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
面積:1.49萬平方公里
人口:741萬人
語言:希伯來語、阿拉伯語
行政區(qū)劃:全國共有六個行政區(qū),耶路撒冷區(qū)、北部區(qū)、海法區(qū)、中央?yún)^(qū)、特拉維夫區(qū)和南部區(qū)
以色列位于西亞的黎凡特地區(qū),在地中海的東南岸,北臨黎巴嫩,東瀕敘利亞和約旦,西南部則與埃及接壤。以色列是世界上唯一以猶太人為主體的國家,宗教圣地耶路撒冷是他們所宣稱的首都和中央政府所在地,但世界上大多數(shù)國家只承認特拉維夫為以色列的首都。
曲折的“猶太國”之路
以色列一詞最初是指一個民族而非地名。在過去三千年的歷史中,猶太人視以色列為精神生活的中心,并將其稱之為“圣地”或“應許之地”。以色列在猶太教中具有特別的意義,是猶太教傳統(tǒng)的重要基礎(chǔ)。從公元前1200年開始,一系列的猶太王朝在現(xiàn)今的以色列地區(qū)建立起來,并且存在了千余年,不過在先后經(jīng)歷了亞述、巴比倫、波斯、希臘、羅馬和拜占庭等國的統(tǒng)治后,猶太人逐漸衰落,甚至遭到了統(tǒng)治者的驅(qū)逐。公元132年的一次大規(guī)模猶太人起義被鎮(zhèn)壓后,羅馬帝國開始驅(qū)逐猶太人,并將以色列更名為“敘利亞-巴勒斯坦”,企圖抹滅猶太人千年來與這片土地相連的痕跡。雖然如此,仍有小部分猶太人留了下來。顛沛流離的生活并沒有將猶太人打倒,他們也從未停止過對精神世界的探索,猶太教最重要的兩部經(jīng)籍《密西拿》和《塔木德》就是在這段時期著成的。公元638年,穆斯林從拜占庭帝國奪得了以色列的控制權(quán),之后經(jīng)歷了奧美王朝、阿拔斯王朝、花剌子模和蒙古的統(tǒng)治,在1517年它成為了奧斯曼帝國一個省份。
幾個世紀以來,許許多多流亡海外的猶太人一直試圖返回以色列,從18世紀起就有數(shù)波小型的回歸潮。1878年,佩塔提克瓦出現(xiàn)了第一個大型的猶太人農(nóng)場區(qū),而第一次大規(guī)模的回歸浪潮始于1881年。散居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為了逃避迫害回到巴勒斯坦,從阿拉伯人手中購買土地并且定居。隨著猶太居民的增多,他們與阿拉伯人之間的關(guān)系也日趨緊張。1896年,維也納劇作家特奧多爾·赫茨爾發(fā)起了錫安主義運動(猶太復國主義運動),號召全世界的猶太人回歸故土,恢復本民族的生活方式。隨后,英國外長貝爾福發(fā)表了《貝爾福宣言》,宣布英國將支持猶太人建國;1920年,國際聯(lián)盟委托英國管轄巴勒斯坦;1922年英國將托管地劃分為兩部分:東部(現(xiàn)在的約旦)為阿拉伯人居住地,西部為猶太居民區(qū)。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納粹德國針對猶太人進行的種族清洗進一步推動了猶太人進行復國運動。1947年,由于猶太人與阿拉伯人之間的暴力沖突不斷升級,國際社會的和平努力受到了阻礙。猶太人的移民數(shù)量自19世紀末以來一直穩(wěn)定增長,復國的理念也獲得越來越多的國際支持。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正式宣布建國,經(jīng)歷了獨立戰(zhàn)爭后,1949年5月11日以色列被承認為聯(lián)合國的成員國。
智慧之人,宗教大國
猶太是一個小民族,這個民族的人口從來沒有超過二千萬人。這個數(shù)字在幾十億的世界人口中是微不足道的。然而,這個小民族中卻涌現(xiàn)出了許多對世界產(chǎn)生巨大影響的人物,我們所熟知的馬克思、愛因斯坦、弗洛伊德以及巴菲特都是猶太裔。除此之外,以色列本國也有不少杰出的人物,有四名以色列人曾獲得過諾貝爾獎,生物學家阿夫拉姆·赫什科和阿龍·切哈諾沃在2004年共同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2005年,來自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的羅伯特·約翰-奧曼贏得了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為世界經(jīng)濟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以色列的文學界同樣星光璀璨,由于絕大多數(shù)作品都是以希伯來文寫成的,以色列的文學歷史也見證了希伯來語的復興,旗幟人物便是在1966年贏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的塞繆爾·約瑟夫-阿格農(nóng)(原名恰奇克斯),他的作品多是描寫猶太人生活以及猶太傳統(tǒng)的,成為了世人解猶太歷史的一扇窗口。
以色列的科學技術(shù)很發(fā)達,但國內(nèi)大量的珍貴歷史遺跡又給人以古樸之感。遍布各處的宗教遺址令人流連忘返,“三教圣地”耶路撒冷是猶太教的發(fā)源地;相傳耶穌在此傳播教義、受難并復活;耶城同時又是伊斯蘭教的第三大圣地,先知穆罕默德在此“夜行和登宵”,并把耶城定為穆斯林朝拜的方向。耶路撒冷的知名景點很多,位于老城內(nèi)的圣墓教堂被認為是耶酥被釘在十字架上、死亡、埋葬及升天的地方,教堂始建于公元326年,按照君士坦丁大帝母親海倫娜的旨意修建,一直是基督教的圣地之一。另一處著名古跡哭墻,是猶太教最神圣的祈禱場所,幾百年以來,猶太教徒都來這里面壁祈禱,每當追憶起歷史上圣殿被毀的情景,教徒們會不禁大哭一場,哭墻因此而得名。薩赫拉清真寺在穆斯林心中有極高的地位,寺內(nèi)有一塊巨大的巖石,據(jù)說上面留有先知穆罕默德的腳印。這座清真寺充分體現(xiàn)了當時阿拉伯建筑藝術(shù)的高超和精美,被認為是中世紀最華麗的建筑之一。
和耶路撒冷一樣,以色列北部的阿克古城也有著五千多年的歷史,這也是以色列的第一處世界文化遺產(chǎn)。另一個大城市特拉維夫也有一座標志性的建筑——拉賓廣場,紀念著為中東和平而獻身的前總理拉賓。
亞洲冠軍,歐洲魚腩
從地緣上看以色列理應屬于亞洲,以色列國家隊最初也是亞洲足聯(lián)的成員之一,他們主辦過1964年的第三屆亞洲杯,并在本土獲得了冠軍。除此之外,他們還兩次獲得該項賽事的亞軍,還成功晉級過世界杯和奧運會的決賽圈。不過從1991年開始,以色列的俱樂部隊紛紛去參加歐洲足聯(lián)的賽事,1994年,以色列足協(xié)正式“脫亞入歐”。但是在歐洲的日子并不好過,海法馬卡比等幾支曾經(jīng)奪得過亞洲俱樂部賽事冠軍的強隊,“入歐”后只能在聯(lián)盟杯里掙扎,以色列國家隊更是從未在預選賽中脫穎而出,完全與歐洲杯和世界杯絕緣。
在豪門迷失
可以稱得上球星的以色列人并不多,司職中場的貝納永是該國足球最具代表性的球員,他技術(shù)嫻熟,速度出眾,是利物浦隊重要的“板凳力量”,但是貝納永身體比較瘦弱,再加上杰拉德狀態(tài)穩(wěn)定,他的表現(xiàn)機會很受限制。本·哈伊姆是以色列隊的后防中堅,雖然身體優(yōu)勢不明顯,但準確的判斷力使他獲得了不少好評,莫里尼奧甚至為了引進本·哈伊姆,不惜向老板阿布表示不滿,可遺憾的是本哈伊姆在切爾西未能有所表現(xiàn),之后輾轉(zhuǎn)曼城,依然郁郁不得志,最終只能離開。切爾西陣中曾經(jīng)還有一名以色列球員,他就是著名的“妖人”本·薩哈爾。2007年2月,這名小將以17歲的年齡成為了切爾西以及以色列隊歷史上最年輕的國腳,隨后又成為了以色列隊最年輕的進球者,可謂風頭正勁。但“藍軍”的陣容實在太豪華,年輕的薩哈爾得不到表現(xiàn)的機會,連年租借的經(jīng)歷也使他的關(guān)注度越來越低,得不到更多的認可。今年夏天,這位曾經(jīng)的希望之星選擇黯然離開,加盟了西班牙人隊。
以色列的優(yōu)秀球員紛紛深陷豪門“泥潭”,所以年輕小將要引以為戒了。巴塞羅那隊年僅18歲的阿蘇林已被譽為“下一個梅西”,與梅西位置相似的他左右腳技術(shù)俱佳,射門能力突出,擅長左路突破,“教授”溫格也表示十分看好他,甚至想把這位以色列天才帶到倫敦。但這一次巴塞羅那沒有重蹈法布雷加斯的覆轍,留下了阿蘇林,也許以色列球員的“豪門噩夢”,就要在他的腳下被打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