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部為空,上寬下窄的空首布是先秦四大錢系之一布幣體系的分支,也是中國最早的金屬鑄幣。西周末始鑄,春秋晚期以后盛行,公元前221年被秦始皇廢止。金屬鑄幣的出現(xiàn)反映了當時商業(yè)交換的發(fā)展,而商業(yè)交換的一般發(fā)展途徑是從實物交換經(jīng)一般等價物再形成為金屬鑄幣作中介的,故中國最初的鑄幣形式多取自生產(chǎn)工具??帐撞家彩侨绱?,最初的空首布大小與農(nóng)具相同,后來逐漸縮小。由于古代鏟土的農(nóng)具帶有一個把兒,為了插把兒,有一個安把的地方像空心的方錐,錢幣學上稱之為“銎”,由于幣的頭銎孔中空,故名空首布,也叫鏟幣。另外,關于“布”的名稱也頗有來歷,在古代,有一種類似鍬的挖土工具被稱為“镈”。因為“镈”與“布”聲母相同,音韻相轉,于是“镈”就轉韻成為“布”了,從出土情況看空首布主要流通在周王朝都城及晉、鄭、宋、趙等太行山西麓地區(qū)。
空首布分原始、特大、大、中、小五型,有平肩、斜肩、聳肩三類空首布。百克以上原始布既是農(nóng)具又充當稱量貨幣。產(chǎn)生于春秋中期的特大布幣,是中國最早的一種高值大錢,可同布帛等實物貨幣和貝幣等低值小錢并用,直接進行等價交換。同時,它也是向早期定型的空首大布演變的過渡形態(tài)。特大布之后的空首布也可稱廣泛應用型空首布,它們各自兼容了特大布形制的部分特點,已向平肩、聳肩、斜肩三類布分化,逐漸由大變小,由重變輕,形制趨于固定,鑄量漸多,流通變廣。平首布支系、圓首布支系皆由空首布演變而成。
“空首布”的購買力,歷史沒有記載,據(jù)推測,其使用可能以“個”為單位,無論大小輕重,一個就當一個用,這是因為古人的價值觀念含混所致。后來“空首布”的體型逐漸變小是為了便于攜帶,與后世錢幣的減重不同,在當時減重不影響作價,所以,“空首布”的體型可以自由地改進,變得多姿多彩。
“空首布”自殷商至戰(zhàn)國流通一千余年,雖然數(shù)量很多,但目前的存世量卻很有限,或許因為在當時就有很多被熔毀改鑄器皿或重鑄錢幣。加之其體型大,厚度薄,易被損壞,因此現(xiàn)存的初期“空首布”中無文大布非常少,連體的就更少了??帐撞贾幸员R氏大布較多,這已經(jīng)是春秋時期的鑄品了,無文大布的古樸風格已被完全拋棄了,中期空首布以“武”字“松”字“田”字“宋”字布為最多,其他尚有紀數(shù)、紀干支,或天象、事物、城邑名的,此外一些鑄有尚不能確定其意的文字符號的布也不少,其中以兩面有文字的較為珍貴,晚期小布存世不多就更十分珍貴了。
目前,普通古幣中漲價較猛的要數(shù)戰(zhàn)國時期布幣中的空首布。例如在2005年中國嘉德的春季拍賣會上,一枚美品的戰(zhàn)國“市南小化”平肩弧足空首布的成交價為1.65萬元,而到了2008年嘉德春拍馬定祥的專場上,一枚著錄上的戰(zhàn)國“市南小化”平肩弧足空首布的成交價就達到了10.08萬元。從這枚空首布的估價定為1萬至2萬元,可以猜測,恐怕如此高的成交價似乎也出乎賣方的意料。目前,錢幣市場上的空首布幣價格通常在幾千元到數(shù)萬元不等,從歷年來各大拍賣行的拍賣記錄來看,成交價超過5萬元的,也就是成交價最高的前十位,大多是在近一兩年成交的。從不久前結束的2009年中國嘉德春拍會可以明顯地看出空首布的上漲幅度與趨勢,例如,在這次嘉德春拍古錢幣專場上一枚“日”“尋”“工”字的小型聳肩尖足空首布,估價為3.5萬至6萬元,最終以12.32萬元的高價賣出,另一枚鑄“東周”平肩弧足小型空首布,估價為1.2萬至2萬元的,則以高出最高估價的5倍價格10.64萬元拍出。
空首布的價格之所以有如此大幅度的上漲,其主要原因是這幾年古幣價格整體飆升,而古錢幣價格之所以上漲,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與其他門類收藏品相比,古幣的文化價值、歷史價值都非常高,我國自古就有收藏古幣、鑒賞古幣的悠久傳統(tǒng),南北朝起就有人開始專門研究收藏古幣,到盛唐時期,收藏古幣已成為一種風氣,故此人們對古幣收藏情有獨鐘也在情理之中。另外古幣具有易保管、便于攜帶等優(yōu)勢,使得越來越多的收藏者鐘情于古錢幣;其次是不少精品古幣被港臺商人買走,有少數(shù)流到了海外;再者,古幣升值潛力大,導致了很多人的惜售心理,使得更多的精品退出市場沉淀了起來,于是物以稀為貴,供求關系決定了精品價格的上漲。因此古錢幣收藏在這幾年中的熱度始終有增無減。
責編 辛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