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程標準》指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要得到不同的發(fā)展?!?、“……由于學生所處的文化環(huán)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的不同,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北疚闹?,筆者將從小學數學所面臨的作業(yè)現狀這樣一個視角,談談如何進行多元智能作業(yè)的設計,減輕學生的課業(yè)負擔并同時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張揚個性,高效低耗,使有效教學落到實處。
一、“有舍有得”——設計差異性作業(yè)
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加德納教授的多元智力理論啟示我們:學生與生俱來就存在著智力上的差異,這種差異必然會導致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效果高低優(yōu)劣,而且這種差異也可能使學生形成不同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式。作為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教師不僅要承認這種差異、適應這種差異,更重要的是認真地對待個別差異,甚至把差異當作一種資源來開發(fā)。然而筆者剛才所說的靜態(tài)作業(yè)、題海戰(zhàn)就是有差異的學生做無差異的作業(yè),勢必會造成有的學生“吃不飽”,有的學生“吃不了”的現象。這樣學生的數學能力的發(fā)展就會受到制約,甚至得不到發(fā)展。為此,筆者認為作業(yè)應針對學生的差異,分層布置,讓不同發(fā)展水平的學生在適合自己的作業(yè)中取得成功,獲得輕松、愉快、滿足的心理體驗,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能力。例如在平時布置作業(yè)時可以安排一些必做題和選做題。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來自主選擇。學有余力的學生,基礎知識掌握的比較好,能夠融會貫通,他們有能力也有興趣完成選做題。一般的學生只要能完成模仿性的練習和一般的變式題就可以了,這樣也能樹立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又如期末復習階段,經常是一張一張的試卷,有一部分平時很優(yōu)秀的學生在這樣機械重復的練習中失去耐心,也就失去了優(yōu)勢,而一部分平時默默無聞,踏實認真的一般學生反而考出來的成績超乎想象的好。這學期我針對往年都存在的這一怪現象,對于復習作業(yè)做了一些調整,還是允許學生選做。一些簡單機械的基礎題如果學生對此信心十足,完全可以放棄,而去主攻一些試卷中的易錯題,或者針對個人實際情況只做自己平時薄弱的題。表面上看一張試卷浪費了部分題目,可是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學生和家長都普遍認同了這種做法,并且還參與到自己孩子的選題行列中來,這倒是一個意外的收獲。
二、“動靜結合”——設計實踐性作業(yè)
曾在《學會生存》中看到這樣一段話:“小學教育的共同趨勢是必須把理論、技巧和實踐結合起來,讓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結合起來:學校不能和生活脫節(jié),兒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兩個互不接觸的世界——在一個世界里,兒童像一個脫離現實的傀儡一樣,從事學習;而在另一個世界里,他通過某種違背教育的活動來獲得自我滿足”。所以達到真正理解還不是最終目的,能將所學運用于實踐,運用于生活,尤其是創(chuàng)造性的運用,那才是我們的目標,而實踐性作業(yè)是達到這一目標的基本途徑之一。
數學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是密切相關的,要讓學生體會到這些并對數學學習保持那份持久的興趣和信心,實踐性的數學作業(yè)也是一個學生的一個主要體驗陣地,筆者在一些與之能夠聯系的教學內容的作業(yè)布置上嘗試用實踐類的動態(tài)作業(yè)來代替局限于解題的靜態(tài)作業(yè)。例如在教學蘇教版四年級下冊“認識升和毫升”這一內容時,我根據教學需要和書上的要求,最后布置了這樣一個作業(yè):用一個塑料瓶制作一個1升的量器,當時,有學生提出問題:家里沒有量筒或量杯之類的東西,怎樣去確定1升水呢?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我立刻補充了1升水=1千克水這一知識,并要求學生回去之后向家長請教,或者上網查詢,為什么1升水=1千克水,弄懂之后再制作量器。這一實踐性的作業(yè)引起了學生極大的興趣,在第二天的交流活動中,學生一個個爭先恐后地發(fā)表自己的看法,交流自己的調查所得,從制作過程到上網所查的有關密度的知識,有的學生在家長的幫助下較系統(tǒng)地了解了關于密度的知識,讓學生感受到了數學學科的工具性和基礎性,也為學好數學奠定了感情基礎。有的學生認真地總結了自己制作量器的過程,寫成了一篇有質量的數學日記。再如教學“對稱、平移和旋轉”這一單元的內容時,我鼓勵學生利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設計自己喜歡的漂亮花邊,并通過提供固定的尺寸進行展評,這樣的實踐性作業(yè)為學生了解中國的數學文化打開了一扇窗,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特有的魅力,使學生沉浸在“我是小小設計師”的情境中并盡情發(fā)揮,課后還是爭先恐后地非要我看他們的設計,我想從這樣特別的作業(yè)中獲得的成功體驗是做一連串的練習遠遠達不到的。
總之,實踐性作業(yè)的設計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智慧和能力,培養(yǎng)了學生的全面素質,發(fā)展了學生的綜合能力,是實施有效教學不可多得的一個好措施。
三、“弄拙成巧”——設計研究性作業(yè)
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研究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被趯ι厦孢@段話的理解,筆者認為可以在作業(yè)設計時鼓勵學生主動探究,挖掘自身的創(chuàng)造潛能,開發(fā)自身的多元智能,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真正成為個性健全發(fā)展的人。一聽到類似“研究性”這樣的詞可能有人會說對于小學生來說是遙不可及的,但是筆者認為,研究是不分年齡、環(huán)境、學科等因素的,因為我們要體現的只是一種研究的精神,培養(yǎng)學生一種研究的意識,再簡單的事物、再微小的發(fā)現都能被看作是一種研究和研究成果,這樣才能讓我們的孩子樹立信心,激發(fā)欲望。因此在教學時,一旦碰到適當的內容,我總要讓學生試一試。面對孩子對網絡游戲的迷戀和對電腦的鐘情,我總是想著法子讓學生體會到網絡對學數學的優(yōu)勢作用,比如筆者在教學蘇教版四年級下冊“折線統(tǒng)計圖”這一內容時,教材中分幾次在“你知道嗎?”欄目中介紹了有關統(tǒng)計圖的小知識,考慮到很多學生家中都有了電腦并能夠上網,設計了一個作業(yè),就是引導學生在家長的協(xié)助下到網上查詢有關折線統(tǒng)計圖的知識,并到國家統(tǒng)計局的網頁上了解現代的各種不同特點、不同類型、不同作用的統(tǒng)計圖,了解統(tǒng)計圖的發(fā)展歷史等數學常識和課外知識。為了取得更多家長的支持和配合,我利用“家校路路通”這一平臺,詳細地向家長說明了這一作業(yè)的目的和實施的過程,通過及時的溝通和交流,很多學生在這一活動中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很多學生在家長的幫助下用課外時間自己去深入了解,獲得了許多相關的知識。在這一基礎上我進一步指導學生制作主題手抄報,并利用數學活動課交流展示,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充當了一回“小研究員”,除了了解到相關的數學知識,更增進了與家長之間的親密關系,有位學生還說自己第一次和爸爸一起做這么有趣的數學作業(yè),爸爸也希望能有更多的機會和他一起參與數學學習,這次完成作業(yè)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充分體會到了數學的價值,更重要的是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
總之,筆者認為要把有效教學落到實處,體現真正的減負不減質,高效不高壓,作業(yè)是體現這一精神的主陣地,也是必要的途徑之一。如果我們在課堂教學的同時真正實現作業(yè)設計多元智能化,可以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教育資源,憑借豐富多彩的數學實踐活動形式,讓學生在廣闊的空間里學數學,做數學,用數學;作業(yè)設計多元智能化,結合學生日常生活實際,符合兒童的認知規(guī)律,學生在完成作業(yè)的過程中,既要動口,又要動腦,既要調查研究又要實踐操作,親身體驗,還能與家長共同參與,在不經意間情趣盎然地完成作業(yè),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合作主動探究的能力;多元智能化作業(yè)設計避免了“題海戰(zhàn)”、“大海撈針”。相信一定能使我們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做到更有效、甚至高效。
參考文獻:
1.《小學數學課堂診斷》.教育科學出版社
2.《數學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3.《江蘇教育研究》.江蘇教育研究雜志社,2008年3月
4.《新課程教學組織策略與技術》.教育科學出版社
作者單位:蘇州工業(yè)園區(qū)星海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