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歷史博物館藏有一對“永樂年制”篆款斗彩小瓷杯,造型規(guī)整,紋飾飽滿,內(nèi)容豐富,色彩鮮亮,釉面凝厚光潤,如冰似玉,其落款流暢大方,是少見的清末仿永樂篆款瓷。系1952年由西安陸士基先生捐獻給原陜西省博物館。
這對斗彩小瓷杯口徑10.5厘米,高4.8厘米,底徑3.9厘米。杯喇叭口,深腹,腹下漸收,小底,璧形足。底足露胎,無飾,圓形中心內(nèi)凹,挖足較深,足表旋痕明顯。胎質(zhì)細膩溫潤,造型小巧,璧形底足渾厚質(zhì)樸。釉面晶亮溫潤,十分誘人。放大釉面觀察,氣泡密集,且大圓光亮。釉下青花雙鉤線均勻鮮亮。釉上填彩極厚,不管是目視還是手摸均有突起之感。翻過底足,足沿露胎處的外圈釉層較厚,釉層均勻,晶亮透徹。從釉層的斷面,同樣可以感受到此杯如冰似玉的非凡釉質(zhì)。
這對斗彩杯的內(nèi)壁、底均為青花裝飾。內(nèi)底青花雙圈內(nèi)篆書“永樂年制”四字雙行款??顣鲿匙匀?,但缺乏蒼勁之感,與明永樂篆款相去甚遠。底款外圍一圈花帶紋飾,這種款外的裝飾在明天啟民窯仿永樂款瓷中常見。天啟仿永樂的“永樂年制”篆書款,款外圍以青花單圈,單圈外圍以青花花卉紋帶飾,帶飾較窄,圖案潦草,帶飾外繪青花單圈,改變了永樂壓手杯款外以花卉紋、獅球紋等裝飾的套路,后世仿永樂篆款瓷多以明天啟的仿款為模式,并加以擴展。文章內(nèi)容:
永樂官窯年款開啟了明、清時期景德鎮(zhèn)官窯瓷器上書寫帝王年款的先河?!坝罉纺曛啤彼淖蛛p行篆書款,是永樂官窯瓷器上最常見的一種,品種主要有青花、釉里紅,形式有篆刻、模印等??瑫畋容^少見,僅見于民窯瓷器上。后世仿永樂款的有天啟、萬歷、康熙等??滴醴隆坝罉纺曛啤鼻嗷畲善?,數(shù)量較少也比較珍貴,書款有明萬歷天啟之遺風,其書款流暢自然,款外設(shè)置兩圈青花花卉紋帶飾,這種帶飾常以卷曲紋打底,間以菊花、梅花紋。康熙“永樂年制”杯款外的裝飾,源于明天啟仿“永樂年制”篆款外的裝飾特征,但較天啟仿永樂圖案設(shè)計夸張、規(guī)范,其紋飾也更加規(guī)整。與之呼應(yīng),在杯腹內(nèi)壁也有一圈相同的青花花飾,如故宮博物院藏康熙仿“永樂年制”篆款壓手杯內(nèi)壁的裝飾。館藏的這對斗彩瓷杯為清末仿康熙斗彩瓷,但落款又是“永樂年制”篆款,很是特別,也比較有迷惑性,是清末斗彩瓷中的佳作。
“斗”為“抖”,是“湊”的俗稱?!岸凡省奔词且杂韵虑嗷p鉤線描繪紋飾輪廓,以釉上或單彩或多彩填充,將未完成的青花線描圖“抖”齊,將不完整的青花雙鉤線圖案“抖”完整。“斗彩”名稱形象地表達了這類瓷與其他瓷繪工藝的區(qū)別,故完整的“青花輪廓線”是判定“斗彩”瓷的關(guān)鍵。最形象的理解就是:如去掉釉上填彩,瓷器表面的繪畫紋飾還是完整的,并未因彩繪的去除而缺損。此去掉色彩的圖案也稱為“淡描青花”,是為斗彩瓷的半成品。故凡擁有完整釉下青花輪廓圖案及釉上的填彩瓷,即為“斗彩”瓷。明成化朝斗彩最具聲名,后世多仿,清三代仿制達到了高峰,康熙、雍正仿品較多??滴醵凡蚀缮噬畛翆Ρ葟娏?,胎釉結(jié)合緊密,釉面凝厚,并有棕眼、“波浪釉”等特征。雍正斗彩將粉彩的技法引入,斗彩的顏色亮麗。此對斗彩杯色彩極為厚重,平涂上色,無深淺色差,紅色鮮亮,無漂浮之感,綠為大綠,同時有鵝黃綠填充邊飾。杯的外壁以斗彩繪高士圖。外壁口沿下與底足上分別繪制青花雙圈,兩組青花雙圈內(nèi)繪制斗彩人物紋。紋飾構(gòu)圖老套,繼承了明末瓷器的繪畫風格。杯外壁一圈共繪制三個人物,兩人為高士,一人為琴童。高士皆寬衣褒袖,一側(cè)坐,一斜坐,神態(tài)專注;琴童上穿短衣,下穿長褲,站立,腰微曲,雙手平托一琴,仰頭目視一斜坐的高士,態(tài)度謙恭。三個人物面部的畫法一致,兩人物的面部一為側(cè)面,一為斜面,均為單線勾勒,無皴染上色。受明末陳老蓮畫風的影響,明末清初瓷器表面的人物繪畫多采用這樣的處理方式,這也是明末清初人物畫瓷器斷代的一個標尺。人物周圍以芭蕉、欄桿、青竹、奇石、祥云為背景,畫面空曠飄逸。芭蕉為中分畫法,即以中軸為線,蕉葉向兩邊分開,繼承了康熙朝青花瓷中常見的芭蕉畫法。三塊石頭以“品”字形布局,這種形式崇禎時開始出現(xiàn),康熙時多見,清末時仿品也多用。這種以芭蕉、山石、月亮、高士等為元素構(gòu)成的畫面,也是明末清初瓷器表面繪畫的一個定式,在很多明末清初的桶瓶、花觚等瓷器表面常有這樣的構(gòu)圖。明末清初瓷器畫面中常有月亮、太陽的設(shè)計,月亮的畫法有單圈圓、單圈實心圓,太陽多為單圈實心圓,圓外有一周點狀光芒,顏色有青花單圈、青花單圈實心圓等??滴鹾蠓灿羞@樣的構(gòu)圖多涂紅色,此斗彩小碗上的月亮就涂有紅色,與明末清初瓷器畫面中的青花色有較大的區(qū)別。將此杯與館藏的已定為康熙瓷的一件五彩人物紋葫蘆瓶相比,其外壁的人物畫法相似,又有不同。相較而言,斗彩瓷杯人物表現(xiàn)呆板,無葫蘆瓶人物繪畫所展示的神韻,康熙瓷釉面瑩潤光亮,胎釉緊密,以深淺不同的涂色反映畫面的不同側(cè)面,斗彩瓷杯的畫面無此特征,且以器表裝飾的人物圖案也可斷定此斗彩人物紋杯為清末仿康熙之瓷。
考察斗彩杯外壁描繪的高士圖,也是明清瓷繪上常用的畫面。兩位高士、琴童和飄渺空曠的背景,應(yīng)和彈琴、交友有關(guān)?!秴问洗呵铩け疚镀酚涊d了伯牙鼓琴,鐘子期善聽,后鐘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不復鼓琴的感人故事,傳說琴曲《高山》《流水》《水仙操》為伯牙所作。館藏的這對斗彩小瓷杯,其外壁的斗彩畫面中的人物應(yīng)與伯牙、鐘子期兩位高士有關(guān)。畫面中琴童手捧琴,仰頭目視,與正坐但面部微斜的高士目光相對,此巍然高坐的高士應(yīng)為傳說中善彈琴的伯牙。杯壁的另一面,那位側(cè)坐的高士仰頭,寬衣褒袖,舉目遠望圓月,目光專注,神態(tài)飄逸,應(yīng)為善聽的鐘子期。
總而言之,從此對斗彩小杯的造型、胎體、釉面、色彩、人物故事背景,特別是施釉、填彩、涂色、圖案布局、繪畫技法、落款等方面看,都具有仿康熙斗彩瓷的特征,其釉面晶瑩剔透,紋飾寓意深遠,是清末仿康熙做永樂款瓷器的精品。
(責編:雨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