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火如荼的新農村建設中,我們可以很明顯地看到媒體的缺位,在豐富的媒體資源分配中,明顯地出現(xiàn)了城鄉(xiāng)不平衡的問題。農村題材的新聞報道一直處于邊緣化的尷尬境地,農民很少在媒體中看到自己的形象,即便是有,大多數(shù)也是負面的報道,不能真實正確地反映當下的新農村生活和農民的生存狀態(tài),也不能起到促進新農村建設作用。而占有相當受眾的都市媒體,更多地追求“眼球經濟”,在無節(jié)制地對市場利潤的追求下,迎合人們的好奇心理,“這樣的媒介內容生產,既是對‘ 三農’問題的冷漠,也是導致社會不和諧的因素之一”①。
黨報作為大眾主流媒體肩負著引導輿論、設置議程的重要使命,它在農村題材新聞報道中的角色可以定位為:新農村建設的忠實記錄者、黨和政府涉農政策的解讀宣講者、農業(yè)技術信息的提供者和傳播者、新農村建設中民情民意的匯集者、新農村建設的輿論引導者與輿論監(jiān)督者②。在城鄉(xiāng)差距較大的媒介生態(tài)環(huán)境下,黨報作為國家的耳目喉舌,需要發(fā)揮其自身權威性、主導性的優(yōu)勢,適度平衡媒體資源的不合理分布?!度嗣袢請蟆纷鳛辄h中央機關報,其2003年創(chuàng)辦的《新農村周刊》,以“面向農村、面向基層、貼近實際、貼近讀者、貼近生活,為農民兄弟排憂解難,做農民兄弟的知心朋友”為辦刊宗旨為農村題材的新聞開創(chuàng)了一片廣闊的天地,在近五年的實踐中,《新農村周刊》廣受好評,為新農村建設起到一定推動作用。
本文以2008年的《新農村周刊》作為分析樣本進行匯總研究,借此探究《人民日報·〈新農村周刊〉》作為一份黨報在農村題材的新聞報道中可取的啟示。
一、欄目分析
2008年的《新農村周刊》共收集有效樣本37期(第186~第223期),期間由于兩會、“5·12”大地震、奧運會、殘奧會等重大事件???。主要欄目有“聚焦現(xiàn)代農業(yè)”、“鄉(xiāng)村觀察”、“圖片報道”、“一周農事”、“話說新農村”、“農村新事”、“農化服務廣場”、“千方百計促增收”,除此之外還有“企業(yè)家與新農村”、“以案說法”、“脫貧致富”、“龍頭企業(yè)”、“記者來信”、“專家觀點”、“微型調查”、“讀者來信”、“記者調查”、“新農民風采”等欄目,每周3個版面設置豐富全面,涉及到新農村建設方方面面。
⒈注重欄目策劃,擴大社會效應
欄目策劃是《新農村周刊》的特色之一。欄目之間統(tǒng)籌兼顧、相得益彰,這樣多角度多形式的欄目設置,豐富了周刊的內容,“使周刊不斷有亮點、看點,不斷在社會輿論場中形成熱點、議點,較好地發(fā)揮了黨中央機關報的重要作用”③。頭版頭條的“一周農事”主要是站在政府的角度,對一周以來相關國家政策、措施,農業(yè)大事件以及各地政府的政策措施進行回顧,從宏觀上給農業(yè)發(fā)展和農村建設以指導。而與之相輔相成的是“話說新農村”和“農村新事”此類的以微觀角度為主的欄目。前者以講故事的形式對農村生產生活進行多角度的反映,后者則以短小的消息形式反映鄉(xiāng)村新變化,信息含量大、簡單明了。傳統(tǒng)欄目“圖片報道”不僅在版面上使周刊更富個性和特色,也與文字形成互補。
⒉突出實效和時效,避免脫離實際
在文化下鄉(xiāng)、知識下鄉(xiāng)、技術下鄉(xiāng)的同時,媒體也是教授相關信息的重要載體。繼之前“科技推廣站”、“農民夜?!钡瓤萍紮谀恐?,“專家觀點”、“農化服務廣場”等欄目更具針對性地對農民的生產進行指導,加強對實踐的引導。由于現(xiàn)代媒體對農業(yè)科技知識的報道缺乏,過于專業(yè)的學術刊物不適合農民受眾,所以這一類知識的傳播是非常必要的、而且要有針對性,減少無用信息占用媒體資源。結合2008年的時事背景,年初的雪災、地震等自然災害不僅對農業(yè)對整個國家的影響都是巨大的,再加上世界范圍的經濟危機、糧荒,在這個階段強調促進農業(yè)增產農民增收比往年更具現(xiàn)實意義?!扒Х桨儆嫶僭鍪铡北M管該欄目的比重不大,但對促進產業(yè)發(fā)展促進農民增收的成功事例和經驗的報道,有利于其他地區(qū)參考效仿,有助于農村的發(fā)展。由于2008年的兩場災難,給災區(qū)農村生產生活帶來了巨大影響,《新農村周刊》在幾個主要欄目中適時地對災區(qū)的農業(yè)給予了積極的關注。
二、內容分析
《新農村周刊》的報道一直遵循“三貼近”的原則,記者深入農村,走進農家,以親身體會見證新農村發(fā)展,以推進新農村建設為己任。在2008年的報道中,以下兩個特點尤為突出,這也成為2009年周刊內容的一個趨
勢。
⒈突出“新”農村
追溯到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指引了農村改革的航向,到如今30年有余,從2004年到2009年,中央連續(xù)6年發(fā)布以“三農”為主題的一號文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成為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一項重大歷史任務。30年的農村建設,農村舊貌換新顏,無論是基礎設施建設還是農民生活,整體上都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2008年的《新農村周刊》中,農村的“新”,與以往的報道相比更為突出,占到了64.3%。其中2008年12月14日用三個版面做農村改革30年的專題報道,對農村 “新”的發(fā)展做了詳盡的講述。同時,周刊還加大了對“農村文化生活”建設的報道,這個方面的內容是農村建設的一個重點也是難點?!稗r村新事“欄目中對該內容的報道達到14.3%,“農村文化生活”的建設是培養(yǎng)新型農民的重要途徑,從《江蘇江陰“農家書屋”遍鄉(xiāng)間》⑥《臨漳——1.8萬平方米文化墻扮靚新農村》⑦《吉林15種報刊免費配送農村》⑧等文章中,我們能看到農村的文化生活日漸豐富多彩,農民也從中獲益良多。黨報作為主流媒體,有責任記錄農村建設發(fā)展的點滴,《人民日報·新農村周刊》著力于這方面的報道,一是展示了我國農村建設的卓越成果,二是為社會提供了一個改變觀念認識新農村的平臺,三是可以在2008年的多變環(huán)境中為農村建設加油鼓氣,樹立信心。當然突出對“新”的報道并不意味著報喜
不報憂、報優(yōu)不報劣、報富不報窮,而是要著重關注其在原有基礎上的變化發(fā)展。
⒉增加親和力
可親、可讀是《新農村周刊》一直堅持的風格,在5年的辦報實踐中,《新農村周刊》的平民風格有增無減,題材生動、喜聞樂見,語言淺顯、生活化,文章短小精悍、貼近老百姓。不同的敘事視角,突破黨報嚴肅的行文風格,更顯樸實、真切。圖片報道是《新農村周刊》的一大特色,豐富的圖片提高了可讀性,特別是對于農村受眾來說,直觀易懂。胡錦濤總書記考察人民日報社工作時強調新聞報道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增強新聞報道的親和力、吸引力、感染力,《新農村周刊》做出了表率。
但在增加親和力這一點上需要說明的是,從2008年的周刊來看,明顯互動不足,在欄目中雖然有設置“讀者來信”,但是該欄目在內容中1%的比例不到,作為主流媒體在宣傳政策的同時,也需要收集民情民意。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他們的意見和建議應該成為政策制定和評估的主要參照和標準。此外,農民的形象在報道中還是比較的模糊,總的來看都是以群體的形象出現(xiàn),其中“新農民風采”在內容的比例中也沒占到1%。突出農民的主體性也是增加親和力的有效途徑,周刊在這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加強。
《人民日報》作為黨報的領頭雁,其“三農”報道以權威性、貼近性、可讀性深受廣大讀者的歡迎,也給兄弟媒體提供了不少借鑒經驗。在新的形勢下,黨報更應積極利用自身優(yōu)勢為新農村建設服務。農民受眾的媒體意識薄弱,需求不明顯,黨報不能只在政策宣傳的高處打轉,應該放低姿態(tài),深入群眾,尋求適當?shù)姆绞椒椒?,積極營造輿論氛圍,轉變觀念,培養(yǎng)受眾,特別是農村受眾,帶動其他媒體的關注,擴大社會效益,同時發(fā)揮媒體的監(jiān)督作用,改善傳媒生態(tài),促進城鄉(xiāng)和諧發(fā)展。
注釋
①《打造“三農”報道精品——淺論〈人民日報·新農村周刊〉》[J],羅以澄 張明,《新聞戰(zhàn)線》,2006年10月
②《論黨報在新農村建設中的角色定位——以〈人民日報·新農村周刊〉為例》[J], 張秀敏 張慶永,《傳媒觀察》,2009年1月(上半月)
③《為建設新農村注入強勁動力〈人民日報·新農村周刊〉擴版簡析》[J],楊芳秀,《新聞實踐》,2006年3月
④《災后農業(yè)生產》《放心農資下鄉(xiāng)保春耕》《冰雪中的新年》《作物受凍后如何施肥》《由救災想到農村的慈善事業(yè)》,均載自《人民日報》2008年2月17日
⑤《人民日報》2008年03月30日 第5版
⑥《人民日報》2008年01月13日 第5版
⑦《人民日報》2008年08月31日 第6版
⑧《人民日報》2008年12月21日 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