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爐系焚香用具。吉州窯香爐的基本造型為大口、深腹、矮圈足或假圈足、三足,造型優(yōu)美,紋飾多樣,有筒式三足爐、圈足爐和鬲式爐,以筒式爐最為常見。其基本造型為口底相若,平沿內(nèi)折,口、底均向內(nèi)微斂,腹部微鼓,底部貼塑三個小足,爐內(nèi)壁、底足露胎,外壁滿釉。演變規(guī)律為腹部外鼓愈來愈明顯,沿面相應變窄,足不斷增高,元代微外撇。裝飾工藝有黑釉剔花、貼花,窯變花釉和白地釉下彩繪等。彩繪者,頸部多飾回紋,腹部為連弧開窗,內(nèi)繪梅竹、蓮花、八卦紋,窗外襯以蓮瓣、四邊或六邊幾何紋祥。鬲式爐基本造型為平沿外折,矮束頸,扁圓腹,三足,或有雙耳,主要變化在足部,宋代三足矮且微內(nèi)收,至元代則演變?yōu)槿愀咔彝馄?。以下介紹幾件吉州窯香爐與藏友共賞。
南宋黑釉鼓釘紋圈足爐
口徑7.5厘米,底徑6.3厘米,高6.3厘米,1982年江西省樟樹市永泰鎮(zhèn)出土,現(xiàn)藏樟樹市博物館。爐斂口,平沿內(nèi)折,筒形腹微鼓,假圈足,造型渾厚。通體施褐釉,口沿澀胎無釉,爐內(nèi)、外底無釉。下腹飾白色鼓釘紋一周、白釉弦紋兩周。
圈足爐是吉州窯爐式之一,基本造型為筒形腹,平底內(nèi)凹形成假圈足。元釉下彩繪水波紋帶座爐
口徑20.6厘米,邊厚1.5厘米,底徑13.4厘米,通高17.2厘米,1966年江西新干縣城東寶塔山出土,現(xiàn)藏江西省博物館。爐敞口,平折沿,方唇,斜腹,下置凸棱形腰箍,圈足外撇。通體彩繪紋飾共六組,沿面繪卷草紋,上腹繪水波紋,腰箍繪雙線復層蓮瓣紋一周,下腹繪錦地紋,圈足繪回紋,足沿繪s紋,各組紋樣間以弦紋相間,線條流暢,紋樣清晰,主次分明,繁而不亂,是一件典型的元代吉州窯彩繪瓷珍品。
元釉下彩繪弦紋圈足爐
口徑10.4厘米,底徑5.5厘米,高5.5厘米,1980年永和窯址出土,現(xiàn)藏江西省博物館。直口,筒形腹,矮圈足,底足露灰白色胎??谘叵?、脛部各繪粗細弦紋數(shù)道,裝飾簡單樸素。
南宋黑釉剪紙貼花火焰紋圈足爐
口徑9.3厘米,底徑5.9厘米,高6.3厘米,江西省吉安市郊出土,現(xiàn)藏吉安市博物館。爐平沿內(nèi)折,內(nèi)沿起凸棱,中腹微鼓,圈足,造型工整。器表掛黑釉不及底,底足露灰白色胎,釉層較薄,器表可見缺釉毛孔,爐內(nèi)無釉,胎質(zhì)較為疏松。器腹采用單色剪紙貼花裝飾工藝貼火焰紋,構圖簡樸,制作精細,黑白對比和諧。
南宋黑釉剪紙貼花折枝花紋筒式三足爐
口徑12.5厘米,高9.5厘米,1985年江西省樟樹市郊出土,現(xiàn)藏樟樹市博物館。爐平沿內(nèi)折,內(nèi)沿起凸棱,中腹微鼓,平底,三弓弧形矮足,造型工整。器表掛黑釉不及底,釉層較薄,爐內(nèi)無釉,胎質(zhì)較為疏松。器腹采用單色剪紙貼花裝飾工藝貼折枝花一枝,花枝、花瓣、花葉留白,花蕊留黑釉,形成黑地白花黑蕊的多層次畫面,構圖簡樸,制作精細,黑白對比和諧,代表了永和窯單色剪紙花裝飾工藝的較高水平。
南宋玳瑁釉筒式三足爐
口徑12.8厘米,底徑8厘米,高10厘米,1992年江西省峽江縣仁和鄉(xiāng)出土,現(xiàn)藏吉安市博物館。爐平沿內(nèi)折,內(nèi)沿起凸棱,中腹微鼓,平底,三弓弧形矮足,造型工整。器表掛玳瑁釉不及底,釉層較薄,爐內(nèi)無釉,胎質(zhì)較為疏松。
南宋釉下彩繪蘭花紋筒式三足爐
口徑12厘米,底徑10厘米,通高10厘米,江西省新干縣出土,現(xiàn)藏新干縣博物館。爐斂口,平沿內(nèi)折,筒形腹微鼓,平底,三矮足微外撇,胎色白中泛黃。沿面、口沿下、下腹近底處各飾弦紋數(shù)道,爐腹部安排兩個對稱雙圈四連弧開光,外側一圈特別寬,內(nèi)側一圈為雙線,窗內(nèi)繪簡筆蘭草,莖小葉寬,窗外襯以水波紋。
南宋褐釉印花錦紋筒式三足爐
口徑11.8厘米,底徑9.5厘米,通高8.8厘米,1970年江西省南昌市出土,現(xiàn)藏江西省博物館。爐平沿內(nèi)折,筒形腹,中腹微鼓,下腹內(nèi)收,平底下承三矮蹄足。施釉不及底,露灰白色胎。器腹施醬褐釉,模印變形回紋與萬字紋的組合紋樣,構圖規(guī)矩嚴謹,裝飾性強,對元青花裝飾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
南宋玳瑁釉鬲式雙耳爐
口徑8.7厘米,高6.3厘米,1980年永和窯址出土,現(xiàn)藏江西省博物館。爐平沿外折,尖圓唇,長方形雙耳,直頸,溜肩,鼓腹,貼塑三只乳狀足,足尖外撇,通體施玳瑁釉,足尖露灰白色胎。
宋黑釉鬲式爐
口徑11厘米,底徑5.5厘米,高8.4厘米,1980年永和窯址出土,現(xiàn)藏江西省博物館。爐平沿外折,尖圓唇,直頸,溜肩,鼓腹,脛部向下平折成小平底,貼塑三只乳狀足,足尖較矮且微外撇,通體施黑釉不及底,露灰白色胎。
鬲式爐是吉州窯爐式之一,基本造型為敞口,束頸,圓腹,下承三足。
宋窯變釉鬲式爐
口徑12.9厘米,高9.5厘米,1982年江西省新干縣出土,現(xiàn)藏新干縣博物館。爐平沿外折,尖圓唇,直頸,溜肩,鼓腹,小平底,貼塑三只乳狀足,足尖較矮且微外撇,通體施窯變釉,底足露灰白色胎。
元釉下彩繪水波紋鬲式爐
口徑12.1厘米,通高9.4厘米,1977年江西省樟樹市征集,現(xiàn)藏江西省博物館。平沿外折,圓唇,直頸,溜肩,鼓腹,下腹急收,三乳狀足微外撇,涂抹褐彩,給人以穩(wěn)重感。沿面繪變形回紋,頸部飾弦紋五周,腹部繪水波紋,三足間以開光形式各繪螺旋形菊花一朵,紋飾繁縟。水波紋的風格與吉州窯遺址采集的元大德十一年水波紋罐相近,時代亦應相當。
元釉下彩繪卷草紋鬲式爐
口徑9.6厘米,底徑4.6厘米,通高5.6厘米,1975年江西省新干縣征集,現(xiàn)藏江西省博物館。平沿外折,厚方唇,直頸,窄溜肩,弧腹外鼓,下腹急收,三乳狀足微外撇,造型古樸。沿面繪幾何紋,唇部、頸部、肩部繪弦紋,足部以褐彩勾繪,二足間各繪卷草紋;爐底露胎,胎色白中泛黃。
元釉下彩繪花卉紋鬲式爐
口徑20.4厘米,底徑9厘米,通高16厘米,江西省吉安市征集,現(xiàn)藏吉安市博物館。平沿外折,方唇,直頸,溜肩,弧腹外鼓,下腹急收,三乳狀足微外撇。沿面繪卷草紋,頸部、肩部繪弦紋,腹部繪散點朵花,足部以一粗二細弦紋勾繪開光,開光內(nèi)繪卷草紋;爐底露胎,胎色白中泛黃。
元綠釉戟耳獸足爐
口徑12.6厘米,底徑9.5厘米,通高10.4厘米,1995年江西省吉安市征集,現(xiàn)藏吉安市博物館。平沿內(nèi)折,上腹部設一對戟形耳,腹斜收,平底下承三蹄形獸足。通體施綠釉,外底、足內(nèi)側露灰白色胎,胎體厚重,造型新穎。
(責編:雨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