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顧景舟(1915年~1996年),原名景洲,早年別稱曼唏、武陵選人、荊南山樵,晚年自號壺叟,出生于宜興川埠鄉(xiāng)上袁村的一個紫砂壺世家。當代著名紫砂大師,其作品多次作為“國禮”贈送海外來賓,被國內(nèi)外收藏家典藏。
在宜興工藝美術史上,顧景舟的名字震古爍今,蜚聲海外。他的造壺藝術更與明代時大彬等齊名并稱。
顧景舟自幼便有著很高的制壺悟性,虛心學習前人經(jīng)驗。年方二十即在造壺藝術方面初露才華,躋身于同行業(yè)名手之列。上世紀30年代,顧景舟應上海古董商郎玉書之聘,到上海專事仿古制作,博采眾長,這使他有機會接觸到許多明清兩代的名家名作?,F(xiàn)今北京故宮博物館和南京博物院藏品中由顧氏早年仿制陳鳴遠的兩件精品:“龍把鳳嘴壺”及“竹筍水盂”。造型端莊,制作嚴謹,細部刻畫尤其精到,從中可見顧氏當初仿古精品之功力。
上世紀40年代至50年代,顧景舟結識了上海許多書畫高手;并與名畫家江寒汀、王仁輔、唐云、來楚生等交往甚篤,互相切磋藝術,探討壺藝,視野大為開闊,使紫砂壺與詩書畫相結合。為了發(fā)掘紫砂瑰寶,他遍訪北京、南京、上海、廣州、杭州、蘇州等地的博物館。他一次次地跨入藝術院校的大門,虛心請教專家教授。他還帶領科技人員多次到其它陶瓷產(chǎn)區(qū)考察。藝術的吸引力和崇高的事業(yè)心。使他和全國許多文學藝術家、科學家結為至交。同時,在他的制作實踐中,藝術格調(diào)和創(chuàng)作思路也都有所突破,一改清初以來纖細繁瑣、堆砌浮華之氣,刻意追求線條的流暢舒展、權衡比例的協(xié)調(diào)秀美和造型整體的簡樸大方,這段時期顧景舟潛心于紫砂壺造型研究,終于形成獨特的成型技法,由此進入了造壺藝術的成熟期。
1954年宜興紫砂工藝廠建廠初期。顧老即負擔起“紫砂工藝班”的育才重任。他常說:“教師者,傳業(yè)授道者也?!币桓倪^去師徒授藝的陳舊方式。他以自己特有的文學藝術素養(yǎng),總結自己的制作實踐經(jīng)驗,進行技藝傳授,從感性認識作示范,以古代作品作具體分析,指出其精華和不足。他常把紫砂壺擬人化,說壺是具有靈性的,也是作者品格的具體體現(xiàn)。他教徒要求甚嚴,作業(yè)必須按時完成,每次制作產(chǎn)品,都要求學生做筆記,并養(yǎng)成習慣。上世紀60年代紫砂工藝的提高,與他對紫砂專用工具的改進分不開。經(jīng)他教過的學生,都十分講究工具的制作與使用,從而使紫砂壺制作工藝精益求精、精妙絕倫。當代著名紅學家馮其庸先生贊美顧老的工藝為“百代壺公第一流”。
顧景舟從事造壺藝術已有60多個春秋,其基本功全面,風格廣泛,造型嚴謹周正,氣度渾厚而秀挺,特別是處理線條的比例方面,尤有獨到之處,他把紫砂壺造型藝術的特點加以充分表現(xiàn)。顧老制壺,方圓俱優(yōu),“花”、“素”都佳。其款式造型完美準確,細部處理的高超手法,堪稱超塵脫俗,巧奪天工。1987年他制的一套“題壁茶具”被國務院選定為中南海紫光閣的陳設。題壁茶具是顧老完成于上世紀70年代的作品,造型氣勢宏偉,色澤古雅沉穆,制作嚴正挺括,給人以一種渾成恬靜的美感。1978年題壁茶具展出時,許多行家都嘆為觀止。一位考古學家看到后敬佩異常,當即刻了一枚印章贈給顧老,章上提掃:“千載一時久絕跡,二陳妙造也難求。如今陽羨名壺手。海內(nèi)爭傳顧景舟?!闭J為顧老的壺藝已經(jīng)超過了清代制壺名家陳鳴遠和陳曼生。1979年,鄧穎超訪問日本時,曾將一套顧氏的題壁茶具作為國禮贈送給日本首相。
顧景舟制壺,青年時人手以方器為主,兼作圓器,爾后偏重于光貨(素式)茶壺。60多年來,他創(chuàng)作了數(shù)十種壺型,他善制素面光貨,不事堆雕。正如馮其庸先生所說:“一件素面壺。一入鑒賞家的眼睛,好壞立見。其精者,就如看=F的書法。耐人尋味;其俗者,往往搔首弄姿,反而不成姿態(tài)。”
顧景舟作品賞析
回紋竹茶壺
以竹為題材,夸張變化成形,壺身塑成主干,竹節(jié)簡潔有致,中正沉穩(wěn)。流、把化為新抽嫩枝。動勢內(nèi)醞。生動有力。蓋上堆塑屈曲的竹枝為橋形鈕,鈕下貼塑竹葉紋飾。
均玉壺
壺身做圓角方柱體。圓口,短坡頸,小圈足,橋形蓋鈕塑來大有古意。無論整體或局部造型皆可見方中寓圓之意,有如天地方圓,和協(xié)統(tǒng)一。
云肩如意壺
造型簡練有致,以細部雕琢刻畫加以變化。扁鼓身,直頸,管狀流微曲作蓄勁吞吐狀,環(huán)形把,下有三只鼎狀足。肩上堆塑云形圖案,壺口與蓋圈刻以仿古圖形,蓋鈕成蓮花微放狀。
鷓鴣提梁壺
變化提梁的形式及空心蓋鈕以虛襯實,塑造耐人尋味的效果。壺身成短圓筒狀,線條洗練明確,與蓋和提梁渾成一體。配以較長的流,更有畫龍點睛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