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玉文化源遠流長,其萌生、發(fā)展的歷史不下萬年,其中的琢玉藝術歷經(jīng)八千年,綿延持續(xù),日久而彌新。悠長的玉器發(fā)展史,造就了無數(shù)的名師巧匠,他們將自己的智慧與創(chuàng)造,托之于天然美質的玉石。1923年河南省新鄭李家樓發(fā)掘出大批古物,其中包括玉殃、玉片等少量玉器。這次發(fā)現(xiàn)雖還談不上是真正意義上的考古發(fā)掘,但這批玉器是河南地區(qū)迄今有案可查的較早的出土玉器。之后,尤其是1949年以后的50多年,搶救發(fā)掘了一大批重要的文物,出土了一批商周時期的玉器?,F(xiàn)以新鄭市唐戶和望京樓遺址為主,擇其精品介紹如下:
單孔圓刃青玉鏟(圖1),新石器龍山文化。通長23.1厘米,寬7.2厘米。淡青色,玉質較松軟,有明顯的使用痕跡。通體呈長方形,柄較窄,柄部有圓穿,弧刃較寬,刃鋒利。
單孔玉斧(圖2),新石器龍山文化。通長7.5厘米,寬4.3厘米。呈梯形,通體磨光精細。柄部較窄,中間有一圓孔,刃較寬,兩面磨刃,光滑鋒利。青色玉,玉質溫潤堅密,有明顯的使用痕跡。
玉援銅內戈(圖3),商代。通長32厘米,寬6.3厘米。曲內(柄)為銅質,內上飾浮雕獸面紋。戈援、鋒用白玉通體做成,戈身玉如羊脂,堅潔細膩,中部有凸脊線,剖面呈菱形。戈鋒尖利,微揚,援后部兩側雕有花紋并嵌入內中,內玉援相接處有一穿孔,用以連接內和援。
單孔青玉戈(圖4),商代。通長52.5厘米,寬9.5厘米。戈鋒部作長條三角形,鋒與援相接處有明顯折棱。援部略弧,兩邊有刃,援部有中凸脊線,從穿孔直通鋒尖,兩邊刃部磨有折棱。內呈長方形,上有一圓孔,內端有三個長方形凹槽。造型古樸,玉質光潤。
雙孔玉戈(圖5),商代。通長14.6厘米,寬6.3厘米。戈鋒部作三角形,援呈長方形,中部鉆有兩面孔,兩面素平,兩邊有刃,刃部鋒利。直內,端部琢成5個方形凹槽。器呈乳白色,精致光潤。
玉璋(圖6),商代。通長40厘米,寬9.5厘米。青玉,有自然紋理,形體較大,凹腰斜尖刃,兩邊無刃,束腰,邊沿有陰刻淺線,檔部有透雕凹槽數(shù)個,并有淺陰刻線13條,玉兩邊相連。柄上有圓穿一個,并有獸首狀扉牙。
三孔玉鉞(圖7),商代。通長13.2厘米,寬8.2厘米。平面呈長方形,一端有刃,兩背平邊,柄端有三穿孔。鉞系灰色玉,精磨拋光制成,光潔灼亮,有自然紋理。
玉璧(圖8),商代。直徑12.5厘米,好徑5.4厘米。體呈圓形,扁平素面。玉呈青綠色,質堅硬,精雕細琢。
玉琮(圖9),商代。通高4.2厘米,直徑7.3厘米。玉色白中閃黃,有粟色斑點。體呈筒狀,形體偏矮,好為圓形,肉外為八邊方形,上下一致,兩端有子母口。
單孔青玉戈(圖10),西周。通長9厘米,寬2.44厘米。玉色青灰。戈平面里長條圭狀,素面無紋,體扁平。鋒部較尖銳,呈三角形。器身兩側邊沿平行垂直,周邊沿磨刃,呈斜坡狀。器兩面中部均有三條脊線直通內部。內部較短,援、內分界處的中間有一圓穿。
人形佩(圖lI),西周。通高5.8厘米,直徑2.8厘米。玉質瑩潤,玻璃光澤較強,局部帶有沁斑。片狀,兩面圖案裝飾相同,皆以剔地單條陽線飾人物輪廓,人體側面蹲姿,雙腿雙足并攏,雙腿曲于胸前,臀部下蹲離地面似挨非挨。上肢下垂置于膝上,挺胸,揚頭,頭部較瘦長,長臉尖頜,雙目前視,塌鼻,額頭前伸,戴冠,發(fā)髻下垂肩部,上翹于腦后。
龍紋人形佩(圖12),西周。通高7.3厘米,直徑1.6厘米。青黃玉質,有沁斑。器形片狀,細長且薄而表面平坦,側身蹲姿,兩面紋飾相同。造型構圖簡練,其輪廓線、結構線以及動態(tài)線平面引起,比例恰當,體量合適。其頂部冠上圓孔用以串掛。
琥形佩(圖13),西周。通高2.8厘米,直徑5.2厘米。伏姿,回首反顧,足彎曲,尾盤于腹下。一面雕刻雙陰線紋,一面光素無紋。形體比例均勻協(xié)調,栩栩如生。白虎又被古人視作“五靈”之一,亦稱玉虎。民間視虎為神獸,借它的威猛勇武而鎮(zhèn)祟辟邪,賦予吉祥的意義。
龍鳳佩(圖14),西周。通高7.1厘米,直徑5.1厘米。器身扁平,玉質溫潤晶瑩,有沁斑。通體透雕側身龍鳳組合。兩面雕刻紋飾相同,上部為以回首曲身翹尾的夔龍作守望狀,下部為連體雙鳳,高冠,身、尾細長。龍鳳共一身,相互交織纏繞。龍足踩在鳳背上,兩者組合巧妙,渾然一體,獨具匠心。龍鳳交體的中間有一系玉佩的圓穿孔。
青玉璜(圖15),春秋。通長12.4厘米,寬3.7厘米。平面為弧形扇狀,兩端各有一圓鉆孔,兩截面各有兩個大小均勻的凹槽,每個凹槽中部各鉆一小圓穿孔,與凹槽邊緣的小孔相對照。
白瑪瑙璜(圖16),春秋。通長7.7厘米,寬1.9厘米。平面為弧形扇狀,身較扁平,中部略厚,器身素面,兩端邊緣各鉆有一用于穿繩的小圓孔,為兩面鉆。
龍形谷紋佩(圖17),春秋。通長10.7厘米,寬3.8厘米。通體扁平,鏤空透雕,兩面紋飾相同,龍體造型奇特,曲身卷尾,口微張似吟鳴。足尾部單線陰刻,龍體周身琢飾谷紋,恰似珍珠在隨龍舞動。
新鄭市唐戶和望京樓遺址出土的玉器,通過觀察,我們可以歸納出以下幾點特征:
第一,由于產(chǎn)地不同,所以玉色較多。有青色、黃色、青綠色、青灰色、淺褐色等,新鄭地區(qū)目前尚未發(fā)現(xiàn)玉料產(chǎn)地,所以大多數(shù)玉料應是來自別的地區(qū)。
第二,玉器有一部分有使用痕跡,看來當時當作生產(chǎn)工具用,另一部分明顯不是工具或實用的武器,似乎專為禮儀和祭祀而作。像前文所介紹的璋、鉞,壁、琮等。
第三,有一部分玉器為別的玉器改制而成,這足以反映當時玉料之珍貴。
第四,新鄭地區(qū)不產(chǎn)瑪瑙,白瑪瑙璜這件器物的材質可能來自周邊的地區(qū)。周代時的山西、河南大部分為晉國的統(tǒng)治區(qū)域,據(jù)史書記載山西產(chǎn)玉石有玉髓和瑪瑙。玉髓產(chǎn)于恒曲縣樓子溝和天鎮(zhèn)縣趙家溝鄉(xiāng)張家山一帶。玉髓和瑪瑙呈不規(guī)則球狀,色呈肉紅、紅、橙黃和白色。白瑪瑙很有可能來自山西。
新鄭市唐戶和望京樓遺址是中原文明的核心區(qū)域,據(jù)史書記載,“黃帝都有熊居軒轅之丘”。也就是說黃帝故里與建都在新鄭。新鄭是有熊國的政治中心,新鄭唐戶遺址面積100萬平方米,其中就包括黃帝時期的仰韶文化,隨著對該遺址的發(fā)掘,必定會為我們研究黃帝文化提供更多重要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