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鵬娟 鞏紅冬
摘要:對藏藥植物的人工栽培技術進行了綜述,并對藏藥植物的引種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藏藥植物;人工栽培;引種
中圖分類號:S567.0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6-6500(2009)01-0037-02
Artificial Cultivation of Tibetan Medicine Plant in Plateau Area
LIU Peng-juan,GONG Hong-dong
(Chemistry and Life Science Department,Hezuo Minorities Teachers College,Hezuo 747000,China)
Abstract:The artificial cultivations of traditional Tibetan medicine plant were summarized, some suggestions about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raditional Tibetan medicine plant resource were presented.
Key words: Tibetan medicine plant;artificial cultivation;introduction
藏醫(yī)藥的發(fā)生和發(fā)展搖籃是青藏高原,高原特有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孕育了特有的植物種群。經統(tǒng)計,藏藥植物有191科692屬2 085種,其中,菌類14科35屬50種;地衣類4科4屬6種;苔蘚類5科5屬5種;蕨類30科55屬118種;裸子植物5科12屬47種3變種;被子植物131科581屬1 895種141變種 [1]。藏藥植物一般均具有耐寒耐旱的特性,可以通過育苗移植、種子直播等方法進行繁殖,但一般采用種子播種法[2]。常見的播種法有散播、條播、點播等。條播深淺一致,種子分布均勻,寬行條播適于單株面積較大、需要中耕的作物。點播又稱穴播,指在播種行內每隔一定距離開穴播種,或按一定行距開溝點播。點播的行株距均較寬,間苗、中耕等作業(yè)方便,可以在縱橫兩個方面進行中耕。點播是藏藥植物人工栽培技術最重要的方法?,F(xiàn)以點播方法為例,介紹藏藥植物人工栽培的一般方法。
1 種前準備
1.1 選地翻耕
選擇排水性能良好且沙質的土壤栽培,對于深根藏藥植物,應選擇土層深厚、土質疏松肥沃的夾沙土或沖積土。選好地之后要深耕土壤,一般在30 cm之上,在翻耕之前同時施入肥料,使肥料與底土混合均勻[2]。
1.2 整理土地
在翻耕施基肥之后,用工具將土塊打碎,根據(jù)各類藏藥植物的生理特性來開廂播種。
2 播 種
2.1 選 種
藏藥植物一般在4月上旬播種,有些種類也可以在秋、冬季播種,如藏木香、大黃。選擇播種期后,在播種之前用泥水進行選種,使泥水體積質量以鮮雞蛋浮出1/5為宜[2]。
2.2 播種方法
開穴:穴行距為40~70 cm,一般穴深3~5 cm,可根據(jù)季節(jié)的不同而調整穴的深度。播種過深,延遲出苗,幼苗瘦弱,根莖或胚軸伸長,根系不發(fā)達;播種過淺,表土易干,不能順利發(fā)芽[2,3]。蓋穴:種子
放進穴中后,用少量稍微潮濕的細土掩蓋。
3 田間管理
3.1 播種后管理
若土壤干旱,要及時澆水。若穴表土凝結成土塊時,應用手將土塊揉碎,切記不能連穴里的土一起掏出來。
3.2 生長期管理
在苗長到一定高度時,可間去密苗。若穴中未發(fā)芽,則可將密苗移栽到此穴中,但必須依據(jù)藏藥植物的生理特性進行定期移栽。除此之外,還要定期施肥除草[4]。
4 采收加工
栽后2~3年,以根為利用價值的藏藥植物一般秋季采收,挖取地下根莖,去凈泥土,切段曬干;以地上部分為利用價值的藏藥植物一般在夏季采收,采收后晾干即可。
5 藏藥植物人工栽培建議
藏藥植物的常見形態(tài)特征是植株矮小,呈墊狀、蓮座狀、葡萄狀,常被厚厚的綿毛或絨毛覆蓋。高原酷寒使藏藥植物的細胞中含有較高的果膠、半纖維,這使原生質具有耐凍的特性;日照時間長,太陽輻射、紫外線強,空氣清新,塵埃少和水氣量低,使藏藥植物光合作用有效積累高,生物活性高[5,6];高原地帶缺氧,使它們的機體可發(fā)生一系列有利或不利的缺氧生理適應,從而具有抗缺氧的作用[7]。由于高原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破壞,如果能將藏藥植物栽種到模擬了高原地帶的氣候、光照等條件的海拔較低的南北地區(qū),就可使藏藥植物有更好的發(fā)展前景。
參考文獻:
[1] 尚遠宏,劉超,彭鐮心,等.藏藥的研究現(xiàn)狀及展望[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32(1):140-144.
[2] 鄒興強.藏木香栽培技術[J].四川農業(yè)科技,2006(9):29.
[3] 楊勇,甘玉偉,旦智草,等.藏藥橢葉花的人工栽培技術試驗[J].甘肅科技縱橫,2006(9):29-30.
[4] 李廣.高寒地區(qū)中藏藥大黃人工栽培技術[J].甘肅農業(yè),2006(11):372-373.
[5] 劉忠,楊春生.藏藥資源概況及進一步開發(fā)利用的探討[J].青海醫(yī)藥雜志,2005,35(4):49-50.
[6] 劉忠.試論藏藥資源及其開發(fā)[J].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雜志,2005,72(1):11-12.
[7] 李永康,丁海波,范彩霞.幾種具有抗疲勞抗缺氧作用的藏藥植物資源[J].中國醫(yī)學生物技術應用雜志,2004(1):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