如果是和田山流水料則要升一個級別;若是和田仔料再升一個級別。其中的羊脂白玉是滋潤致極的神品。
對和田仔料的評價,應首重玉質(zhì)玉色,皮色為次。皮色濃重處多為玉質(zhì)較差的部分,過分地重視皮色就會本末倒置。如果在玉質(zhì)玉色較佳的基礎上又具有了艷麗或巧妙的皮色,無疑是錦上添花,成為珍中之寶。皮色要看顏色的色調(diào),數(shù)量和形狀。色調(diào)以艷麗為上品,一般以棗紅色、桂花黃色最受人歡迎;罕見的艷麗色調(diào)則為皮色中的珍品。皮色的數(shù)量一是指色調(diào)的多少,色調(diào)的種類越多越珍貴,古人很重視這一點,并按種類的數(shù)量分別冠以動聽的名字。二是指在仔玉表層面積中所占的比例,所占面積的比例越大越珍貴。三是皮色的形狀若奇特或成為韻昧十足的俏形圖案,則屬觀賞和收藏兩宜的珍品。這種珍品出現(xiàn)的概率極低,對其不可抱有奢望,見之不可放棄為人工仿造的警覺,寧可把真的當假的放棄了,產(chǎn)生的后悔也只是一陣子的事;若把假的當真的花大價錢買了,將會后悔一輩子。目前理論界有一種謬論,有些人說人工滾磨仔玉和天然形成的仔玉基本相同、人工染成的皮色和天然形成的皮色也基本一樣,前者只是經(jīng)人工縮短了它們形成的過程而已。它們之間的區(qū)別難道僅僅是一個形成過程的長短不同嗎?難怪業(yè)內(nèi)的一些行家說這樣的專家根本不懂得玉石。
唐太宗說:“玉雖有美質(zhì),在于石間,不值良工琢磨,與瓦礫不別”。道出了玉器與玉石的價值不同。玉器的價值既包括玉料的價值,又有許多獨立的價值因素。同一塊玉料,若讓一百個人去設計制作玉器,就會出現(xiàn)一百種結果,概因每個人因材施藝的審材能力、使用雕琢技巧的習慣、個人的文化藝術修養(yǎng)和特長愛好不同,造成玉器作品的造型和紋飾創(chuàng)意及產(chǎn)生的藝術神韻各不相同,因而其所具有的價值也各不相同。如果在蹩腳的設計、制作者手里,其制作的玉器價值有的還會比原玉料還低,甚至成為毫無價值的廢品。玉雕行業(yè)有個“好玉配好工”的習慣,所以玉材的價值可作為大部分玉器價值的評價參考依據(jù)。如市場上數(shù)量較大的商業(yè)類玉器,人工琢制玉器的價值大約是玉料價值的一至六倍左右;用機械模壓加工的玉器價值要低許多。圖49是善作觀音的玉雕大師應汶用和田仔料制作的觀音法相。圖50是一般玉雕人員用俄羅斯白玉制作的觀音法相。圖51是用老黃玉模壓出來的觀音法相。三者由于制作的工藝藝術、制作者的知名度、制作的工藝方法,玉材的質(zhì)地、產(chǎn)地、產(chǎn)狀等的不同,圖49的價值會比后者高出200倍以上。另外市場的等級不同增加的幅度也不相同;如成批走量的批發(fā)市場和擔當壓貨風險的零售市場價格會相差幾倍。如果是玉雕學習人員用較差玉質(zhì)的邊角余料習作的玉器,由于玉料的價值和工藝產(chǎn)生的價值均很低,所以玉器的價值也很低。對于玉質(zhì)精品的玉器,玉料的價值已足以形成天價了,工藝也是以突出玉質(zhì)美為要務,大多不把工藝價值作為重點,玉雕行業(yè)故有“好玉不琢”之說。藝術精品的玉器則相反,玉器制作者不管玉材的價值高低,以努力提高玉器的工藝價值為目的,所以這一部分的價值要超過玉料價值的很多倍。評價這類玉器的價值,主要從玉器的造型、表現(xiàn)的藝術神韻,制作者的知名度及是否為其擅長之作,以及玉器的大小和玉材的種類等幾個方面進行評價。古代玉器大多都具有權貴的象征,制作不計工本,是我國古代工藝藝術的杰出代表,成為民族文化驕傲的標志,因而它具有比現(xiàn)代玉器玉質(zhì)、工藝藝術價值更珍貴的價值,就是歷史文化價值。所以制作年代,歷史文化的標本性,工藝藝術的價值大小,器型的種類、完美程度和器物的大小,是評價古代玉器的主要因素。圖52是漢代玉匕,是帝王用來舀酒的器具,個體雖小仍屬器皿類,因而價值較高。總之,玉器的制作年代和文化價值、作品的藝術感染力,玉質(zhì)、造型和圖案的精美程度,工藝的精細程度、俏色運用是否干凈利落,器型的大小和用料的多少,玉器的實用功能等幾個方面,是評價古今玉器價值的主要因素。每拿到一件玉器,首先要找出它的最大閃光點和主要不足之處,這便是影響玉器價值的主要元素。如果是收藏投資,評價玉器的價值既要在同類玉器之間進行對比,又要在古今等不同類型玉器之間進行對比,還要在所有藝術品之間進行材質(zhì)的珍貴性、制作工藝的難易程度、市場總流通量的多少,以及它們的稀少性、耐久性、藝術性、歷史背景等價值方面進行對比,這樣才不至于被個人偏愛所蒙蔽,才可能客觀地認識到標的物的真實價值地位。(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