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川木牘的出土引起的學(xué)者們的廣泛關(guān)注,它是目前所見到的最早的隸書墨跡,是文字學(xué)史體最為珍貴的資料,青川木牘的出土把隸書的形成年代推到了戰(zhàn)國中后期了。
關(guān)鍵詞:青川木牘 古隸
一 ﹒青川木牘的出土
1979年至1980年,四川省博物館和青川縣文化館在四川省青川縣郝家坪發(fā)掘一批戰(zhàn)國墓葬,四川省博物館和青川縣文化館對古墓進行了清理,并于《文物》1982年第1期,出版了簡報。
整座古墓群共清理出隨葬器物陶器、銅器、漆器、竹、木器400多件。其中,有兩件木牘十分珍貴,其中一件木牘M50:17,長46、寬3.5、厚0.5厘米,文字己殘損不清,無法辨識;另一件M50:16,長46,寬3.5、厚0.4厘米,字跡清晰,共計一百二十一字。形式上,全文為墨書秦隸,秀勁清麗,筆力沉靜,筆勢流暢,結(jié)體自然,布白疏朗,有輕松恬淡之美。牘上三行墨書定為戰(zhàn)國晚期秦武王二年(前309)的手跡,被視為目前年代較早的古隸標本。此牘縱有行、橫無格,字距大、行距小,字形方扁,取橫勢。用筆的動勢和筆跡清晰地表現(xiàn)出起止時回鋒和出鋒的變化,向右方向的末筆已顯露波挑之勢。作為篆書快寫趨向隸書
的過渡期作品,青川木牘還夾雜著許多篆體字,顯示了與其隸變母體—同時代金文的一致性和延續(xù)性。
據(jù)推算,木牘上文字大約比睡虎地秦簡上的文字早80年,有學(xué)者認為木牘年代上比睡虎地秦簡要早,牘上文字卻與睡虎地秦簡上的秦隸極為相似,學(xué)術(shù)界本確定木牘上的文字亦屬“古隸”。因其比睡簡文字書寫年代還要早,所以可肯所見的最早的隸書墨跡,這樣也就把隸書形成的年代又推到了戰(zhàn)國中后期了。文字屬最早的古隸墨跡,很多學(xué)者在其文章或論著均有說起。如李昭和在《青川字簡考》文章的最后指出“牘文為用毛墨書之秦隸,其用筆精細,書法流暢,沒仰之勢,當屬古隸。”何琳儀在《戰(zhàn)國文字通論訂補》中說“木牘文字欹斜草隸?!笔⒃姙憽稄暮啿瘯措`變歷程》中說到:“隸變的童顏,以青川木牘最為牘是迄今所知最早的古隸書跡。”
二、前人對隸書起源的說法
關(guān)于隸書,根據(jù)東漢時期許慎所作的《說文解字》說:“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xué)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是時秦?zé)郎缃?jīng)書,滌除舊典,大發(fā)吏卒,官獄職務(wù)繁,初有隸書,以趣越易,而古文由此絕矣。”這段話的意思告訴我們,初有隸書是在秦始皇時代。
西晉時期衛(wèi)恒的《四體書勢》說:“或曰下杜人撰寫程邈為衙吏,得罪始皇幽系云陽十年,從獄中改大篆,少者增益,多者損減,方著使圓,圓者使方。奏之始皇,始皇善之,出為御史,使定書?;蛟诲闼穗`字也?!边@里對“古隸”的定義就模棱兩可了。
南北朝時期,梁代的庾肩吾在其所著的《書品》中說:“尋隸體發(fā)源秦時,隸人下 程邈所作,始皇見而奇之。以秦事繁多,篆字難制,遂作此法,故曰隸書,今時正書是也?!?/p>
唐代的張懷瓘的《書斷》中說:“案隸書者,秦下 人程邈所造也。邈……幽系云陽獄中, 思十年,益大、小篆方圓而為隸屬三千字,奏之始皇,善之,用為御史。以奏事繁多,篆字難成,乃用隸字,以為隸人佐字,故曰隸書。蔡邕《圣皇篇》云“程邈刪古立隸文”,甄 六書云:“四日佐書”是也?!币陨系倪@兩個說法,肯定了創(chuàng)作隸書的人是程邈。
三、目前所見到的最早的隸書墨跡
從本世紀初起,在西北地區(qū)陸續(xù)出土了多批竹木簡,它的年代從秦到漢晉都有。其中以七十年代在湖北云夢睡虎地出土的秦簡為最早。然而青川木牘的出現(xiàn),更使我們看到了秦以前的隸書,這是我們目前為止,看到的最早的隸書了。
青川木牘比云夢秦簡早了約八十年。他的字體和秦簡上的秦隸,極為相似。木牘上的字體,比起在此以前或當時鑄在鐘鼎上的金文來,有所差別。
青川木牘為戰(zhàn)國中晚期即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的秦文字數(shù)據(jù),上面的文字與當時的石刻文字比較,有一定的差別。整體來看,木牘牘文用筆精細,字勢平穩(wěn)工整,線條平直,書寫流暢。結(jié)構(gòu)上與篆書基本一致。牘文在結(jié)構(gòu)上有篆書結(jié)構(gòu)特征的同時,另一方面卻又在破壞篆書一貫的圓轉(zhuǎn)用筆之法。牘文在用筆上多用方筆,整個字雖仍留有篆書的結(jié)構(gòu),但用筆方法的改變,使字體破壞了篆書法則。另外,青川木牘中出現(xiàn)了隸書的基本行筆趨勢,起筆止筆時有回鋒和出鋒的變化,牘文中寫到橫畫時都很注意起筆回鋒,止筆時出鋒的地方也隨處可見,此處雖還沒有出現(xiàn)“雁尾”那種明顯的波磔筆劃,但也可以看出青川木牘牘文隸勢已備了。牘文所表現(xiàn)出的篆隸兼?zhèn)涮攸c,反映了由篆到隸的過渡時期的文字面貌,從中也可看出隸書的萌芽??傮w而言,青川木牘比篆書顯得簡練,但不失嚴謹;比起后世隸書因其還留有篆書結(jié)構(gòu),又顯得較繁雜。
三、對前人有關(guān)“初有隸書”記錄的重新審視
通過以上對青川木牘的了解,我們來重新來審視一下前人關(guān)于隸書的有關(guān)記錄。
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記錄小篆是“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又記李斯作《倉頡篇》、趙高作《爰歷篇》、胡毋敬作《博物篇》“皆取史籀大篆,所謂小篆者也?!钡f到新莽“六書”時,說“三曰篆書,即小篆,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之所作也。”大家都知道程邈所創(chuàng)作的書體是隸書,所以很多人認為這句話是錯的。如,段玉裁就說:“按此十三字當在下文“左書,即秦隸書”之下。”通過青川木牘的出土,我們可以知道隸書在秦以前就有了。那么就不需要秦始皇使程邈去作了。更何況秦始皇從統(tǒng)一六國到秦亡,時間之短。一人創(chuàng)作新的字體很快就能被普及,根據(jù)當時的物質(zhì)條件來看,應(yīng)該是很難完成的。
程邈原來是一個“衙吏”,對于流行于民間和徒吏中的隸書,肯定是很熟悉的。他在把大篆“少者增益,多者損減,方者使圓,圓者使方”的時候,肯定也會參考隸書的寫法。所以當他整理出一套小篆的方案,也就無形中把隸書整理了一遍。從這個角度來說,衛(wèi)恒所說的:“或曰程邈所定乃隸書也”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傳到后來,可能就走了些樣子。
四、結(jié)語
總而言之,青川木牘是我國近些年來發(fā)現(xiàn)的十分珍貴的考古資料。全牘分正反兩面,共計一百二十一字。記錄了秦在巴蜀地區(qū)實行的相關(guān)土地政策,為豐富先秦史和制度史的研究提供了難得實物資料。同時,青川秦牘在書法史上,也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全文為墨書秦隸,筆勢流暢,結(jié)體自然,是隸書的發(fā)展演變的一件珍貴實物資料。
參考文獻:
[1]駢宇騫.二十世紀出土簡帛綜述[M].文物出版社,2006
[2]李昭和.青川出土木牘文字簡考[J].文物,1982/01
[3]]李學(xué)勤.青川郝家坪木牘研究[J].文物,1982/10
[4]胡淀咸.四川青川秦墓為田律木牘考釋——并略論我國古代田畝制度[J].安徽師范1983/03
[5]四川省博物館青川縣文化館.青川縣出土秦更修田律木牘——四川青川縣戰(zhàn)國墓文物1982/01
[9]何琳儀.戰(zhàn)國文字通論訂補[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
[10]許慎.說文解字[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11]尹顯德.小篆產(chǎn)生以前的隸書墨跡[J].書法,1983/03
[12]盛詩瀾.從簡帛書看隸變歷程[J].書畫藝術(shù),2004/05
[13]黃家祥.四川青川出土秦“為田律”木牘的重要價值[J].四川文物,2006/02
(王鷺雅 ,08級美術(shù)學(xué)(書法方向)研究生四川大學(xué)藝術(shù)學(xu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