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化學課堂教學系統(tǒng)是一個復雜系統(tǒng),無論怎樣精心預設,總免不了出現(xiàn)意外。筆者在教學實踐中采取相應意外應對策略,使充滿“意外”的課堂創(chuàng)造出了意外的精彩。通過反思,更加明白教學是一門實踐的藝術。這門藝術需要理論的指導,但更需要在理論指導下的實踐磨礪。
關鍵詞:教學實踐 意外 應對策略 反思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化學課堂教學系統(tǒng)是一個復雜系統(tǒng),無論怎樣精心預設,總免不了出現(xiàn)意外,如實驗現(xiàn)象的意外,學生回答問題的意外,學生的“插話”,課堂突發(fā)事件等等。對這些意外事件的處理方式不僅體現(xiàn)了教師的教學水平,也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的質(zhì)量。在對“金屬的化學性質(zhì)——金屬與水的反應”這一課的教學“意外”的處理中,我體會到:其實教師在面對課堂教學意外時只要能夠靈活果斷地采用恰當有效的策略與措施,發(fā)揮自己的教學機智,我們可以讓充滿“意外”的課堂創(chuàng)造出意外的精彩。以下是我對本節(jié)課的相關片段教學實踐與意外應對策略的反思。
片段一:情景引入——魔術“滴水點燈”實驗
教學實踐:新授課時,我決定采取情景魔術“滴水點燈”的實驗(即利用金屬鈉與水反應釋放的熱量來點著酒精燈,好似“水能點燈”)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出金屬鈉,并展開對其化學性質(zhì)的學習。所以上課前,我在酒精燈的燈芯處事先藏了一粒金屬鈉,并蓋上燈帽。在我簡單介紹新課并宣布要表演魔術給大家看時,同學們被一個個吊起了胃口,看來我的初步目的達到了。可是,很快便出現(xiàn)了意外(同學們可能并不知道)。當我打開酒精燈燈帽,用滴管吸滿蒸餾水,一滴、兩滴往燈芯處滴加蒸餾水,酒精燈并沒有被點著。這是我根本沒有預料的,一來該實驗操作很簡單,二來該實驗平時從沒有失敗過。
意外應對策略:冷靜分析,對癥下藥。一堂課開始就“失敗”,我自然非常緊張。在暗暗告誡自己要冷靜的同時,我迅速地在大腦中分析原因:難道是鈉太小,與水反應熱量不夠?難道是水太多,導致熱量損失?難道是鈉變質(zhì)?還是……在腦子里飛速排除一些可能原因后,我初步得出結(jié)論——鈉可能已經(jīng)變質(zhì)了。因為平時都是上課前放的,而這次是在打鈴前好幾分鐘就放了。找到癥結(jié),如何應對呢?其實,我的腦子里已經(jīng)有了兩套方案:如果鈉氧化變質(zhì)不徹底,那我可以繼續(xù)滴加少量水;如果鈉氧化徹底,我就決定模仿劉謙變魔術,讓同學們閉上眼睛兩秒鐘,等待奇跡的發(fā)生(當然,我得重新取一粒鈉)。當同學們伸長了脖子看我繼續(xù)慢慢滴加水的時候,奇跡終于發(fā)生了,酒精燈被點著了。我的第一套方案成功了。
反思:面對簡單實驗中從未出現(xiàn)過的實驗意外,不要緊張,冷靜分析并做出迅速判斷,對癥下藥。即使不能立即找不到原因,也不要因此而方寸大亂,可以像我開始分析的第二套方案,用幽默的語言化解尷尬,在輕松的氛圍中重新來一遍。
片段二:學生分組實驗探究--金屬鈉與水的反應
教學實踐:為了讓同學們充分掌握金屬鈉與水反應的性質(zhì),了解反應產(chǎn)物和現(xiàn)象。我在課堂設計中采取了學生分組實驗,即讓學生切一顆米粒大小的金屬鈉,加在半燒杯滴有酚酞的水中,要求學生觀察現(xiàn)象并記錄和分析原因,同時推測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在同學們操作前,我特意將實驗步驟用投影詳細打出來,并重點強調(diào)了該實驗一定要注意安全,只能用米粒大小的金屬鈉,不能多用。可是,在同學們專心致志做著實驗并記錄的時候,只聽到“啊”的一聲尖叫,我意識到意外發(fā)生了。有一組同學在操作的時候,由于切的鈉粒過大,并且沒有按照實驗要求蓋上玻片,所以反應劇烈時有熔融的鈉從燒杯中濺到其中一名同學的手背上。
意外應對策略:當機立斷,即興教育。當時,我并沒有被這一突發(fā)事故嚇得手足無措,當機立斷,叫該同學立刻到水龍頭下用大量水沖洗手背,并到實驗室老師處涂上一些硼酸溶液。同時,安慰騷動不安的其他同學,告訴他們只要按照要求做,一定能保證實驗的安全性。同學們很快安靜下來,并且都很順利地完成了這一實驗探究。在帶領學生分析完這一實驗的現(xiàn)象及產(chǎn)生的原因后,我又借剛才的小插曲趁機向同學們講解了關于鈉的使用安全,如鈉的保存、鈉取用后的處理、鈉一旦著火后如何滅火、鈉沾到皮膚上如何處理等,讓同學們對鈉又產(chǎn)生了更深的了解,也使同學們進一步樹立了實驗的安全意識。
反思:雖然許多化學實驗都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但教師不能因此而讓學生遠離實驗。相反,我們應該在對學生加強安全教育和規(guī)范操作教育的基礎上,鼓勵學生多動手。同時我們還要充分了解化學實驗中突發(fā)事故的處理方法,在事故面前,要能當機立斷,尋找解決方法。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成為一名合格的化學教師。
片段三:對學生的提問——“鐵與水在通常條件下會反應嗎”
教學實踐:在學習了金屬鈉與水反應的基礎上,我們開始研究金屬鐵與水的反應。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根據(jù)你所學的知識,請判斷鐵與水在通常條件下會反應嗎?”同學A回答:“按照金屬活動順序表,鐵排在離鈉比較后的位置,說明鐵沒有鈉活潑,應該與水不反應或即使反應也可能需要苛刻的條件?!边@一回答得到多數(shù)同學的認可,也讓我比較滿意。同學B說:“廚房里有很多炊具都是鐵制的,在高溫燒飯炒菜時都沒有什么變化,所以,估計鐵即使在高溫條件下也不與水反應?!辈糠滞瑢W也點頭認同。正當我們大家都“認定”鐵與水在通常條件下不反應,準備探究高溫下鐵是否與水的反應。這時,意外產(chǎn)生了,同學C舉手說:“我覺得鐵與水在通常條件下會反應,因為鐵在水里會生銹?!?/p>
意外應對策略:因勢利導,善于回避?!拌F在水中確實會生銹?!蔽耶敿纯隙怂恼f法。但同時因勢利導提了這樣一個問題,即“觀察一根半截在水上、半截在水下的鐵釘,會發(fā)現(xiàn)銹得最嚴重的部分是鐵釘與液面的交界處,這是為什么?”同學們經(jīng)過討論很快得到結(jié)果,明白鐵生銹不是鐵與水的簡單反應,而要有空氣的參與。此時,我沒有進一步深入講解鐵生銹的原理,而是采取了恰當回避的態(tài)度,告訴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我們要專門研究這一現(xiàn)象。于是,大家的思路又回到了剛才的探究準備中,充滿了好奇和等待。
反思:當學生所提問題超過了你的想象,不要粗魯拒答,要善于因勢利導,讓學生在新的條件下思考找出結(jié)果。并且對于用學生現(xiàn)有知識還無法解釋透徹的問題,應予以回避,這樣才能始終把握教學的主動權。
片段四:教師演示實驗——“高溫下,鐵與水蒸氣的反應”
教學實踐:對于科學探究“高溫下,鐵與水蒸氣的反應”,我按照人教版給的實驗條件,一次都沒有做成功過。而在蘇教版和魯教版的實驗條件的啟發(fā)下反復嘗試后,最終確定改進實驗條件,用加熱潮濕細沙產(chǎn)生的水蒸氣與熾熱的鐵粉反應,將產(chǎn)生的氣體通過肥皂泡,用點燃氣泡的方法驗證生成的氫氣,效果比較理想。滿以為這一比較復雜的實驗經(jīng)過我的反復實踐再搬上講臺,肯定不會出錯??墒聦嵤?,當實驗進行一段時間后,看著冒出的一個個肥皂泡,我愣是點不著,實驗失敗了!
意外應對策略:隨機應變、議錯糾錯。我當時就意識到,是自己對實驗改進的探索不足導致了課堂演示實驗的失敗。于是,我隨即向?qū)W生承認了自己的錯誤,是自己準備不足導致了實驗的失敗。同時,我又誠懇地請全體學生幫我分析可能的原因。同學們便紛紛發(fā)言,首先從氣泡無法點著這一事實猜測肯定沒有生成氫氣,而冒出的氣泡就是水蒸氣,為什么有這么多水蒸氣,可能是因為細沙太濕了;其次,為什么水蒸氣與被加熱的鐵不反應呢?可能是鐵還不夠赤熱,一方面加熱時間可能還不夠,另一方面,他們覺得我給鐵加熱的酒精燈火焰太小,比不上加熱細沙的酒精燈。課堂氣氛極其活躍,一點也看不出同學們對實驗失敗的埋怨,相反,卻由于這一問題的討論使課堂呈現(xiàn)出了意外的精彩。最后,我通過電視錄像再現(xiàn)了這一實驗,彌補了同學們的一點遺憾。
反思:面對講解或演示過程中的失誤,教師應以謙遜、嚴謹?shù)膽B(tài)度,勇于承認錯誤,善于隨機應變,引導學生議錯糾錯。把授課中的失誤當作一面鏡子,這樣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總之,通過對課堂中“意外”事件的實踐處理和反思,我深深地明白:教學是一門實踐的藝術。這門藝術需要理論的指導,但更需要在理論指導下的實踐磨礪。因此,我們必須不斷學習先進的教育理念,用化學專業(yè)和教育專業(yè)知識不斷充實自己,結(jié)合教育教學實踐熟諳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思維習慣,不斷研究、總結(jié)教書育人的策略與技巧,逐步培養(yǎng)和完善自己的化學教學機智。只要我們科學而藝術地把握課堂教學中的預設和生成,在實踐基礎上充分而深刻的反思,在反思的基礎上積累經(jīng)驗,一定可以把課堂中的“意外”生成為重要的教學資源,創(chuàng)造出預設不到的意外精彩。
參考文獻:
1.劉前樹,李廣洲.化學課堂教學意外的討論與思考(J).化學教學.2006,(3)
2.傅愛芬.化學教學中的教學機智(J).教師論壇.2006.(5):15-17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中華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