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霞
青少年學生正處于身心發(fā)展的重要階段,可塑性極大,要把他們培養(yǎng)成為“真、善、美”合一的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中學語文教學內容是一個多層次、多結構、多要素的美學系統(tǒng)。它薈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國度的審美情趣、審美要求和審美理念,蘊含著極其豐富、極其廣泛、極其深刻的美學內容。憑借這一巨大的美學資源優(yōu)勢,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實施、滲透、強化審美教育,并通過閱讀范文、分析內容、說寫訓練等各種形式,幫助和指導學生去充分感受美、正確鑒賞美、準確創(chuàng)造美,這對于促進語文教學改革,推動學校素質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使學生感受美
視覺、聽覺是審美感知的兩種主要官能。朱光潛說:“美感起于形象直覺?!蔽膶W作品是作者用來表達思想感情和審美觀點的,語文課的審美教育也源于作品的語言,我們可以通過對作品語言的剖析,讓學生感知語言的形象美、內涵美和思想美;也可以運用朗讀,使學生的審美感知指向隱含于審美對象的美,激發(fā)起審美主體心理上的喜、怒、哀、樂的情緒反應,讓學生體會到文章的音樂美、語言美、情感美。
文學作品是通過形象來反映生活的,所以我們可以通過對作品中人物或景物的形象進行剖析,讓學生感知美。例如,《風景談》一開頭,出現(xiàn)在我們視野中的是作者為我們描繪的一幅“沙漠駝鈴”的畫面,望不到邊際的沙漠“白茫茫一片”,發(fā)著“微微的白光”,突然,地平線上出現(xiàn)了“黑點”,逐漸變成“黑線”,微風送來鈴鐺“叮當,叮當”的“柔聲”,“昂然高步”的駝隊排成整齊的方陣,加上那“長方形猩紅大旗” 與那“蒼?!薄ⅰ凹澎o”的沙漠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給人一種“莊嚴”、“嫵媚”的感覺。我們可以抓住以上這些詞語從色彩、感情、聲音及動靜變幻去指導學生感知形象,從中欣賞到大自然的陽剛之美,領悟到大自然的粗獷及人們戰(zhàn)勝大自然的偉大,進而理解“自然是偉大的,然而人類更偉大”的深層內涵。
二、使學生具有審美想象力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教學目標一定要明確,可以憑借自己的人生經驗,通過對學生進行點撥,引導學生探索美、理解美,真正了解美的本質。教師應當調動學生的情感,去體驗作者及作品的情感,重要的是讓學生讀出自己的美的感受。實踐證明,通過長期的“入境探美”的教學,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對美的想象力。例如,朱自清的《春》這篇課文,文中作者給我們描繪了一幅幅春景圖: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迎春圖等等,作者用自己的深情向我們描繪了絢麗多姿的春天,并表達了對春天的贊頌。初一學生未必能真正感受到這些美麗的春景圖,所以教師在教學時要起到引導作用,讓學生進入文章的所設立的意境當中,盡可能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讓他們仔細地探索春的意境,從作者的描繪中理解到春的美,認識到春的美,得到美的陶冶,獲得豐富的美感,進而培養(yǎng)出學生審美的想象力。
語文教學目標之一是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即通過對課文的分析,包括字、詞、句等,使學生對課文進行整體把握和審美賞析。賞析課文的意境,讓學生受到美的陶冶和心靈凈化,從而培養(yǎng)他們的審美想象力,提高審美情趣。例如,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表達的是人間最質樸的情感。教師介紹完《背影》的創(chuàng)作背景,在講解過程中讓學生跟作者的情感進行交流,喚起他們的想象力,并通過欣賞電視散文《背影》,引起學生的共鳴,使他們能真切體驗到“我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的眼淚又來了”、“在晶瑩的淚光中……”等文字所散發(fā)出來的情感,讓學生感受到父愛的深沉,進而聯(lián)想、感悟到親情的可貴。學生的審美想象力的培養(yǎng),需要借助文質兼美、聲情并茂的文章,讓他們對美產生情感體驗,提高學生的審美層次。
三、使學生學會鑒賞美
“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只有多看、多想、多實踐,才能逐漸地對一般的藝術規(guī)律有一些基本認識。有了這些認識,則有助于學生在今后的文學作品鑒賞中,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每篇文學作品。
文學作品的審美范疇包括崇高、優(yōu)美、悲劇性、喜劇性和丑。美感的產生有其特定的生理和心理基礎,美感欣賞活動有表層的心理特征和深層的心理特征,而藝術本身也有物質實在層、形式符號層、意向世界層和意境超驗層等不同的層次。審美是藝術的核心功能,藝術的鑒賞過程是個階段性的過程,需要觀、品、悟的不同階段,以達到對作品的把握。文學作品的藝術美不是顯現(xiàn)在表層的,這就要有一番鑒賞的功夫才能領略到它的實質。如宗璞的《紫藤蘿瀑布》一文,作者心上一直壓著“焦慮和悲痛”,偶見一樹盛開的紫藤蘿花,睹物釋懷,心中的焦慮和悲痛化為精神的寧靜,感悟到生命的永恒。文章多處運用比喻、擬人、對比、通感等修辭手法,突出花的勃勃生機,贊美了生命的頑強和美好。那“淺紫色的香氣”等通感的運用,使花的色與花的味聯(lián)系了起來。但是,這僅僅是表層的美,通過與“十多年前家門外也曾有過的一大株紫藤蘿”卻“東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掛在樹梢”的“從來都稀落”的紫藤蘿花的對比,使作者明白了“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教師只有引導學生通過鑒賞才能領略到文章的美。
四、誘發(fā)學生的審美情感,使學生表達美、創(chuàng)造美
創(chuàng)造美是美育的目的所在,也是審美教育的最高境界。文學作品往往是作者借以表達強烈感情的載體。在教學過程中,應把這種感情化為學生的強烈情緒活動,使他們獲得美的享受,激發(fā)他們進一步創(chuàng)造美的熱情。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進行循序漸進、持之以恒的說寫訓練和實踐,提高學生的審美創(chuàng)造能力。就文學作品欣賞的主觀能動性的自由發(fā)揮而言,“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在閱讀品評之后進行仿寫,會有很高的熱情,促使他們積極地去創(chuàng)作佳句、創(chuàng)造美。有一道仿寫題是請學生根據例句仿寫一組句子——“種子如果害怕被埋沒,就永遠不能發(fā)芽。”學生隨即創(chuàng)作了許多精妙的句子,如“蠟燭如果害怕焚身,就永遠不能發(fā)光;航船如果害怕觸礁,就永遠不能遠航。”……一個個飽含哲理的語句,顯示了學生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而我們也正是期望通過這些仿寫題的訓練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
語文課為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天地。語文教師一定要有極強的美育滲透意識,努力從不同的角度,發(fā)掘每篇課文不同的美的閃光點;充分利用各種美學資源,對學生進行多層次、多角度的審美教育,培養(yǎng)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觀念與審美理想,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