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文《黃賓虹紀游山水入《物冊》去年在《收藏界》雜志登載后,引起了許多“黃畫”愛好者的關注。新加坡、美國和加拿大及中國港臺等地的同好紛紛來電談及他們對藝術大師黃賓虹先生作品的深切感受,同時也十分支持我這個“黃畫迷”,希望我能再抽些時間寫些有關研究黃賓虹先生的文章。杭州市黃賓虹學術研究會在去年十二月出了特集紀念該會成立二十周年,此冊和本人另一件黃賓虹《桂江紀游》大立軸(此畫上有黃賓虹師兄許承堯之詩文長題)也有幸列入特集之中。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美國紐約的孫力先生、加拿大溫哥華的羅國富先生,他們兩位都是中國書畫的收藏名家。看了我收藏的黃賓虹青綠山水冊后都不約而同地說到同一個感受,就是真正想不到黃賓虹的青綠山水畫得如此精美。因為一般的黃畫愛好者都重視他晚期黑密厚重的畫風,對于他早期傳統(tǒng)一路的清雅畫風很少看重。也因為如此,同好中就有“白賓虹”和“黑賓虹”之美談了。其實黃賓虹先生為數不多的青綠山水作品中有一些精品已經達到了出神入化之境界,例如浙江省博物館珍藏的《青山紅樹軸》《古寺松云軸》《黃山諸峰軸》等作品中在傳統(tǒng)的石青石綠中加入了一些白粉,使畫面更加亮麗渾厚。有一些黃畫研究者很早已提出過黃賓虹先生是研究過西方的油畫之畫理的,我也認為這確是事實,不過賓虹大師是用中國傳統(tǒng)的丹青手法,溶入了西畫的明暗色光理論而已。
今天我再介紹寒舍所藏的一件“白賓虹”作品,與黃畫愛好者一起探討,同時也希望人們能更加重視黃賓老早期傳統(tǒng)功力深厚的、清雅樸實的山水畫作品。此部山水冊頁裝裱于民國年間,它采用宋朝的裝裱形式,上下紫檀木四眼穿帶式掌玩小冊頁。很明顯,它的形制是承秦漢竹簡書而成,小冊頁又外配一個黑色提花大綢(民國時有身份男士所用的服裝綢料)手工縫制拉帶小袋。
此冊頁為設色紙本十二開山水人物,每開13.8×16.8厘米,合攏后冊頁大小僅為13.8×8.4厘米,顯得十分古樸和小巧玲瓏。民國時文人多穿長衫,寬大的衣袖內可以隨意藏些把玩的小冊頁和小手卷等書畫作品。特別是在文人雅集時這些精巧的作品往往可以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自然增加了鑒賞的興趣。通常這些小冊頁和小手卷都和人的手掌一般大小,所以也就有掌玩冊頁及手卷之稱,我曾多次見到吳大澄、齊白石、溥儒、張大千、唐云等近現代書畫名家的這些掌玩小品,最小的僅有4厘米。
黃賓虹先生從青少年時起就遵循中國傳統(tǒng)文人“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目標和志向,正因為他的足跡行遍了中華大地無數的名勝山水,所以我們后來的人們才可以有福欣賞到他那功力深厚、內容豐富的山水畫作品。特別是他在六十三歲和七十歲的兩次出游,花了數年時間,行遍了四川、廣西、廣東的名山名水,給我們留下了近萬件紀游得精品之作。同時學術界也一致公認賓虹大師存世的各種山水畫小品冊頁和包括他的游紀寫生稿有近萬件之多,但是從目前公私出版的書籍介紹之藏品和各大拍賣行上拍的黃賓虹山水冊頁來看,都沒有比這部冊頁再小的了,所以我個人認為此小冊頁也可能是黃賓虹存世最小的一部山水人物畫冊頁了。
這部山水寫生冊全部是以淡雅的水墨筆法為主,稍微施以一些赭色,遠山也僅僅用了很少量的青藍色。為了配合清淡雅致的山水小品,黃賓虹先生在每一頁作品的題款上也用了淡墨。
第一頁(圖I),山峰前兩茅屋內端坐著_人正在讀書,一老者拄杖行在橋上,目視前方友人的屋舍。畫面左上方題:“白石山老竹嶺二源匯于官橋臺,小溪水至于齊武,賓虹?!扁j白文印“黃冰鴻”。第二頁(圖2),大山峰下之屋內有兩友正在對坐談論,旁屋的桌子上放有一些古瓷器,小路上有一老者拄杖匆匆赴約。在畫面的右上方題:“彌陀寺”。鈐白文印“黃冰鴻”。第三頁(圖3),山峰下之湖泊中有一人劃著小舟,目光凝視著湖旁的樹林和地下一些淡藍色的光跡,整個畫面很清靜,畫的右上方題:“志載吳波秋月舊傳,湖生蚌光豐盈瑩澈為景之至者,賓虹。”鈐白文印“黃冰鴻”。第四頁(圖4),山峰下的古松旁有一茅屋,內端坐一人凝思望景,桌子上放有書籍,畫面左上方題:“弋陽振衣臺西南峰巒峭削不可方弗,草以追寫之,賓虹紀游?!扁j白文印“黃冰鴻”。第五頁(圖5),群峰下有一小屋,其中端坐—人遠望前面的湖水若有所思,遠處淡藍色的山峰清翠亮麗。畫之右上方題:“虎須灘在奉節(jié)東,賓虹?!扁j白文印“黃冰鴻”。第六頁(圖6),奇峭多姿的群峰在云霧圍繞之中,近山旁有古松二株,一座屋中不見主人,唯見桌上放著一些書籍,溪水在近處的山頭中彎彎曲曲地暢流,整個畫面寂靜安詳,此時主人或許正在內室高枕小憩。畫之右上方題:“五百羅漢峰巍然搏鐵無皴,一起十丈勢直倒壓海門諸峰,賓虹?!扁j白文印“黃冰鴻”。
第七頁(圖7),群峰之中繪有兩座距離不遠的屋子,山中有一條小道直通山下的湖泊,湖中有一小舟,戴著草帽的船夫正將端坐在舟前的青年人送到岸邊。在畫的左上方題:“三溜灘在東湖西十里,賓虹紀游?!扁j白文印“黃冰鴻”。第八頁(圖8),山峰下的樹林中有一座茅屋,堂前端坐一老翁正在全神貫注地讀書,在畫之右上方題:“太白書院左側雙髻峰,賓虹。”鈐白文印“黃冰鴻”。第九頁(圖9),云霧環(huán)繞的山峰,松樹林中有一座寬敞的大茅屋,堂前的主人正在整理和閱讀一些古書,天空晴朗,遠處有數個淡淡的青峰,使主人的心情安坦舒暢,在畫的左上方題:“石溪之雁山北合水從東北諸谷出,與大龍灘合,賓虹。”鈐白文印“黃冰鴻”。第十頁(圖10),用淡墨畫出云氣盤繞的山峰,枝葉茂盛的古樹旁有兩座并排的大茅屋,前屋的堂前大桌子上放著一些書籍而未見主人,整個畫面布局簡單而四平八穩(wěn),真有虎踞龍盤之勢。畫之右上方題:“昌溪之水出焉,其南有飛來峰,賓虹。”鈐白文印“黃冰鴻”。第十一頁(圖11),高大的雙峰之下有一片蒼翠的樹林,一座古屋的堂前端坐一老者正聚精會神地凝視前方的溪橋和遠處的青翠山峰,老者身后的桌上放著一些書籍,似正在做閱讀后的靜靜思考。畫之右上方題:“石橋巖,賓虹?!扁j自文印“黃冰鴻”。最后一頁(圖12)畫的是秋冬小景,數峰之下的幾株古樹,蒼老的樹枝挺拔如龍身,兩座茅屋并列,右邊的屋中一老者正在端坐賞景,兩座屋內也都放著一些古瓷器。在畫之右上方題:“玉壘關北岸,賓虹?!扁j有二方印章,一為白文“黃冰鴻”,一為朱文“賓虹詩畫”。
我曾粗略地統(tǒng)計過這部小冊頁內所繪的十二個風景名勝,其中已經包含黃賓老在浙江、安徽、江蘇、四川、廣西等各省的游紀足跡了口此部冊頁內無紀年款,但是從畫之風格上來看應該是黃賓老第二:次西南之行以后所作,即上世紀三十年代晚期時完成的紀游作品。
此冊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曾呈黃賓老高足、安徽省美協(xié)主席賴少其畫師鑒評。賴先生認為黃賓老此部山水人物小冊頁內集宋元八大家之神韻,筆墨清雅絕倫,是老前輩眼力最好時所作,無年款及上款亦應是黃賓老自存之滿意作品,也為課徒之品,全冊歷經數十年仍精新如此,真正是非常難得。賴先生樂賜題簽:“黃賓翁山水寫生冊,賴少其題?!扁j白文印“賴少其”。
我從小喜歡畫畫。十三歲時開始和當代藝術大師潘天壽先生的公子,現任中國美術學院院長的潘公凱先生一起學畫。青年時有幸成為著名書畫家余任天先生的弟子,余先生詩書畫印四絕,潘天壽大師所用印章多數出自余先生之手。先生又富收藏且精鑒賞,我也是隨他老人家學習書畫鑒賞的少數弟子之一。
余先生的山水畫完全吸收了賓虹大師的筆墨神韻,他經常和我談論黃賓老的“五筆七墨法”,從此以后我就迷上了黃賓虹大師的書畫作品。人生如夢,我最敬重的余先生已駕鶴西去二十五年了,他和黃賓虹大師一起長眠在杭州美麗的西子湖畔之南山峰頂。
二十多年前我又參加了黃賓虹學術研究會,和賓虹大師的千金黃映家女士,愛婿趙志鈞先生,黃賓老的入室弟子王伯敏教授、黃逸賓先生、葉少珊先生都有過很多次的深入交談,他們對我學習和收藏研究黃賓虹的作品都曾經給予極大的關心和支持。特別是當今仍健在的八十六歲高齡的中國美術史論權威、黃賓虹學術研究會顧問、中國美術學院王伯敏教授曾經先后多次寄贈我精品書法、山水和先生長題之竹石手卷,對我這個普通會員寄于期望,愛護有加。孫曉泉老先生今年高齡九十又一歲了,他是杭州市黃賓虹學術研究會的會長,曾任杭州文化局局長、西泠印社副社長,是中國著名的書法家,對研究“黃學”貢獻很大。孫老的詩詞極佳,記得他六十六歲時贈我四尺對開大行書一幅,亦為寒舍一寶,在此遙祝孫老壽超百歲,多留墨寶興中華。
我的老朋友錢學文醫(yī)師(1920~2003年)是香港著名的從事黃賓虹作品研究和收藏的大家,因為他岳父黃居素先生(1897-1986年)是黃賓虹大師一生的知已,亦師亦友,所以錢醫(yī)師有緣續(xù)藏黃賓老的精品書畫200多幅。我也有小福能閱讀到如此大量的黃賓老佳作,小至斗方冊頁,大到巨軸長卷。就在錢醫(yī)師去世前兩年,他曾捐出一幅珍藏的黃賓虹山水精品《松筠高閣圖》(91.5×41.5厘米),將拍賣所得數十萬元建成黃賓虹先生銅像安放在杭州西湖邊的西泠橋旁,真是功德無量。我想我們永遠不會忘記老一輩黃賓虹藝術的研究者所作出的貢獻,今天我們全面深入地開展學習和研究黃賓虹大師的藝術體系就是對已故前輩學者的最好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