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有鵬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新的文化概念,強調的是一個民族的傳統(tǒng)內容。所謂的傳統(tǒng)就是既定的、被民族所堅守的生活習慣,就是從自在狀態(tài)到自為狀態(tài)再到自覺狀態(tài)的生活習慣。我們民族過去的一些生活習慣在今天仍然被堅守著,這就構成了傳統(tǒng)的基本內涵。但是,人們又常常自覺不自覺地把傳統(tǒng)與落后相悖地結合起來,甚至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之內,人們給傳統(tǒng)的內容作了一個簡單的鑒定,就稱它們?yōu)椤胺饨孕拧薄K?我們理解民族文化遺產需要一種更科學的視角。
一
我們民族把傳統(tǒng)等同于落后的這種思維定式,是歷史空間形成的。有學者曾說,中華民族歷史上曾經有過非常輝煌的時期,其中以漢唐之風形成了中華民族的光榮和驕傲,但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受民族地位的影響,中華文化發(fā)生了重要變化。例如:對于元文化,明代進行了一種整合,而到了清代,中華文化又發(fā)生了巨變。有人說,中華民族對自己的文化漸漸不自信了。這種不自信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呢?我覺得應該是從1840年開始的,尤其是在1895年之后我們民族對自己的文化表現(xiàn)出了巨大的失望。而這種情緒的彌漫卻是建立在一種悖論之上的。這種悖論的一個特點就是修身養(yǎng)性與民族生存使命感、責任感的矛盾。當時的“公車上書”就表現(xiàn)了知識分子希望國家迅速改變落后狀態(tài)和民族迅速崛起的愿望。同時,在民族精神方面,文化失望感讓社會上形成了一系列的文化真空。無論是在上層社會還是在下層社會,都彌漫著這種文化失望氛圍,這種氛圍體現(xiàn)在每一個社會成員的身上。我國有著五千年的文明史,有著輝煌的過去,卻在列強的槍炮之下很快就被摧毀了,這是歷史的尷尬。于是,許多人都說封建文化的大車載不動中華民族的精神趨向。這種歷史的泥沼在很大程度上會形成民族意志的消沉。我們可以把它與鴉片戰(zhàn)爭聯(lián)系起來,稱它為“思想的鴉片”“文化的鴉片”“精神的鴉片”。
文化失望感并不一定使民族沉淪,有時候會以悖論的形式形成一種民族自強精神。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以梁啟超為代表的一批志士提出了“新民”理想?!靶旅瘛弊鳛橐环N理想,是中華民族對人類社會的偉大貢獻。求得民族新生,是五四時期形成的文化失望的極點,于是,人們就提出了“打倒孔家店”。也就是說盡管在晚清時期中國的歷史進入了一個大掙扎時期,民族精神失去了一些支撐,但一批仁人志士的行動仍然是民族發(fā)展的清醒劑。比如,新文化運動使科學和民主的思想照亮了舊時代黑暗的夜空,令人們心神蕩漾、激動不已。在當時中國出現(xiàn)現(xiàn)代文明缺失的時候,在文化失去了精神支持和思想支持的時候,千百萬人民在努力地尋找救國的良藥,這就是科學和民主。唯物主義精神強調人民群眾作為一種特殊的動力資源,促使他們最終選擇了科學和民主。而對于自己的傳統(tǒng),人們形成了一種以批判為核心內容的思潮。其中,最典型的是五四時期的作家所具有的強烈的民主意識和批判精神,像郭沫若的詩句:“我是一條天狗呀我把日來吞掉我把月來吞掉我把一切的星球來吞了?!彼麄冋J為,要實現(xiàn)民族新生的愿望,就要形成一種創(chuàng)新的洪流。這些對于我們民族來講,是一種幸福。也就是說,科學和民主思想的確立對于中華民族來說,是一份豐厚的精神財富。
在那個時代,很多人都和梁啟超一樣希望中華民族獲得新生,所以在人們感到文化失望的同時,也形成了一種在學理上對傳統(tǒng)的誤讀。今天看來,這種誤讀在當時是不可避免的。當然,也有一批學人用客觀的眼光去看待傳統(tǒng)文化。1918年,北京大學的一批學生在蔡元培等人的支持下,高舉著科學和民主的偉大旗幟,掀起了一場運動,即“歌謠學運動”。這些學生自覺搜集民間的口頭歌謠,還向全國征集近世歌謠。但是,這場運動收效甚微,因為許多人對傳統(tǒng)文化已經有了思維定式。當然,這些年輕的文化先驅們高舉著科學和民主的旗幟展現(xiàn)民眾的文化也影響了人們對傳統(tǒng)的思考。
二
要使中華民族獲得新生,就必須從民眾開始,于是,把人民的情感、意圖、思想、文化提到很高的位置就成了五四一代人的理想。其實,這也是幾千年來許多具有“新民”思想的知識分子的共同追求。從文化失望到建設新的文化空間,這種理想在逐漸喚醒民眾。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在北伐勝利的聲音影響中國大地的時候,有一批學者在中山大學組織了一個民俗學會,創(chuàng)辦了民俗刊物。他們在刊物創(chuàng)刊四周年的時候曾經提到,他們肩負著極其重要的任務,就是打倒以封建貴族為中心的皇權歷史,建立以民眾為中心的歷史,打倒封建等級文化,建設新的平民文化等。就是說,人們要建設新的文化,必須顛覆舊時代和舊文化,這樣才能真正獲得民族新生。當時,這樣一種簡單的文化愿望,成了很多人的歷史訴求,形成了一種文化宣言。大家都探索著民族新生,尤其像魯迅、胡適等人都感受到了一個新時代對于中華民族的特殊意義。他們認為,只有以科學和民主為標志的現(xiàn)代文明才能救中國。中華民族在1840年后那個特殊的文化空間里被打敗了。所以,人們的文化失望感促使他們堅定地認為:只有打破舊世界,才能建設一個真正的新世界。
進入20世紀,中華民族在兩次世界大戰(zhàn)中的應有地位和實際角色產生了許多尷尬的局面。一方面,這種尷尬局面給我們的民族留下了一段屈辱的歷史。那時,人們的文化失望感在社會上繼續(xù)漫延,人們越來越強烈地要求建設新文化,于是,就形成了人們對民族文化的簡單舍棄。魯迅筆下的阿Q、孔乙己身上都彌漫著一種文化失望感。另一方面,當時的人們給予了新生的無產階級政權飽滿的熱情。中國共產黨在那個階段就表現(xiàn)出了強大的生命力,于是中華民族得到了精神的整合。我們從當時的抗戰(zhàn)歌聲中可以感受到這些內容:保衛(wèi)黃河、保衛(wèi)華北、保衛(wèi)全中國……中華民族在彰顯一種正在成長和崛起的尊嚴,這是民族文化的一種自覺。同時,當年的民族文化建設通過對民眾文化和下層力量的關注,以及對新生力量的向往,形成了中華民族對文化的重構。在這種基礎上,民族文化傳統(tǒng)以一種現(xiàn)代形式顯示著其生命力。
20世紀40年代初,有一首歌叫《團結就是力量》,其歌詞“團結就是力量這力量是鐵,這力量是鋼比鐵還硬,比鋼還強”就包含了人們對民族凝聚力的文化向往。如何形成民族凝聚力?如何團結中華民族抗擊日本的侵略?文化給予了特殊的回應。毛澤東說,文化建設就是要建設民族的、大眾的、有中國特色的文化。最終,中華民族在經過漫長的求索、悲壯的抗爭之后,獲得了民族的獨立和解放,所以中華民族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后開啟了一個新時代。隨后,在社會主義建設的特殊階段里,我們的文化仍然以這個步調繼續(xù)前進。
三
傳統(tǒng),即傳而統(tǒng)之。傳,就是傳承,就是傳播;統(tǒng),就是民族認同,就是文化整合。這就使人民對于傳統(tǒng)具有神圣的情感。比如,我提出來保衛(wèi)春節(jié),就曾經受到一些學者的批評。記得有一位學者說,人民的日子現(xiàn)在是一天比一天過得好,所以你提出的保衛(wèi)春節(jié)是一個偽命題。還有另一位學者質疑我們是在保衛(wèi)春節(jié)還是在復辟陋習。他把我們的民俗簡單地當做了陋習。民俗隨社會發(fā)展而變化,這是永恒的規(guī)律。但是春節(jié)的一些禮節(jié)是不是我們民族的陋習,這需要由我們對傳統(tǒng)的理解來決定。我認為,一些人對傳統(tǒng)是存在誤解的。我們失去了傳統(tǒng),就會失去精神的寄所。應該說,一個民族的精神空間是多元的,是不斷發(fā)展起來的。如果我們簡單地對民俗進行制止,就違背了文化發(fā)展的規(guī)律。
20世紀50年代,新中國經過幾年的努力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同時進行了文化建設、思想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當時,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與生產力發(fā)展不相適應的矛盾已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但是,隨后的文化建設進入了一個特殊的時期,在對待傳統(tǒng)文化上并沒有站在一個相對客觀和科學的角度。應該說,一個民族獲得獨立自主、具有獨立人格之后,其民眾對傳統(tǒng)的回歸就成了一種正常的訴求,但我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用封建迷信來扼殺傳統(tǒng),造成了傳統(tǒng)文化的流失。人們用政治要求代替了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強行改造自己的文化結構。一方面,這重構了中華民族的精神空間,加深了人民對于“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認知和革命精神影響;另一方面,這也造成了人們的精神斷層,甚至形成了精神真空。人民是歷史的延續(xù),所以他們的文化傳統(tǒng)不可能被徹底割斷。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我國文化多元化的氛圍正漸漸形成,人們對待傳統(tǒng)文化和民間文化的態(tài)度也更加理性。
我們的民間文化和文化傳統(tǒng)是“天”“地”“人”之間的關系經過歷史發(fā)展而形成的,是一個特殊的文化世界。人們常說的“蒼天在上”,這包含了一種文化向往?!疤臁笔鞘裁?在歷史的長河中,誰來解釋這個問題更合理?只有傳統(tǒng)文化。當然,也只有用文化發(fā)展來解釋傳統(tǒng)文化,它的體系才能更容易被人們接受。在歷史上,人們常常講圣人君子,這也是一種文化向往。誰是圣人君子?只有傳統(tǒng)文化才能給出解釋。傳統(tǒng)文化里對“天”“地”“人”之間的關系都有著合理的闡釋,而且這種闡釋會漸漸成為人們的一種信仰。中華民族有自己的傳統(tǒng),有自己的信仰體系。因而,在我們的精神空間里,就形成了中華民族共同的信仰,就形成了一種特殊的精神取向。傳統(tǒng)也在社會發(fā)展中逐漸變化,如知識分子在歷史成長過程中越來越肩負著極大的責任和使命;傳統(tǒng)文化中的“自強不息”“精忠報國”等精神在歷史發(fā)展中也逐漸構成了我們民族的精神內涵。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fā)展,我們面前的世界越來越開放。在這種背景下,我們應該堅持我們的民族特色和傳統(tǒng)文化,不能輕易拋棄珍貴的文化遺產。例如:對于古典文化的保存,對于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對于民間文化的保護,我們必須懷著責任感去開創(chuàng)新的局面。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建設中國特色的文化體系,豐富人民的精神世界。
(作者系河南大學教授)
責編:思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