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是中華民族最原始的吉祥物之一,人們常把它掛在門口用來辟邪、招寶。而葫蘆瓶則是常見瓶式之一,小口,短頸,瓶體由兩截粘合而成,因瓶體似上小下大的束腰葫蘆而得名。又因其器形像“吉”字,又名“大吉瓶”,寓意大吉大利。自唐以來,葫蘆瓶因其名與“福祿”諧音,而深受人們所喜愛,遂成為傳統(tǒng)器型。宋元時期,龍泉窯、景德鎮(zhèn)窯均有生產(chǎn)。至明清兩代,葫蘆瓶大量燒造,且器形多樣,有四方形、六方形、八方形、代表天圓地方之意的上圓下方及扁腹等式樣,品種也十分豐富,有青花、五彩、顏色釉、粉彩等。
高士圖專指人物圖畫中以文人雅士情趣生活為題材的紋飾。在封建道德規(guī)范下,這些文人雅士以高行著稱,故稱為高士。高士圖在瓷器上作為裝飾圖案,最早出現(xiàn)在五代時期,宋、遼、金時期的瓷器上很少見到高士人物,而元代瓷器上的高士圖已趨于成熟,題材也在不斷地擴大。到明清時期,受世風影響,高士圖常作為主題紋樣被描繪在器物的主要部位,在青花、斗彩等瓷器上大量出現(xiàn)。以攜琴訪友、山間行吟、垂釣、題詩或?qū)牡热宋餅槌R姡⒗L有祥云、奇石、花草等輔助紋飾在周圍襯托。
這件青花開光高士對弈圖葫蘆瓶,器身高26厘米,口徑4厘米,底徑7厘米,直口,削肩,束腰雙鼓腹,淺圈足。胎質(zhì)較為細潔,但缺少糯性感,不夠堅致。釉面光高,釉層稀薄,青科呈色青藍,有飄浮感。外口沿與近足處飾雙線弦紋,瓶體的主題紋樣裝飾在下腹中間部位相對應的兩側開光內(nèi),每個開光內(nèi)均繪有兩個文人雅士倚坐在棋桌的兩側(圖1、2)。在棋桌右邊的高士側身把左前臂彎曲支撐在桌面上,在左邊的高士也側身并把右前臂彎曲支撐在桌面上,兩人的坐姿隨意自然,神態(tài)悠閑自得,是弈后的疲憊小憩還是戰(zhàn)前的養(yǎng)精蓄神?我們不得而知。桌面下的桌礎為三孔洞石造型,周圍另繪有奇石、花草、圍欄加以襯托,令整個畫面更顯幽靜雅致。但是所畫的人物造型不夠準確,比例失調(diào),畫法為勾線平涂,缺乏層次感。開光處之外器身滿飾纏枝蓮花紋,花形較大,花瓣簡約但欠細膩(圖3)。該瓶將高士對弈圖與象征著長壽、圣潔的纏枝蓮花紋有機地結合,為這只青花葫蘆瓶增添了更加深遠、清雅的藝術元素,也使得整體裝飾紋樣與瓶體器形的結合相得益彰。
這件青花開光高士對弈圖葫蘆瓶,從其器形、胎釉、青花呈色、人物繪工等特征分析來看,應屬于晚清同光時期的景德鎮(zhèn)民窯作品,它雖精細不足,但在晚清民窯青花中也算是佼佼者,加之器形所蘊涵的吉祥文化及裝飾紋樣的清心淡雅,仍不失為一件惹人喜愛的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