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文房用品種類很多,較為常見的大件文具有筆筒、筆洗、筆架、筆盒、水盂,小件用具有墨床、硯滴、筆掭、鎮(zhèn)紙、印泥盒、印章盒等。墨床是文房用具之一,其作用是為在研墨時臨時擱墨之用。
墨床的制作材質(zhì)有銅、玉、陶瓷、象牙、紅木、漆器、瑪瑙、翡翠、景泰藍等。其產(chǎn)生的具體年代不可考,文獻亦鮮有記載。墨床是何時出現(xiàn)的?按理說,有了墨就應(yīng)該有擱墨的物架,作為文房專用的墨床,應(yīng)不會晚于宋朝。但宋初蘇易簡的《文房四譜》所述僅限筆、墨、紙、硯,南宋末年趙希鵠的《洞天清祿集》將文房用品列為10項,也無墨床,成書于明初的《格古要論》又將文房用具分為13類,也未見關(guān)于墨床的資料。到了明末屠隆的《考槃余事》一書,列出的文房器物已發(fā)展到45種之多,且功能明確,已有了筆擱、筆床、筆船、墨匣、糊斗、腕枕,但也無墨床。直到清代墨床才始見于記載,并從乾隆朝開始廣泛流行和大量使用。但目前所見最早的墨床為明代器物。
墨床以墨定形,通常不會太大,寬不過二指,長不過三寸。造型多呈案架形、座托形、書卷形、博古架形,或曲折,或簡練。清代墨床較為常見,玉墨床多為幾案形,但較明代雕工細膩。清代玉墨床的另一特征是床面多有紋飾。也有用舊玉件改制,如明代的素面玉帶板與劍鞘上的玉,將它嵌在紫檀上,就成了一件雅致的墨床了。
清代墨床以瓷質(zhì)較多,但形制不外乎幾案形、床形兩種。最為常見的是幾案形墨床、筆架兩用器物。粉彩山水墨床,幾案形,兩邊有山狀凹凸用以擱筆,中為平面用以擱墨,床面繪有山水紋飾,下有紅木床座。墨床在文房用具傳世品中最為少見,它從單純的承墨用具,發(fā)展到既實用又可賞玩的藝術(shù)品,收藏難度較大,不易形成系列。
從目前的拍賣市場來看,瓷質(zhì)和玉雕墨床無疑是投資者關(guān)注的主要品種,在2004年香港蘇富比春拍中,清代粉彩錦地山水人物圖書卷形墨床,估價20萬至25萬港元,成交價則達到了57.6萬港元。也是在這次拍賣會上,一件清雍正黃玉雕梅花墨床,成交價也達到了36萬港元。在2005年上海嘉泰的春拍會上,一件清雍正唐英制墨彩山水書卷形墨床成交價達到了13.2萬元。在北京保利秋拍中,有一件清乾隆紫檀嵌白玉龍紋帶飾墨床,估價5萬至8萬元,成交價則達到了15.68萬元,這件墨床就是使用明朝所遺白玉龍紋鉈尾鑲嵌在紫檀木座上,工藝非常精湛。雖然墨床看上去并不是很起眼,但是精湛的工藝往往讓“小器”會有“大作”。
本文所示藏品為筆者收藏的清代道光年制青花粉彩描金劉海戲金蟾墨床,墨床長8厘米,寬4厘米,高2厘米,為墨床、筆架兩用器物。床面四周以青花勾邊,上有描金紋樣,中繪粉彩劉海戲金蟾圖,其余部位均為青花描枝葉,紅彩繪花朵,青花上均有描金紋樣。墨床底施冬青釉,書紅彩六字篆書“大清道光年制”款。這件墨床裝飾新穎,保存完整,實為一件不可多得的文房用具。
(責編:雨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