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芳
2008年連續(xù)發(fā)生的幾起“弒師案”,在社會上引起了巨大的震動。一時間,斥責學生喪失人性的有之,認為當事教師處理方法不當者有之。作為一名有責任心的教師,在對當事學生表達義憤和譴責、對受害教師表達同情與撫慰的同時,還必須從血的教訓中冷靜反思,探討避免此類悲劇重演的良方。為此,“懲戒教育”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什么是“懲戒”,如何發(fā)揮懲戒應有的教育意義成為廣大教師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懲戒教育的內涵
《辭?!穼ⅰ皯徒洹币辉~解釋為“懲治過錯,警戒將來”?!冬F(xiàn)代漢語詞典》解釋為“通過處罰來警戒”。我們認為,作為一種正面教育的懲戒教育,主要是指通過實施批評、處罰手段使受罰者感到痛苦,但又不損害其身心健康,從而使受罰者認識并改正自身過失的教育方式。其出發(fā)點在于對學生的關懷愛護、不侮辱學生人格和不損害學生的身心健康,而最終目的在于教育。[1]懲戒要有量裁的幅度,不能一刀切。如果取消了量裁的幅度,就不能根據(jù)學生犯錯誤的嚴重程度區(qū)別對待,也就難以達成教育學生的目的。因此,在全面理解教育懲戒、樹立正確的懲戒觀念、提高教師素質的同時,我們認為,應注意一些具體策略,以保證教育懲戒在必要和適度的基礎上發(fā)揮其應有的教育功能。
二、懲戒教育的實施策略
1.有規(guī)可循:懲戒教育實施的保障
鑒于懲戒教育的重要性與敏感性,制定操作性較強的教育懲戒細則是非常必要的。筆者認為,可以借鑒國外的經(jīng)驗制訂符合我國國情的懲戒條文,詳細列出學生違反校規(guī)、校紀將要受到的懲罰;應當通過立法明確界定教育懲戒的“度”,使懲戒措施逐漸規(guī)范化,盡量減少懲戒帶來的負面影響,使學校和教師明白什么是教育懲戒權,在何種情況下,什么范圍內,才能以何種形式行使懲戒權;應當建立相應的監(jiān)督機制和救濟途徑,建立對教育懲戒的不當行使給予嚴厲的責任追究的制度;建立和完善校規(guī)校紀,對實踐中常見的懲戒方式如責備、停課、停學等做出比較明確的規(guī)范,并對懲戒權力的行使時機、行使程序、行使主體等做出細致的規(guī)定,使“懲戒教育”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防止因缺乏明確規(guī)范而導致的權力濫用,避免傳統(tǒng)的教育懲戒所產(chǎn)生的種種弊端。
2.協(xié)商合作:懲戒教育實施的條件
要使教育懲戒的效用有效發(fā)揮,我們還必須同家長、社區(qū)進行必要的協(xié)調,保證各方面教育的一致性和協(xié)商性。在前面我們談到了懲戒教育的有規(guī)可循,但制訂該細則是一項十分棘手的工作。在法律、政策允許的范圍內,取得學生家長的諒解與支持是此工作的關鍵。密切聯(lián)系學生家長,以開家長會的形式誠邀他們共同參與學生管理工作,在民主討論的基礎上達成共識,制訂出既切合實際又有群眾基礎的懲戒教育實施細則。采取自薦和民主選舉相結合的方式產(chǎn)生出由校方與家長代表組成的特別小組,對全體學生及其家長負責,時時監(jiān)督、定期檢查學校懲戒教育的實施情況,從而形成嚴格的監(jiān)督機制與申訴救濟機制,以確保懲戒教育的正常開展。
3.輿論引導:懲戒教育實施的氛圍
近年來,新聞媒體界人士或出于真正關心教育事業(yè),或出于增加新聞亮點的緣由,對所謂“教育懲戒”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大肆加以渲染,甚至添枝加葉,混淆了公眾視聽,使教育懲戒幾成“過街老鼠”。因此,在對待教育懲戒問題上,輿論宣傳要
注意科學性和社會性,要堅持積極、客觀、公正的輿論導向,真正為促進兒童身心的健康發(fā)展服務,為社會進步服務。新聞媒體要加大對教育懲戒的宣傳力度,以便在全社會范圍內提高對教育懲戒的認識。同時,對一些教師不正確對待學生的事件,如體罰或變相體罰等,要予以客觀、公正的報道,切不可因一時嘩眾取寵而矯枉過正。
4.尊重學生:懲戒教育實施的底線
教師對學生的違紀行為實施否定性制裁必須以尊重學生人格、保證學生身心不受到傷害為起碼的底線。教師實施懲戒時應遵循尊重性原則,應當本著對學生的人格抱以尊重、關切與愛護的態(tài)度施行,懲戒本身應包含有尊重學生的成分。目前,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每一位教師都應持有尊重學生的理念。因為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關注人,關注人的發(fā)展。在新課程背景下的學生管理,特別是對學生的懲戒教育自然也應該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根本價值取向。在懲戒違紀學生時,應尊重學生,只有在尊重學生的底線上,懲戒才有可能使學生產(chǎn)生對過失的羞愧感,這是重塑他們遵循紀律規(guī)范的關鍵。
5.合理公正:懲戒教育實施的基礎
懲戒的本質內涵在于迫使學生遵循有關法律、規(guī)章的約束或道德規(guī)范。這就意味著,只有當學生在遵循法律、規(guī)章或道德規(guī)范方面有不妥當行為時,教師才可能對其實施懲戒行為。教師實施懲戒的對象只能是學生的違紀行為,而非學生個人,即我們通常所說的“對事不對人”。教師實施懲戒行為時,要做到合理公正。為此,在懲戒行為發(fā)生之前,教師應使學生明白什么樣的行為會受到懲處,自己的行為為什么會受到懲處;在確定具體懲戒方式時,應充分考慮不同時間、不同地點、不同程度和不同場合的懲罰,會給個體造成不同的影響。要考慮學生的身心特點,尤其是發(fā)展中的不成熟性、不穩(wěn)定性和個別差異性。
6.適時適度:懲戒教育實施的關鍵
要使懲戒教育的運用有成效,就必須根據(jù)學生過錯發(fā)生的具體情況,在適當?shù)臅r間點進行適度的教育。一般地,學生犯錯誤后,如有必要就該立即懲戒。不過,許多學生犯錯后不僅會產(chǎn)生羞愧感、緊張感和畏懼感,還會產(chǎn)生對來自其他人批評的抗拒本能。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就要讓學生的心理緊張有一個緩和期,也就是適當延后懲戒,這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們的懲戒應該適可而止。懲戒教育要求教育懲戒不應局限于針對已經(jīng)發(fā)生的過錯行為的結果本身進行批評或否定,懲戒是為了解決問題而不是激化問題,是要引起個體思想上的重視,并注意在以后發(fā)展過程中杜絕類似過錯行為的發(fā)生。學生認識到錯誤,懲戒就停止。
7.剛柔相濟:懲戒教育實施的藝術
教師在對學生的違紀行為實施否定性制裁時,要與其他教育方法結合使用,特別是與解釋、說理結合起來。教師在對學生實施懲戒前,要與學生進行對話,讓學生明白受罰的原因,清楚改正過失的途徑。教師在平時就要培養(yǎng)學生的榮譽感,如果學生不知道集體或他人對他有什么要求和為什么要求他,懲戒將沒有什么意義。教師除了在懲戒前向學生解釋他為什么會受到制裁,在實施否定性制裁之后也要加強對學生的思想工作,因為懲戒不僅包括懲戒行為的實施,而且包括學生接受處分后不良行為的弱化和合范行為的養(yǎng)成與鞏固的全過程。[2]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思想變化,加強對學生的思想引導和說服。切忌處分完學生就萬事大吉,這種做法是不能達到教育效果的。此外,懲戒畢竟是剛性教育,還要與賞識教育結合。這樣,一剛一柔,剛柔相濟才能取得最佳教育效果。
參考文獻:
[1]向葵花.重新審視懲戒教育[J].中國教育學刊,2002(2).
[2]蘇靜.論學校教育中的懲戒及其應用[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05(1).
(作者單位:吉林師范大學博達學院)
責任編輯李 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