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王熙鳳和王夫人等人到寧國府游玩,寧國府的女眷都來陪同,唯獨不見賈蓉的媳婦秦可卿。一問才知,秦可卿病了。什么病呢?用尤氏的話說,“病得奇怪”,因“前些日子還陪著老太太、太太們玩了半夜,回來還好好的”,可“過了二十以后,一日比一日懶,懶得吃東西,這已經(jīng)有半個多月了,經(jīng)期又有兩個月沒來了?!贝执忠宦?,懂醫(yī)的人都會明白,這不就是月經(jīng)不調嗎?
想來也是,秦可卿出身寒門,嫁入賈府之后,面對復雜的人際關系和環(huán)境壓力,難免經(jīng)常憂傷、多慮,現(xiàn)代研究發(fā)現(xiàn),心理壓力過大是造成月經(jīng)不調的主要原因。王熙鳳去看望秦可卿時,她已經(jīng)臥床不起,不思茶飯,卻獨獨對老太太送來的“棗泥餡的山藥糕”感興趣。
所謂“棗泥餡的山藥糕”,就是現(xiàn)在所說的棗泥山藥糕,主要原材料就是紅棗和山藥。
紅棗,是我國藥食皆用的果品之一,與桃、梨、梅、杏一起被譽為中國五大名果。鮮棗味甘可口,可作時令水果,亦可加工成棗泥、棗糕、棗粽子、酸棗、蜜棗等各種風味美食,也常當作氣血不足、營養(yǎng)不良、脾胃虛弱等疾病的食療佳品。如據(jù)古書記載,有一病人骨瘦如柴,飲食不下,日日腹瀉,遍請名醫(yī)治療,雖吃盡補藥,但病情終無起色,后經(jīng)一無名和尚指點,其家人每日用紅棗粥喂食,月后果然痊愈。李時珍在《本草納目》中盛贊紅棗有潤心肺、止咳定喘、補五臟、治虛損、調營衛(wèi)、緩陰血、生津液、悅顏色、除腸胃邪氣之功用?,F(xiàn)代研究發(fā)現(xiàn),紅棗營養(yǎng)豐富,既含蛋白質、脂肪、粗纖維、糖類、有機酸、黏液質和鈣、磷、鐵等,又含有多種維生素,故有“天然維生素丸”之美稱。紅棗所含的維生素不僅品種多,而且含量高。
中醫(yī)認為它能健脾、和胃、養(yǎng)心、安神,還能活血調經(jīng)、消炎止血、生津止瀉、調和藥性,助十二經(jīng),補氣,適用于脾胃虛弱、氣虛不足、倦怠乏力及癔病、失眠、心悸、紫癜、崩漏、外傷出血、月經(jīng)不調、白帶、體虛感冒、臟躁癥等。
說起山藥,河北近代名醫(yī)張錫純,他遇到一位30來歲的婦女,一年未來月經(jīng),而且食欲不好,身體羸弱,就給她開了一道藥膳,用山藥切碎了煮粥喝。堅持了一個月以后,該婦女月經(jīng)恢復,而且身體越來越好。
新鮮的山藥里,富含有一種叫消化酵素的物質,能幫助人對食物進行消化吸收,同時,它還有補腎、促進性功能的作用。元代有一位著名的御醫(yī)叫忽思慧,就曾制作一道羊肉山藥粥,用于治療陽痿早泄等男性功能障礙的疾病,收到很好的功效。
棗泥補血,山藥補腎,合二為一,自然對月經(jīng)不調有利。
棗泥山藥糕
原料:山藥500克、紅棗250克,香油50克,白糖200克,糖桂花少許。
做法:
1.將洗凈的山藥切成段,放進蒸鍋里,用中火蒸;
2.用刀把洗凈的紅棗拍松,去掉棗核備用;
3.把糖桂花倒進一個小碗,用清水化開;
4.山藥蒸20分鐘以后,取出,把去核的紅棗放進蒸鍋,用中火蒸20分鐘左右,蒸爛為止;
5.去掉山藥的皮,用小碗倒扣在案板上,把去皮的山藥用細籮籮一遍;
6.找一塊潮濕的紗布,把籮完的山藥泥裹在紗布里,像和面一樣反復揉壓,當山藥面團基本成型以后,放在一邊備用;
7.將蒸爛的紅棗取出,也用細籮籮一遍,這樣做出來的棗泥也會更加細膩;
8.在干凈的鍋里加入一碗清水,加入兩勺白糖,倒入一點香油,再把棗泥倒進鍋里,用小火炒,最后加入糖桂花,再翻炒幾下出鍋,裝進盤子晾涼;
9.取一塊山藥面團包入適量的棗泥后收口,即可。
棗泥山藥糕對月經(jīng)不調是有效的,可以看出,賈母知道這個點心能夠治月經(jīng)不調,說明老人家確實懂得飲食調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