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汶川大地震“背妻男”事件回顧
2008年5月15日,在汶川地震過去的第三天,英國最具影響力的報刊之一《每日郵報》 在頭版刊登了一張題為《給妻子最后的尊嚴》的照片,這張照片是美籍華裔攝影師沈淇徠于2008年5月14日在四川省綿竹漢旺鎮(zhèn)的地震災(zāi)區(qū)拍攝的,照片上一個叫做吳加芳的中年男子將妻子石瓊?cè)A和自己綁在一起騎在一輛摩托車上。在地震中吳加芳的妻子不幸遇難,當(dāng)他從廢墟里挖出已經(jīng)喪生的妻子后,不忍將妻子的遺體就這樣留在冰冷的廢墟之上,于是他把妻子的遺體和自己綁在一起,準備騎摩托車帶亡妻回家?!睹咳锗]報》在刊登這張照片時說,這位中年男子在極大悲痛的折磨中,努力要給妻子死后的尊嚴,這是大毀滅后存在的人性象征。
照片刊登后,迅速引起了各方面的關(guān)注,一時間,這個普通的中國農(nóng)民迅速成為人們關(guān)注的焦點,吳加芳被網(wǎng)友評價為“地震中最有情義的丈夫”,吳加芳背妻的畫面被國內(nèi)眾多媒體稱為“一個中國農(nóng)民的愛情”。
隨著地震的創(chuàng)傷慢慢平復(fù),吳加芳似乎也從人們的視線中慢慢淡化了,但在2008年年底,吳加芳與相識僅僅九天的劉如蓉再婚又一次吸引了人們的眼球。對于吳加芳的再婚有人表示了祝福,但有人卻因此對他在地震中給予亡妻的那種情義表示了質(zhì)疑。到2009年2月9日,成都電視臺一檔“真相三十分”的節(jié)目中,一期名為《吳加芳,你究竟是情義男,還是絕義人》的節(jié)目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徹底顛覆了吳加芳在人們心中留下的“情義男”的形象。
節(jié)目源起吳加芳的同鄉(xiāng)在網(wǎng)上發(fā)的一個帖子,帖子上稱吳加芳就是一個很平常甚至帶有惡習(xí)的人,而且在當(dāng)?shù)氐目诒懿缓?,因此,成都電視臺到當(dāng)?shù)貙Υ耸逻M行了調(diào)查采訪。
在節(jié)目中,村民紛紛表示吳加芳背亡妻回家是被娘家人所逼,而除此以外,更是“揭發(fā)”了很多吳加芳以往的“惡行”,比如吳加芳與前妻感情其實不合,經(jīng)常鬧離婚。又有人指責(zé)他品行惡劣,不贍養(yǎng)父親。節(jié)目中的吳加芳言語粗俗,讓人感覺他與大眾心目中那個“情義男”相去甚遠,一些人在看過這期節(jié)目后甚至表示“他們被吳加芳欺騙了”,還有人開始以他的再婚做起了文章。
吳加芳從“情義男”到“薄情漢”,中間的差異如此之大,讓人不禁有些迷惑。當(dāng)然,在其中也有人提出成都電視臺的“真相三十分”報道并不全面,缺乏真實性,但不可否認的是,吳加芳之前的形象已經(jīng)受到了影響,這個“地震中最有情義的丈夫”在人們心中的形象被打了折扣,而吳加芳究竟是“情義男”還是“薄情漢”,估計已經(jīng)沒有幾個人可以說得清楚了。
二、“背妻男”事件所引發(fā)的社會反響
吳加芳前后兩個如此之大的形象反差,人們各有自己不同的反應(yīng),根據(jù)新浪的一項關(guān)于“你怎么看地震中背亡妻回家男子疑被人逼?”的調(diào)查顯示,61.9%的人表示“很震驚。原來我還被這個真愛故事感動,現(xiàn)在覺得自己受騙了”。24.4%的人則表示“不相信。在地震這樣的災(zāi)難面前,即使夫妻此前有矛盾也會不計前嫌?!边€有13.7%的人表示說“無所謂”。
網(wǎng)名“四一”的知名博客作者宋石男在自己的評論《冰冷的背亡妻“真相報道”》中提到“所謂‘真相報道’,無非集中在‘吳加芳背亡妻是被妻族家人所逼’,‘吳加芳不贍養(yǎng)老父親’,‘吳加芳已經(jīng)再婚’等方面。然而,在我看來,這些“真相”壓根兒就不構(gòu)成對‘吳氏背亡妻事件’之價值判斷的顛覆。首先,我相信在2008年5月14日,吳加芳那一瞬間的真情流露。這是很正常的一種行為,任何一個真正熱愛自己妻子的人都可能做出來,將之上升到‘人性的光輝’,已經(jīng)有拔高之嫌。其次,吳氏沒有作道德楷模的義務(wù),也沒有維護情圣形象的義務(wù),這一切都是看客強加給他的……‘背亡妻真相’這樣的報道就不應(yīng)該問世。吳加芳本不是公眾人物,因為偶然的機會被卷入到事件中,從而被‘拋到這個世界’。他只是接受了記者的拍照,并不意味著就得接受記者來檢查他的生活?!?/p>
而對于吳加芳背妻這整個事件的發(fā)展始末,媒體也各有各的說法。
在新華網(wǎng)一篇名為《“背妻男”是假典型不是假新聞》的評論中,作者鄧輝林寫到,“據(jù)我所知,這張照片為外國媒體記者拍攝,拍攝者本人給出的圖片說明僅僅描述了事實,在被外媒采用時添加了‘給了她最后的尊嚴’的說法。外國媒體對此事的記敘到此為止,而‘最有情有義的男人’的稱號,以及‘嫁人就嫁吳加芳’的說法,是國內(nèi)媒體跟進報道的直接或間接產(chǎn)物。換句話說,‘地震背妻男’的圖片新聞是真實的,但國內(nèi)少數(shù)媒體的后續(xù)報道及其培養(yǎng)的這一人物典型是虛假的……當(dāng)照片和簡短的文字敘述引起媒體受眾的強烈反響后,國內(nèi)一些媒體采取了層層拔高的培育典型的做法……當(dāng)吳加芳們被按照預(yù)定目的進行采訪時,他們的回答在無形中也受到引導(dǎo)。如果典型們的回答偏離了預(yù)定目的,則可能會受到刪節(jié)、重新提問以得出正確答案等不符合事實本來面貌的處理。如果媒體計劃培養(yǎng)的典型一直不能與媒體配合,答非所問,不按套路來,那么這個典型就要夭折了……樹立典型的初衷不一定卑鄙,反而可能良好……但當(dāng)樹立典型已經(jīng)走到違背事實真實性的地步,那這樣的典型再美也是惡之花。當(dāng)少數(shù)媒體試圖將吳加芳塑造成中國有情有義男人的代表時,才有了失卻深入調(diào)查、層層渲染拔高的采訪報道?!?/p>
《南方日報》的評論《“情義男”與“不孝子”,原本對立統(tǒng)一》一文中提到 “自古‘清官難斷家務(wù)事’,吳家20多年的是非恩怨,自然不是我們旁觀者通過他人的報道就能裁判的。但我們可以作出裁判的是,按照傳統(tǒng)文化的觀點,吳加芳不贍養(yǎng)老父,屬于不孝,而不孝,在從前屬于大逆不道,在今天也是有悖人倫的價值觀。吳加芳對父親表現(xiàn)得如此決絕,在不少人看來也許頗感意外,因為‘情義’與‘不孝’南轅北轍,二者之間無論如何也找不到哪怕一點點交叉的成分。然而,從‘情義男’到‘不孝子’,是‘發(fā)現(xiàn)者’通過他們的工具讓我們看到的吳加芳,在他自己,這個順序正相反,是從‘不孝子’到‘情義男’,或者二者在他身上從來都是對立統(tǒng)一體,20多年來須臾沒有分離。所以,吳加芳至今仍然敢拍胸脯說自己是真實的,的確如此,融‘情義男’與‘不孝子’于一身,正是一個完整的吳加芳?!?/p>
三、“背妻男”事件的啟示
背妻男吳加芳從之前的“情義男”到“真相”被揭露以后成為“薄情漢”,自始至終可以發(fā)現(xiàn),無論吳加芳是被樹立為“有情有義”的好男人,還是被貶為“不孝”的無情人,其間都是通過媒體的報道。我們認識吳加芳是通過媒體,而“了解”吳加芳同樣是通過媒體,媒體在這次地震的新聞報道中,樹立了很多典型,比如說吳加芳,又比如說小林浩,還有“可樂男孩”、“敬禮娃娃”,每一個都足以“感動中國”。這些原本普通的人本來和我們每個人一樣,但在地震那樣特殊的時期,他們無意中進入了媒體的視線,隨著地震災(zāi)區(qū)被人們迅速關(guān)注,這些地震中的新聞人物也同樣成為了人們關(guān)注的焦點。
而這些普通人在被塑造成典型的過程中,為了樹立人物形象,達到媒體宣傳某種觀點的目的,一個普通的人瞬間會被放大,人物身上的一切閃光點也被深層挖掘,而且容易以點概面,讓普通大眾產(chǎn)生一種錯覺,認為這是一個十全十美的完人,而在挖掘人物本質(zhì)的過程中,如果發(fā)現(xiàn)一些與原先所塑造形象不符的東西,則同樣也會被迅速放大,人們又開始懷疑之前所聞所見的真實性,人物的形象又迅速被打到另一個極端,而一些相關(guān)的負面報道也如同之前的正面宣傳一樣,鋪天蓋地席卷而來。
據(jù)有的網(wǎng)友曝光,在最初宣傳吳加芳時,各路媒體都是一些正面報道、溢美之詞,而有一些了解吳加芳的人曾經(jīng)站出來說吳加芳其實并不像媒體所宣傳的那樣是個“有情有義的好男人”,更不像網(wǎng)友們稱贊的那樣是“地震中最有情義的丈夫”,他和大多數(shù)普通人一樣,也有缺點,并不是那么完美的,但因為這樣的說法與當(dāng)時宣傳吳加芳時所要體現(xiàn)的主題不一致,就被媒體迅速刪除,或是被媒體的宣傳攻勢所淹沒了,但到了今天,吳加芳的“惡習(xí)”被揭露以后,那些曾經(jīng)被掩蓋的“真相”又被媒體紛紛拿出來炒作。
作為普通的受眾來說,我們需要具有典型的人物,特別像地震那樣特殊的時期,好的典型可以給我們樹立起更多的信心,但是對于典型人物的樹立,則需要客觀理智,同時更需要度的把握。
從媒體來看,對于典型形象的新聞報道,如同其它報道一樣首先需要的就是客觀,需要真實的反映客觀現(xiàn)實。新聞首要的要求就是真實,這也是新聞的生命力所在,對于典型形象的報道,不能說不是真實的,因為這些典型確實是從真實的客觀世界中發(fā)掘出來的,但是在對人物塑造和提升為典型的過程中,卻往往忽視了這一點。新聞?wù)鎸嵅⒉灰馕吨鴮⑺娝剤蟮莱鰜砭涂梢苑Q之為真實,只有完全反映出事物的本質(zhì)才可以說是真正的真實,除了對人物事件的描述,媒體所發(fā)表評論的客觀性,同樣會影響到人們對于事件本身的認知。從吳加芳的事例中不難發(fā)現(xiàn),吳加芳被評價為“地震中最有情義的丈夫”,以及之后戴上了種種的光環(huán),媒體都需要負很重要的責(zé)任。吳加芳背妻的照片最早出現(xiàn)在國外媒體上時,只是給圖片配上了簡短的說明,并沒有加任何媒體或個人的主觀評價,但是在國內(nèi)媒體將照片轉(zhuǎn)載時,卻憑著自己的主觀意志加上了一些評價,從而引導(dǎo)受眾從接觸到照片的第一時間就對吳加芳有了一個基本印象,之后隨著媒體的大肆宣揚,以及網(wǎng)絡(luò)上網(wǎng)友們的議論,吳加芳的形象被不斷的放大,最后甚至被塑造成了“情義”的代名詞。
在真實的同時,如何把握宣傳的尺度也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國內(nèi)的媒體善于而且樂于樹立典型,但典型往往被過分的塑造成“高”、“大”、“全”的形象,在不知不覺中就漸漸脫離了形象本身的原貌,而脫離了實際的形象就像喪失了根基的樹木,又何以能夠立得穩(wěn)。其實典型報道并不需要過多的言語修飾,如果是一個真的具備宣傳價值的人物形象,只需要用最平實的話語進行描述也可以達到同樣的效果,而往往是因為這樣樸實的語言塑造出來的人物形象也會讓人感覺更加真實。
赫爾曼·赫西說:“任何事情一經(jīng)大聲說出就多少有點走樣了。”典型報道也同樣,如果被不負責(zé)任的刻意拔高,不管本意如何,所描述的人物形象也多少會有些失實。
對于典型性新聞,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認清典型性新聞的本質(zhì),典型性新聞的初衷就是要借助一個具有普遍教育意義的人或事來警醒大眾或是倡導(dǎo)一種態(tài)度,人無完人,“圣人”也不可能無過,被樹立為典型人物的普通人同樣如此,因此,只需要將所需要表達的意義傳遞給大眾,同樣大眾也只需要接受這部分信息就足夠了,就如同背妻男吳加芳,我們?yōu)樗诘卣鹬械囊粋€舉動所感動,這就是媒體想要宣揚,同時也是我們所要接受的信息,至于他究竟是不是“言行惡劣”,是個不贍養(yǎng)父親的“不孝子”已經(jīng)與大眾所需要了解的無關(guān),無論生活中的他如何都不影響他背妻在人們心中留下的感動,而對于之后那些挖掘事件以外的信息,挖掘人物背后的所謂“真實”,已經(jīng)沒有任何意義,就更不需要媒體來為我們“揭秘”,也不需要任何人的炒作來提高,我們所要記住的僅僅只是背著亡妻回家的吳加芳而已,記住那時的吳加芳給予我們的感動就已足夠。
參考文獻
[1]《地震背妻》男[OL],《深圳商報》,2009年2月12日,http://news.sina.com.cn/o/2009-02-12/071215149746s.shtml
[2[鄧輝林:《“背妻男”是假典型不是假新聞》 [OL],光明網(wǎng),2009年2月17日,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09-02/ 17/content_10831668.htm
[3]潮白:《“情義男”與“不孝子”,原本對立統(tǒng)一》 [OL],《南方日報》,2009年2月19日, http://www.gd.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9-02/19/content_15735597.htm
[4]宋石男:《人民時評:冰冷的背亡妻“真相報道”》[OL],深圳新聞網(wǎng),2009年3月5日, http://www.sznews.com/zbjd/content/ 2009-03/05/content_3614615.htm
[5]王娟:《典型報道“三問”》[OL] ,《青年記者》,2008年12月 [2009年1月6日] http://qnjz.dzwww.com/gcypp/200901/t20090106_ 42238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