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
永福寺地處杭州靈隱之西的石筍峰下,與飛來峰呼猿洞遙相面對。1600多年前,西印度高僧慧理前來這一帶卓錫,并成為靈隱、靈鷲、永福等名剎的“開山之祖”。
南朝劉宋時,吳興武康小山寺釋法瑤“飲茶益壽”傳為佳話之際,慧琳和尚筑庵于此(即后來的永福寺) 宋代云知禪師、郭正祥,明代陶望齡等人皆有永福寺茶詩傳世
清初,曹洞宗壽昌派第35代傳人、藝僧東皋心越駐錫永福寺六載,著有《韻府古韻匯選》和《東皋琴譜》的。越禪師后來東渡扶桑,并被日本奉為“篆刻之父”及“近世琴學之祖”。
禪觀妙趣
綿綿甘霖,仿佛“梵天佛地”普灑的曼陀花雨。
游覽了清寂幽微的永福寺后,移步迦陵講院,在梵籟堂落座,品嘗永福龍井,觀摩“韓國禪茶道”。
靈芽翩躚,素聞寺有金沙、銀(白)沙名泉,這瀹茶之水想來源自其一,福泉茶寮聯(lián)曰:“汲來泉水烹龍井,閱盡青山成畫屏?!辈杈诚日閹追?。
梵籟堂為永福寺法堂,兼作佛教音樂廳,今日的韓國茶禮在此上演。
茶席已然鋪就,墊布為大紅色巨幅,八角形茶巾為寶藍色,置有茶器等物,共計10席,許是代表著十方叢林?舞臺前,還擺放了一排白蓮紅荷。金澈洙先生通過翻譯介紹道:紅為陽,代表“火”;藍為陰,代表“水”。白蓮花則寓意“個性”。
10位韓國茶姊,著裝一致,綠裙代表茶葉,白上衣代表茶花,黃色的衣飾則代表茶之花蕊。
茶般儒雅的金先生說:“宇宙的真理和茶的真理一樣?!边@是他認為的“茶禪一味”。
演出前的序曲,是水聲、鳥語等天籟之音,當然。更有不可或缺的梵樂。茶姊們翩翩起舞,恰似萌動的茗葉。有一組舞蹈動作稱為“蓮花三攏三開”,寓意茶人應具備“三心”,轉身開闔間,心情亦隨之起伏。
突然,她們改韓語為漢語,依次朗誦陸羽《茶經(jīng)》之“精行儉德”;張源《茶錄》的“造時精,藏時燥。泡時潔……茶道盡矣”;趙州和尚從諗?shù)那Ч哦U偈“吃茶去”;皎然《飲茶歌誚崔石使君》“一飲滌昏寐,情思朗爽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內心一熱,這可是首創(chuàng)“茶道”一詞,寫過《茶訣》的鄉(xiāng)邑謝清晝呀!尤其是聽到“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時,來自湖州的我鼻子一酸,忍不住熱淚盈眶。以“茶禮”聞名、作為異邦的韓國,如此重視中華茶文化,在未來薪火相傳的日子里。我們這些“飲者”又該為茶奉獻些什么呢?
頌詠在繼續(xù)。日本千利休“和、敬、清、寂”、“一杯茶是禪的開始”等等,屢屢觸動吾心深處……
梵籟流觴
身比閑云,月影曦光堪見性;心同流水,松風竹色共忘機。
金澈洙先生與永福寺有著法緣,他說:“這是個適合清修的地方?!苯鹣壬鸀轫n國茶道教育會常任顧問及指導教授,這次來永福寺,進行《韓國茶道發(fā)展史》的專題講座。
中韓唇齒相依,“青島雞鳴,韓國可聞。”金先生風趣的描述,一下子拉近了隔海相望兩個茶國度的距離。作為學者,他的講解無疑是屬于嚴謹一類的。從浙江天臺山、百濟國、公元6世紀的新羅茶,追溯到朝鮮半島的茶樹起源。并在公元823年開始大面積種茶。
茶是跨學科的,一部茶的歷史,囊括了古今中外的許多方面。金先生特別提到了被韓國尊為“東國儒宗”、“百世之師”的古新羅三國時代名家崔致遠,晚唐年間,崔曾在中國溧水、揚州任職;歸國時,帶去茶種,后來,還輯有《桂苑筆耕集》。個中不乏茶事記錄。更早的,尚有被尊為“金地藏”及九華山“開山祖”的新羅王子近屬金喬覺,據(jù)《九華山志》載,九華佛茶即始于金的“茗地源”(閔園);而《神僧傳》還記述了與金喬覺有關的事跡。
金先生不無遺憾地表示:“韓國找不到相關記載?!睍?,筆者與金先生作了簡短交流。擬將自己掌握的文獻資料提供給他,并簡要介紹了九華山茶事、《桂苑筆耕集》和霞霧山石屋清珙等與朝鮮半島茶文化的淵源。
金先生將其研究比喻為“沙中瀝金”,如采茶片片,并說,中國茶文化對韓國的影響很深,特性無很大差別,儒、釋、道的影響顯著。他概括了茶人的“三個規(guī)則”:靜心、凈心、定心,以及茶的精神:中正、和敬、凈潔、圓融、正定。
這,是“天、地、人”之間,甚至還是宇宙的基本原理,“身”與“心”修煉的根本。更有“七則”:自然色、真理香、傳統(tǒng)味、人間性、宇宙氣、無常時、無礙空。
巒岫繞成清凈界,石級循入德福門。微雨依然,在前往靈隱的途中?;厥住板X塘第一福地”,梵籟余音猶存:一碗茶湯里,真的蘊含著道的要義么?
也許是,也許沒有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