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蓉 吳 群
摘要:相對傳統的教學方式,任務教學法強調使學生在一種社會性環(huán)境中受教育,在課堂中教師和學生共同完成某些任務,使二語學習者自然地學習、習得語言,從而實現外語學習的進步。任務教學法在聽說教學中的良好運用,有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課堂效率,它的應用值得我們在實踐中加以發(fā)展和進一步研究。
關鍵詞:任務型教學法;大學英語聽說教學
1引言
隨著世界進入經濟全球化、科學技術一體化時代,英語作為當前國際上使用最為廣泛的信息載體和交流工具,其重要性越發(fā)突出。近年來國家和社會對大學英語教學,對大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尤其是聽說能力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教育部2001年7月制定的《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師應該避免單純傳授語言知識的教學方法,盡量采用‘任務型的教學途徑。”[1] 2004年1月正式頒發(fā)了新制定的《大學英語課程要求》,指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2] 大學英語教學面臨著新的挑戰(zhàn),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必須進一步深化。任務型教學法是目前外語課堂教學研究的一個熱點。
2起源
任務型教學(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是20世紀80年代外語教學法研究者和第二語言習得者在大量研究和實踐的基礎上提出的有重要影響的教學方式。國內對于任務型教學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該教學途徑是交際教學途徑的最新發(fā)展,它以具體的任務為學習動力和動機,以完成任務的過程為學習過程,以展示任務成果的方式體現教學的成就[3](豐玉芳,唐曉巖2004: 35)。Skehan認為,任務型教學法(task-based instruction)要求二語學習者在課堂完成任務,如描述某個生活、學習或旅行活動,提出解決某種社會問題的方法等。[4] 許多語言學家和教育家通過實踐表明,課堂上那些真實性的(realistic)、交際性的( interacted)任務能最大限度地為學習者提供表達意義和傳遞信息的機會。任務型教學由關注語言形式轉變?yōu)殛P注語言意義,真正實現了由以教師為中心到以學生為中心的轉變,體現了“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的原則。
3原則及模式
任務教學法基于蘇聯心理語言學家Vygot-sky(1978)等人關于語言和學習的理論。Vygotsky強調學習的社會性以及教師和同伴對促進個人學習所起的重要作用。任務教學法是指課堂中教師和學生共同完成某些任務,使二語學習者自然地學習、習得語言,擴展中際語體系和促進外語學習進步。因此,任務教學法描述而非規(guī)定做事的方法,教會學生怎樣在完成一系列任務時運用自己的交際能力(Breen 1987c)。Willis(1996)提出實施任務教學法的五項原則:a.提供有價值和真實的語言材料;b.運用語言;c.所選任務應能激發(fā)學生運用語言;d.適當注重某些語言形式;e.有時應突出注意語言形式。根據這五項原則的要求,Willis設計如下教學模式: 前期任務(pre-task): 介紹題目和任務( introduction to topic and task); 執(zhí)行任務( task-cycle): 任務(task),計劃(planning),報告(report); 注重語言形式( language focus): 分析(analysis)和練習(practice)。[5]
前期任務主要有三項活動:首先, 提供并介紹任務的意義及其重要性,激發(fā)學生積極性;其次,提供真實的語言材料和數據,以便引起學生對某些語言形式的注意; 通過分析材料和數據引導學生注意某些形式等活動,調動他們的注意力和積極性。執(zhí)行任務期可分為三個階段:a.執(zhí)行任務;b.計劃任務后活動;c.匯報工作。任務本身給學生提供了使用和提高語言運用的流利性、精確性和復雜性的機會,為后續(xù)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在計劃階段,學生根據任務的執(zhí)行情況,互相合作、互相學習,為匯報階段做準備(見Swain 1995),而教師只在其中協助學生,提醒學生注意某些形式以及形式同意義的聯系等。最后的匯報階段強調語言形式和運用的準確性,還可以證實前期活動是否有效。Willis所提供的教學模式對我們二語或外語教學提供了非常有益的指導思想,對我們外語教學很有借鑒意義,我們在實踐教學中可以加以發(fā)揮和運用。
4教學模式實踐
本文試圖以全新版《大學英語聽說教程4》中unit7 Anti-smoking為例,來探究任務型教學法在大學英語聽說教學中的運用。本單元的主題是反對吸煙,主要通過學習人們對吸煙有著不同的態(tài)度來提倡大家反對吸煙。
4.1前期任務(pre-task): 導入本單元主題,安排任務為課堂做準備。
上課一開始,筆者先進行主題的導入。提出問題What's the special Day on May 31 according to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由得到的答案No Tobacco Day, 提出任務:Please find out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brought by the Tobacco, and also the people's different attitudes to smoking! Maybe you can use some sentences and structures in the Language Focus Box.
在這一個階段,筆者先將學生分為了兩組,分別去準備問題涉及的對立面,同時暗示學生對本單元語言點進行自學。這樣為學習者提供了有益的導入和輸入,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自主性,幫助他們熟悉話題,并認識新詞和短語為下面的聽力內容做準備。
4.2執(zhí)行任務(task-cycle):
首先筆者先對前期留置的任務進行了檢查,旨在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同時又一定程度上檢驗了他們完成任務的能力。筆者發(fā)現學生們的熱情異常高漲,有人直接以自己身邊的人來說煙草對我們的影響;有的同學準備了大量的圖片,那些被煙草侵害的肺部觸目驚心。有的同學拿來自己制作的剪報或從網絡下載的材料,用具體的數字和報道來證明煙草對于我們的利與弊,整個氣氛非常熱烈。經過一段時間的討論后,接下來筆者開始其設計的下一個任務Please try your best to guess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before listening?這時學生們很容易也很自然的都與反對吸煙聯系上了。筆者嘗試著要求學生在聽完一邊錄音后完成習題1。在核對正確答案時,發(fā)現全對率達到90%左右。根據當時情況,筆者再次播放錄音,之后學生全部都做出了正確答案。并且都表示內容已經明白了。在要求聽完第三次錄音后完成習題2時筆者發(fā)現整個過程進行的也是比較順利。
緊隨聽力任務完成之后,筆者開始安排了新的口語訓練任務。Discussion: Do you think it is right to allow smokers to smoke in the public place? Why or why not? What do you suggest we should do to create a smoke - free working environment? 這項任務的設計可以使學生對剛剛所聽到的材料更深層次的理解,并且把聽到的內容中有用的詞匯、表達運用的自己的討論中。在辯論交換觀點的同時學生的思維能力,應變能力以及最為主要的口語交流的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鍛煉。
在前面所進行的每一項任務完成后,筆者都會及時地對同學們的內容進行指導性的總結,發(fā)現任務執(zhí)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后提出有效的解決途徑。結束了前期的聽說訓練任務后,筆者看著同學們的熱情未減,提出讓同學們來聽聽國外發(fā)達國家是如何應對煙草問題的,由此進入Additional Listening。
4.3注重語言形式( language focus)
這一階段在整個任務教學過程中也稱為后任務(post-task), 筆者也習慣于用后任務來稱呼此階段。對于聽說課來講,重點在培養(yǎng)學生整體理解以及攝取特定信息的能力和學生的連貫表達能力,能就聽到的內容正確理解,發(fā)表感想或參與設定的話題進行討論。為此筆者針對本單元的主題,重點強調了與煙草相關的詞匯和表達,另外讓學生熟練掌握Language Focus 的句法結構。為了進一步拓寬學生的視野,認識到吸煙的危害,幫助學生們下定決心與煙草告別,筆者還補充了相關聽力材料,讓學生們發(fā)表聽后感言。
5小結
通過教學實例,筆者深切的體會到任務教學法在大學英語聽說教學中的運用。任務型教學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思想。豐富多彩的任務教學活動,使課堂氣氛變得活躍,學生學習積極性得到提高,綜合素質也得到提高,學習效果也是非常明顯。學生真正成為了課堂的主體,學習的主體。Willis所提供的教學模式對外語教學提供了非常有益的指導思想,對我們外語教學很有借鑒意義,我們在實踐教學中可以大力加以發(fā)揮和運用。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4:6.
[2]豐玉芳,唐曉巖.任務型語言教學法在英語教學中的運用[J].外語與外語教學, 2004(6).
[3]國家教育部.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1.
[4]駱蔓莉《任務型教學在大學英語聽說教學中的實踐與反思》,高教論壇[J],2005(6).
[5]Willis D.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 [M].London: Longman, 1996.
本文為江西省十一五教育規(guī)劃課題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