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黃石是我國特有的“軟寶石”,產(chǎn)于福州市壽山鄉(xiāng)“壽山溪”兩旁的水稻田底,歷經(jīng)數(shù)百萬年之久。在特殊的環(huán)境和特殊條件下,田黃石逐漸改變了它原來的形態(tài)、色彩和質地,出現(xiàn)了其獨具的外觀特征。由于材質呈現(xiàn)黃色而得名,是壽山石系中的珍品,素有“石中之王”的尊號。又因它含有“?!?福建)、“壽”(壽山)、“田”(財富)、“黃”(富貴色)的寓意,具備細、潔、潤、溫、凝、膩之六德,故又稱為“帝石”。其色澤溫潤可愛,肌理細密,自明清以來就被視為“石中之王”,俗語有“黃金易得,田黃難求”一說。
四川博物院藏有一定數(shù)量、形態(tài)各異的田黃石,在此選其幾方,以窺其一斑。
清獅鈕田黃凍石印章
此印為正方形獅鈕印章,高3.2厘米。印鈕雕成卷曲臥伏的獅子形,嘴唇緊閉,隆鼻,頭自然向后平視,雙目圓睜,兩耳下垂,肥碩的前爪粗壯有力,身上的毛發(fā)雕刻細膩,順著身軀呈流線型梳理得整整齊齊,未制印。此印章材質為田黃石中的上品——田黃凍石,全石通體明透,光芒內斂,似蜂蜜凝固,且飽滿晶瑩潤澤,質地細密幼嫩,上手稍作摩挲,摩擦處即現(xiàn)油光水滑,給人以一種油膩的感覺。
另一素面未雕琢的凍石田黃,在質感上相同,光潤嫩滑,當為田黃石中的珍品。
自然形態(tài)的田黃石一般呈鵝卵形狀,此印為方形,應是后期加工鋸成,謂之“解石”,前人有“解石之難難于上青天”之說。這是因為田黃石很難從外表看出其色調是否表里如一,鋸開后也許數(shù)倍增值,也許價落萬丈,該石印之珍貴,由此可見一斑,實屬難得。
清田黃方章一對
中國印章的美學表現(xiàn)在篆刻、印鈕裝飾和印材的品質三方面,名貴的田黃石與印章結緣,不僅豐富了印章的審美價值,同時也使田黃自身的價值倍增,由于其珍稀和昂貴,成為獨立的一類印章石品種。
這對印章均為方形,其中一方章高6.1厘米,上淺浮雕刻有山水樹木,一人斜靠在樹旁小歇,另一方章高6厘米,淺浮雕刻山路溪流,一老翁持杖立于半山坡遠眺。兩印均未刻字。
清田黃扁章
田黃石在雕刻時,往往為了不減少分量,多以自然隨形為主,以淺浮雕技法,這樣可以盡量不減少石材的分量,同時也滿足了藝術的要求。圖4這方田黃扁章,高5厘米,就隨其材料的自然形態(tài),以淺浮雕的技法,雕琢出山石、房舍、草木。
田黃石是從山上母礦中分離出來,經(jīng)漫長的雨水和溪水沖擊,沿溝溪經(jīng)無數(shù)次滾落,最后流至田中,在這運動過程中,外表難免會受到損傷,出現(xiàn)一些裂紋。而這些裂紋埋藏在土壤里,受氧化鐵滲透形成了特有的格紋,因此格與無棱角是田黃石特征之一。
清田黃根扁章
下坂一帶的田黃石,因處坑底,缺乏水沖性,故石質透明度較差,多為桐油色、暗赭色,紋理較粗,色澤暗淡。此枚田黃根扁章(圖5),高7.3厘米,石材質地是田黃石中的下品,以石材的自然形態(tài),用淺浮雕的技法,雕刻了山石、樹木、茅舍和人物等。石上雕刻的三個人物,各具特色一人在樹下打果,身邊已堆滿了果實,另一老翁持杖在半山腰緩慢前行,還有一漁翁在柳樹下,頭戴斗笠,坐在小船上垂釣,好一幅鄉(xiāng)村野趣的畫卷。
田黃石的鑒定一般主要從細、潔、溫、潤、凝、膩等六個方面入手,田黃質地細密幼嫩,結構緊密均勻,雖然田黃石質較軟松,但也較堅實。色澤沉著而不輕浮,具有很強的親和力。滋潤,飽滿晶瑩潤澤,不干澀。像在光的照射下,其反射出的光不像珠寶鉆石那樣直接,而是好像再透過一層“水晶蠟”折射出來一樣,有一種內向收斂的感覺,光芒內斂。最后稍作摩挲,石頭的光滑處就會有油光,給人一種油膩的感覺。
石中之王的田黃石,歷來價格不菲。文人學士都認為收藏或使用田黃章,比珠寶、翡翠更高雅和有品位。相傳田黃石是女媧補天時遺留在人間的寶石,是鳳凰鳥蚤所變……據(jù)說史書還記載有咸豐帝臨終時,賜予慈禧一方田黃玉璽。末代皇帝溥儀倉皇離宮時,不帶其他珍寶,單單將一枚“三連章”田黃石縫在棉衣里,帶出皇宮。這些傳說無疑給石中之王的田黃石平添了許多神秘的色彩。
(責編:石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