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筆者收藏的花穿錢中,有一枚特殊的“崇寧重寶”花穿錢。
此錢生坑老銹,銹中夾雜著鐵質(zhì)泥銹。有點銅不像銅,鐵不像鐵,異于普通青銅類“崇寧重寶”錢。
為弄清性狀,筆者將此錢進行了清洗,清洗過程中,由于大意,不慎把錢摔成了兩半。本想棄之,但由于是難得的花穿,又未弄清性狀,便索性對它來了個“破幣剖析”。
首先進行含鐵試驗。因夾雜鐵質(zhì)泥銹,便用磁鐵反復驗之,結(jié)果沒有磁性反應,判定不含鐵質(zhì)。其次查看銅質(zhì)性狀。將破幣用硬器進行刮拭,視其有無銅星顯露。當然這種野蠻的檢驗方法,是集幣者之大忌。結(jié)果在破幣夾層處,隱約看到有銅星閃爍,判定此幣含銅極低。最后進行破幣粘合。找來“502”快速粘膠,進行“破幣重圓”,結(jié)果粘合未能合縫,按“502”膠的粘合方法,應先將粘合面清理。于是將幣夾于爐上,企圖燒掉殘留物。哪知化學粘膠,近火便燃,霎時幣冒白煙。當夾離火源瞬問,突然從破幣上掉下許多大小如菜籽顆粒錫珠。這突如其來的變化,一下子使筆者明白:此幣非凡,極有可能是一枚泉界長期尋找的夾錫锏錢物證。
夾錫錢,是巾國錢幣史中一種特殊的鑄幣。這種幣,以銅夾鉛錫而鑄。宋代銅幣一般含錫鉛較高。而《宋史·食貨志》稱:“夾錫錢一折銅錢二,每緡用銅八斤,黑錫半之,白錫又半之?!比粎⑿F渌芳?,以“夾錫錢”為幣名者,系指北宋徽宗朝始鑄行的一種高錫合金幣。且凡言及夾錫餞性狀者,皆極以“崇寧重寶”為夾錫錢。
傳說,“崇寧重寶”不是徽宗御書,而是奸相蔡京所書。蔡京,興化仙游(今福建)人,他搜刮天下,打擊異己,陷害忠良,鎮(zhèn)壓農(nóng)民起義,惡跡昭著,臭名遠揚,但他的字卻寫得好,被譽為“欹側(cè)姿媚,功力深厚,有嚴謹寬博豪放之氣?!被实圳w佶,愛其書法,讓蔡京書寫“崇寧重寶”錢文,據(jù)說,蔡京并不把皇帝放在眼里,故意把“崇”字從上邊“山”字頭起,一筆插到底,把繁體字中的“寧”字去掉“心”字。當時就有人議論說:這是蔡京“有意破宗,無心寧國”。據(jù)史載:蔡京主行夾錫錢,其法是:“夾錫錢一折銅錢二”。照這樣折法,老百姓手中的財富就被搶走了很多。對推行夾錫錢,百姓不買賬,群起抵制。蔡京惱羞成怒,下令對拒用者“聽人告論,以法懲治”,強制性推行夾錫錢。
筆者收藏的這枚“崇寧重寶”花穿錢,極有可能就是出自當時強令推行的高錫合金幣。這種幣,初鑄時也許“樣制精好”,但傳承至今,經(jīng)千載腐蝕氧化,早已失去了“光明堅韌與見行錢不異”的風采。不管怎樣,筆者將這枚“重圓”的重寶,以及從它身上掉下的幾顆錫珠,一并收藏了起來,便是對自己遺憾的補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