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左右,我有機會接觸到了中國的一些民間登山隊伍,他們在我的家鄉(xiāng)——三奧雪山進行登山活動,從這個時候起,我意識到了這是一個新興的行業(yè)。
國內山峰資源最豐富的除了西藏就是四川。西藏有代表國內最高攀登水平的藏隊及登山學校這樣優(yōu)秀的組織。然而當時的四川還沒有類似的能夠提供高山協(xié)作的這樣一個組織。所以我希望成立一支在四川能夠提供高山服務的藏族團隊。
因為我們從小就在雪山旁長大,在體能、山地環(huán)境、高山作業(yè)方面具有天然的優(yōu)勢,對于藏族文化也有很深的了解。在具備足夠的登山技能和對國內登山運動有清晰的認識以后, 2003年10月,川藏隊高山向導協(xié)作隊(當時叫“三奧雪山協(xié)作隊”)正式成立了,我任隊長,并在家鄉(xiāng)選拔培訓了20余名優(yōu)秀的協(xié)作隊員。
從登山到DV
我從小比較喜歡拍照。開始登山以后,每次上山看到非常美的風景就想把整個登山過程記錄下來。兩三年前,我開始用DV拍攝。剛開始完全是憑自己感覺拍攝,后來認識接觸了一些電視臺的記者,在協(xié)作幫助他們攀登雪山完成拍攝工作的時候,當面臨一些必須經(jīng)過嚴格的訓練和擁有豐富登山經(jīng)驗的人才能到達的惡劣環(huán)境時,為了完成拍攝任務,我常常充當“攝影師”的角色,在得到記者朋友們的指點下,扛上機器前往拍攝。這無疑給了我寶貴的學習機會,回到山下,我也會常常觀看一些戶外、登山的紀錄片,學習他們的拍攝方式,觀察他們拍攝的角度和切入點。
漸漸地,我也開始希望自己能夠拍攝一部登山紀錄片,這個愿望一直縈繞在我的心頭。為了讓更多的人看到雪山的美麗,我嘗試積累每次不同的影像記錄。直到這次我自掏腰包,花費2萬元左右購買了一部SONY 190P攝像機,決定真正地完全用自己手中的攝像機展現(xiàn)山峰的峻秀多姿。
山峰牛皮書
我們的足跡開始逐漸遍布起伏的山峰。包括金銀山、雪寶頂、婆繆峰、田海子、慕士塔格等山峰在內,大量高山協(xié)助任務和山峰考察任務陸續(xù)完成。我們作為奧太美峰的首登者,先后對中山峰、雅拉雪山、貢嘎雪山進行山峰考察活動,在這期間,我也多次參與山難營救行動,并且在四姑娘山的幺妹峰攀登至5500多米。
川藏高山向導的主要任務,是幫助登山愛好者實現(xiàn)他們攀登雪山的心愿,為此我們精心策劃了奧太娜、雀兒山等適合攀登的山峰路線。
拍攝團隊
為了不妨礙本職工作——協(xié)助登山愛好者,我在和客戶們進行溝通之后,增加了四五名川藏高山向導協(xié)作隊的隊員一起上山。因為這個過程中,沒有人是演員,大家都不能在攀登途中老是等著我們拍攝。
在這次的拍攝中,我和隊員羅日甲主要擔任攝像和攝影工作,其他的協(xié)作隊員給客戶做高山攀登服務。熟悉登山的人都知道,攀登時必須至少保證三個人結成一組,因為雪山處處都是危險,比如裂開的冰縫,極其容易在疏忽間掉進去。我和羅日甲及另一名隊員用繩子結成一組,三人行,保證了一人有難,可以得到兩方的及時搶救。
行程表
第一天 成都-雅安-二郎山-康定
第二天 康定-甘孜
第三天 馬尼干戈-新路海-白唇鹿自然保護區(qū)(大本營海拔4020米)
第四天 在大本營做適應性訓練全套冰雪攀登技術、安全技術、救援技術、環(huán)境常識。
第五天 BC(大本營)-C1(一號營地4850米)
第六天 C1-C2(二號營地5350米)
第七天 C2-C3(三號營地5750米)
第八天 C3-沖頂(61 68米)-C3
第九天 C3-C1
第十天 C1-甘孜
第十一天甘孜-成都
勇向雀兒山
2008年7月,我們從酷暑一下進入了嚴寒。在大本營的一天訓練之后,我們隊員和愛好者一行二十人登上了冰雪皚皚的雀兒山。
這里素有“爬上雀兒山,鞭子打著天”之說。僅就登山一項,就足以讓人耗費巨大的精力,更不要說還要時時停下來進行拍攝。為了不影響團隊的整個進程,我們常常要在其他人都在休息的時候,爭分奪秒地跑到隊伍的前面先行拍攝。
190P的性能經(jīng)歷了絕對的考驗,一直發(fā)揮出色。我當時選擇這款機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相對專業(yè),體積不大,攜帶方便。攀登雪山裝備講究的就是體積小重量輕,節(jié)省了體力可以應付攀登的危險。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拍攝難題此起彼伏,必定需要經(jīng)過嚴密的準備和具備良好的應對能力。
最大的困難,無疑是機器和電池的保暖問題。因為雀兒山6000米的高海拔,雪山的溫度大部分都在零下20度左右。我一時也沒有那么多經(jīng)費為機器量身訂制一套保暖器材,最終的解決辦法是機子24小時不離身。
所謂24小時,當然包括晚上的睡眠時間。機子和電池都要放進睡袋里面,很不舒服。但如果你膽敢“拋棄”它們獨睡,第二天等待著你的就是它們的毫不留情的“罷工”,或者在顯示屏幕上警告你,現(xiàn)在只剩下三分之一的電量,而實際電池是在完全充足的情況下拿出來拍攝的。
雄鷹從雪山飛回
在雀兒山,我總共拍攝了5個小時。在片子后期的剪輯上,我對剪輯師做了一系列建議,但是仍然有很多不滿意的地方,如果配音和制作的人有過親身攀登雪山的經(jīng)歷,或許能夠表達出我想要的那種效果。前后制作花了一個星期時間,45分鐘的《雪山雄鷹》出爐。
整部片子我們精打細算,投入了5萬元左右,主要都應用在人力和登山裝備、后期制作上。我希望在下一次繼續(xù)我的雪山DV之行中,能夠多一些的投入,并且可以多配備三四臺機器。從不同的角度來拍攝,希望我們這些雪山上的“鷹之眼”能夠捕捉到更多的細節(jié),更多地展現(xiàn)雪山的奇妙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