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君
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能充分體現(xiàn)教學民主,能給予學生更多的自由活動空間和相互交流的機會,這種學習方式常被教師運用在課堂上。在教學實踐中,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看似簡單,但稍有不慎就達不到預期效果,使“合作”流于形式,學生并沒有從中受益。如何發(fā)揮“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提高學習的實效性,成了廣大教師非常關注的問題。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談對此的看法。
一、教師的精心預設,是提高合作學習實效性的前提
要想使小組合作型的教學課堂生動形象,授課教師至關重要。教師要在備課上下功夫,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根據(jù)學生的具體情況,對教材內容進行合理的加工和改造,諸如問題的設計、重難點的確定、教學目標的明確、練習題的設計準備等,都要符合學生的知識水平、思維能力水平;要關注班級內每一個層次的學生;要多與同事進行交流,強化集體備課,盡可能地把例題、練習、教學知識、思想方法等各個方面考慮周全。學生學習的疑難點,知識的聯(lián)結點,思維的轉折點會是什么,教師都要盡可能的考慮到。只有做到這些,教師在教學課堂上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提高合作學習的實效性。
二、合理組建合作小組,促進小組之間均衡發(fā)展
要想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性,讓每一位學生參與其中,學生必須有合作意識和必要的合作能力,要讓學生認識到在生活和學習中離不開合作。
合理組建合作小組。通常教師讓學生前后桌四位同學組成合作小組,進行“面對面”的交流討論,在組建小組時教師應盡量考慮學生各方面的因素,使小組成員的性格、性別、知識基礎、表達能力等有所不同,力求使班內各小組情況基本均等。有時我們會因課堂時間、空間等客觀條件的限制,制約了“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如何在現(xiàn)有條件下,對學生進行合理分組呢?筆者認為,不妨對學生事先按學科分組,課堂上需要討論的時候,只讓少部分學生調整,避免課上再分組浪費時間。過一段時間,教師可重新分組,保持合作小組成員之間的“新鮮感”。讓學生換組合作學習,既可以活躍合作的氛圍,還可以讓學生體驗到不同背景、不同學習能力、不同性格、不同思想的合作。
小組成員要有明確的分工,教師要根據(jù)學習目標,對學習小組成員進行合理分配任務,使每一位小組成員都能參與到討論中。另外,教師要精心設計討論問題,讓學生圍繞問題展開討論,促進討論向深度、廣度發(fā)展。當然,在一節(jié)教學課中,教師給出一個問題,學生就能很快地進行合作,這顯然有難度,理想的合作應建立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沒有每一位學生的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就缺乏基礎,就會流于一種形式。再者,要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就某個較難問題進行深入討論,這樣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設計問題要嚴謹。討論的問題要緊扣教學目標,貼近學生的思維水平,符合學生的自學習慣,在學生的能力范圍之內,表述要清楚簡潔,同時要有一定的梯度和方向性。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參與到討論中,激發(fā)一些學習有困難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合作學習的實效性。教師在其中要積極參與,通過個別輔導,參與討論,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思維的盲區(qū)、知識的空白點,力爭下次的問題預設具有針對性。
三、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積極參與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實驗稿》要求在教學中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對傳統(tǒng)教學的超越。但在教學中完全摒棄教師的作用肯定是不對的,教師應該是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筆者認為,理想的課堂應該是師生共同構筑的交往世界,是師生在民主和諧的氣氛中,自由對話,思維上平等交流的過程。教師要盡可能做到:啟發(fā)誘導而不代其思考,解惑質疑而不代其解答。
教師要善于聽取學生的匯報。教師在聽取學生的匯報時,要有熱情,這種熱情是真摯的,特別是學生剛涉及到的新知識,往往理解深度不夠,把握不住關鍵。這時,教師要一語點破,而在問題的解決思路上,教師要加以引導,不能任由學生“自由發(fā)揮”。在課堂上還要避免雷同或重復的匯報,這樣不僅浪費課堂時間,缺乏創(chuàng)造性和新穎性,還會造成學生對討論失去興趣。
教師不能滿足于學生經過獨立思考,小組交流之后匯報的標準答案,在匯報中要繼續(xù)提出一些具有深度的問題,讓學生在回答問題的過程充分暴露學習情況。如在幾何教學中,可以在學生解決問題后再讓他回答:你用了哪些定理、事實?某某條件可以考慮幾個方向?輔助線添加的依據(jù)是什么,有沒有規(guī)律?等。教師要授人以漁,教給學生思考問題的方式方法。如果學生的表達出現(xiàn)了差錯,教師要及時進行判斷:問題出在哪里,是知識的問題、計算的問題,還是思維的誤區(qū)?我想只要讓學生進行深入思考,進行討論辯解,思維碰撞,這些問題都會迎刃而解。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可以經常設計一些“陷阱”,展示一些錯誤,讓學生在學習中思考,在思考中鑒別,在鑒別中提高,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