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英
摘要本文對秦漢時期家族犯罪的特點進行了簡要的分析和探討,對其包含的深層次的價值觀以及倫理作了較為全面的剖析。
關鍵詞秦漢時期 家族犯罪 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D92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10-381-01
一、家族主義的價值觀
家族主義是中國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家族制度的產物,是家族制度在觀念形態(tài)上的表現(xiàn)。家族主義的核心是家族精神,這是一種基于血緣關系和家族認同所形成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而這種凝聚力和向心力,表現(xiàn)是多方面的。因論題的關系,我們僅看家族精神在家族犯罪及刑法上的體現(xiàn):
其一,集體犯罪?;诩易逭J同,家族中有人發(fā)達時,往往提攜族人,依靠族人。如張安世“子孫相繼,自宣、元以來為侍中、中常侍、諸曹散騎、列校尉者凡十余人?!雹偃绻羌易逯杏腥巳胫骱髮m,則更會“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如呂氏、衛(wèi)氏、霍氏、王氏、鄧氏等諸家族。不過,在政治上失勢時,為了家族自保,又會出現(xiàn)家族的集體性行動,如策劃奪權、舉族起兵、或家族叛逃②等等,這就是以家族為主體的犯罪。
其二,親屬相隱。親屬之愛是人類一切感情聯(lián)系的基礎,是博愛的起點。秦漢時期家族犯罪活動從反面證實了親屬隱匿的自然存在。如霍氏家族謀反案中?;麸@毒害許皇后大逆之事,是整個案件的核心。但這個事情霍光在世時就已知曉,初聞時“大驚,欲自發(fā)舉”,卻出于親情而“不忍”,并把事情壓了下去。笞二百,首匿罪,免”等等。③霍光也好、衡山王劉賜也好,這一切都緣于親人之愛。
其三,族誅緣坐。親人的相愛、家族的認同,以及家族利益的一致,使家族成員往往共榮辱、同進退。與之相對應,古代法也往往視家族為一個整體,“一人有罪,舉宗拘系”④就是對這種情況的描述。同時,為了對家族犯罪有一個徹底的打擊,刑法典中又有“族”,來對一個家族實行集體性懲罰,不管家族成員有沒有參預犯罪,都會以一個家族為單位來誅殺或緣坐。這就是“一人罹禍,夷滅三族?!?/p>
二、同罪異罰的原則
中國古代社會是一個身份社會。身份社會中的人,具有雙重身份,即社會的與家族的。不同身份的人,法律賦予不同的權利與義務。因論題的關系,我們只討論在家族犯罪中基于身份所確定的同罪異罰。
先來看社會身份中的同罪異罰。《禮記?曲禮上》云:“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睂Υ朔ㄊ费芯空弑娬f紛紜,頗多歧義。但各家之說有一點是共同的,就是“大夫”是一種特殊的身份,在刑法面前,強調的是優(yōu)遇。漢初即規(guī)定:“爵五大夫、吏六百石以上及宦皇帝而知名者有罪當盜械者,皆頌系。上造以上及內外公孫耳孫有罪當刑及當為城旦舂者,皆耐為鬼薪、白粲?!雹?/p>
以“謀反罪”為例”,一旦被定上“謀反”之罪,都會“父母、妻子、同產,無少長皆棄市。”并且謀反罪中不論主犯、從犯,只要參與,都會“以反法族”。但是,諸侯王謀反,往往是所有參與謀反的人都被“族”了,而諸侯王本人家族,卻因與皇帝至親而獲免。如淮南王長,謀反。因是文帝親弟,先是赦死罪,廢徙蜀,并供給酒肉,“令故美人才人得幸者十人從居”。后來更憐憫其子早失父,相繼給封侯封王。⑥
再說家族身份中的同罪異罰。家族身份主要是尊長與卑幼,包括父(母)與子、夫與妻、主與奴等。
在父(母)與子的矛盾沖突中,秦漢法律規(guī)定父母有權毆打、撲責子孫,毆打至死從輕處置。《二年律令·賊律》:“父母毆笞子孫及奴婢,子及奴婢以毆笞辜死,令贖死。”實際生活中不少殺死子女的事例,尊長也未見受法律制裁。子女則是不能打罵父母的,毆罵者“棄市”。殺傷父母,“梟其首市”,并且不論自告還是遇赦,均不得減免;如果不幸把父母殺死了,則更是被視為嚴重悖逆人倫之事,入“大逆不道”。漢律:“殺母以大逆論”。⑦
奴婢在法律上的地位相當于子孫,他們與主人互犯,刑罰處置也視若子孫,茲不贅述。⑧
至于夫與妻,情況稍微復雜些。男尊女卑的觀念古已有之,而法律地位的不平等由秦至漢有一個較明顯的變化過程。漢初呂后二年律規(guī)定,“妻悍而夫毆笞之,非以兵刃也,雖傷之,毋罪。”只要是不用兵刃,即使折肢、決耳也沒有罪。但妻是不能毆打丈夫的,否則“耐為隸妾”。⑨很顯然,漢初夫妻在法律上就明顯地存在著同罪異罰的傾向。
家族身份中除了父子、夫妻、主奴,還有祖父母、伯叔父、姑、兄弟姊妹等身份。尊長與卑幼的處刑關系也適用于這些親屬。
毆罵父母要棄市,毆罵其它尊長則依親屬關系遠近,耐或贖耐。尊犯卑,越親越輕;卑犯尊,越親越重。親屬關系越遠,越接近于常人的量刑。這就象費孝通所說的“倫”——從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發(fā)生社會關系的那一群人里所發(fā)生的一輪輪波紋的差序。而我們古代的刑罰也就按著這一輪一輪的差序或加刑,或減刑,以同罪異罰的原則來維護家族秩序。
三、家族倫理的維護
在與家族有關的犯罪及法律懲罰中,維護家族倫理是其一貫的精神。我們擇其要而述之:
首先,對不孝罪的重視。不孝入罪應始于先秦,真正把不孝作為重罪,是到了號稱“以孝治天下”的漢代。這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不孝罪涵蓋的內容越來越多;二是處置越來越重。西漢初不孝罪只限于毆罵殺傷尊親、誣告尊親、不聽教令等罪名。西漢中期以后,伴隨著儒學的官方推廣,引經入律進程的開始,不孝養(yǎng)父母、輕慢父母見于處置的越來越多,或棄市、或免職或貶為侯。
其次,重懲獸行。用人類學的術語,秦漢時期實行的是外婚制。在各種外婚制的規(guī)則中最常見的規(guī)則便是禁止母子或父女通婚。⑩秦漢時期是一個重視家族倫常的社會,不僅禁止母子、父女之間的性關系,也禁止兄弟姊妹之間的性關系,稱之為“禽獸行”。
再次,設妻妾失序之罪。宗法社會是很強調嫡庶之分的。嫡長子繼承是宗法制度的基礎。在這個意義上,妻妾地位的區(qū)分顯得尤為重要。真正認真對待妻妾失序問題的是到了漢代。最早見于記載的是文帝時期袁盎指責慎夫人妻妾不分,與皇后同席。到了西漢末終于出現(xiàn)了“亂妻妾位”之罪而被免侯徙邊的案例,即孔鄉(xiāng)侯傅晏案。由“亂妻妾位”這個罪名本身的設立也可以看出漢代法律對維護家族倫理的重視,同時也開了后世妻妾失序入于刑律的先河。
注釋:
①漢書(卷59)·張湯傳.第2657頁.
②兩漢史上這樣的例子不是很多,《史記》卷93《韓信盧綰列傳》:韓信亡入匈奴時與家人一起叛逃;后來韓氏后人又舉族同歸大漢。燕王綰亡入匈奴時也是率其宮人家屬共同入胡.
③漢書(卷15上)·王子侯表上.第474頁.
④漢書(卷10)·成帝紀.第318頁.
⑤漢書(卷2)·惠帝紀.第85頁.
⑥史記(卷118)·淮南衡山列傳.第3079-3081頁.
⑦通典(卷166).第4288頁.
⑧本文第二章第三節(jié)《毆罵殺傷罪》.
⑨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第139頁.
⑩[芬蘭]E·A·韋斯特馬克.人類婚姻史(第二卷).第55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