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彩煒
摘要赦免,作為一種減免刑罰的制度在古今中外的法律體系中一直都有著重要的地位,最早是作為君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出現(xiàn)的,我國歷代君主都注重利用其彰顯帝王恩德、安撫民心、維護社會穩(wěn)定。如今,隨著經濟的發(fā)展、法制的健全和對人權的維護,現(xiàn)代赦免制度逐漸演變成統(tǒng)治者用以調節(jié)利益沖突、平衡政治關系以及彌補法律不足的刑事政策,世界各國大都強調對赦免的運用。但赦免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法律的確定性,因而受到反對者的抨擊。就中國而言,自1975年3月19日以來再未動用過赦免。我國在立法上雖未將赦免制度廢除,但在適用上卻將其束之高閣。本文擬從我國現(xiàn)行赦免制度的立法、實施情況等方面來探明我國赦免制度為何出現(xiàn)目前的窘境。
關鍵詞赦免制度 赦免 大赦 特赦
中圖分類號:D9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10-041-02
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xié)委員、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葛劍雄撰寫了一份提案,建議在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大慶之際實行特赦,并認為特赦范圍可以包括刑事犯罪中的輕微犯罪與過失犯罪。去年也有學者提議為我國成功舉辦奧運會進行赦免,并進行了熱烈地討論。然而自1975年第七次特赦以后我國再沒有進行過任何赦免,我國赦免制度的現(xiàn)狀是存而不廢,存而不用。在我國現(xiàn)行的法律中,憲法對赦免制度有專門的規(guī)定,刑法、刑事訴訟法對其也有所涉及,不過具體條文相當簡約、粗疏。
一、我國現(xiàn)行的赦免制度
(一)現(xiàn)代赦免制度的主要類型與特點
根據現(xiàn)代設置赦免制度的國家的法律規(guī)定,大致上可以把赦免分為大赦、特赦、赦免性減刑、刑罰執(zhí)行的免除和赦免性復權等形式。
1.大赦。大赦通常是對某一時期被指控為特定罪名的罪犯免于追訴或者免除其刑罰執(zhí)行的赦免制度。大赦針對的對象是不特定,范圍也比較廣泛。就效力而言,大赦的效力最大,它不僅免除了刑罰的執(zhí)行,而且使被指控的罪與刑都歸于消滅。
2.特赦。特赦通常是國家元首或者國家最高權力機關以發(fā)布特赦令的方式,對已宣判的罪犯全部或部分的免除刑罰執(zhí)行的赦免制度。特赦只針對特定罪犯,涉及面小,實行起來較之大赦為靈活簡便,因此成為現(xiàn)代國家的常用赦免方式。
3.赦免性減刑。赦免性減刑是相對于普通減刑而言的,一般是政府頒布政令對已宣判刑罰的罪犯變更其刑罰的種類、范圍或期限,以減輕其所受刑罰的赦免方式。因為其只對個別罪犯實施,也稱為特別減刑。
4.刑罰執(zhí)行的免除。刑罰執(zhí)行的免除是對已宣判刑罰的特定罪犯,免除其刑罰執(zhí)行的赦免方式。刑罰執(zhí)行的免除屬特赦制度的異化,僅在設置特赦的國家才有。
5.赦免性復權。赦免性復權是對被宣判喪失或暫停某項權利的罪犯,恢復其享有的該種權利或資格的赦免方式。赦免性復權既可單獨適用,也可以與其他赦免方式一起實施。
(二)我國現(xiàn)行赦免制度的立法及實踐情況
我國現(xiàn)行的赦免制度在憲法、刑法和刑事訴訟法上都有所體現(xiàn),但相關的法律規(guī)定都十分簡略:1.《憲法》第67條規(guī)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決定特赦之職權”;第80條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決定,發(fā)布特赦令”。2.《刑法》第65條第1款規(guī)定:“被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的犯罪分子,刑罰執(zhí)行完畢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內再犯應當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之罪的,是累犯,應當從重處罰,但是過失犯罪除外”;第66條規(guī)定:“危害國家安全的犯罪分子在刑罰執(zhí)行完畢或者赦免以后,在任何時候再犯危害國家安全罪的,都以累犯論處”。3.《刑事訴訟法》第15條規(guī)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責任,已經追究的,應當撤銷案件,或者不起訴,或者終止審理,或者宣告無罪:……(三)經特赦令免除刑罰的”。
新中國成立后保留了赦免制度,由于政治的原因從1959年到1975年實施了七次特赦,除了第一次特赦包括了反革命罪犯和普通刑事罪犯外,其余六次都只針對戰(zhàn)犯。
二、我國現(xiàn)行赦免制度的困境
(一)我國現(xiàn)行赦免制度的缺陷
結合我國現(xiàn)行法律對赦免的規(guī)定和已實施的七次特赦,我國的赦免制度顯現(xiàn)出以下不足:
1.在立法設計上,法與法的規(guī)定存在矛盾。從憲法規(guī)定上看,我國只規(guī)定了特赦這么一種赦免制度。而特赦只是對已宣判的罪犯免除剩余刑罰或者減輕其原判刑罰,并不是認定原判的罪刑無效,更不是對正在追訴的犯罪嫌疑人宣告不予追究刑事責任。而我國的《刑事訴訟法》第15條卻規(guī)定了特赦可以免除罪犯的刑罰,甚至取消了國家的追訴權和裁量權。
2.在適用規(guī)范上,我國的赦免適用過于嚴格。雖然我國法律沒有對赦免制度的適用范圍做特別的規(guī)定,但從實踐中可以看出,我國特赦的對象主要是戰(zhàn)犯。而常規(guī)意義上講特赦的適用條件應該是服刑一定時期并且確有悔改表現(xiàn)的罪犯。
3.在特赦程序的啟動上,我國特赦程序的啟動具有立法程序的特點。這種自上而下的立法模式大大降低了赦免制度的靈活性,而現(xiàn)今許多國家的大都采用依申請啟動特赦程序的方式。
(二)存在弊端的原因分析
1.對“赦免”一詞認知的歷史偏差。歷史上中國的赦免制度源遠流長,陳陳相因。早在《易·解卦》之中,就有“君子以赦過宥罪”的記載。自西漢以后,赦免“遂為常法”①,赦與不赦都出于君王統(tǒng)治的需要。相應的,在人民大眾的心中,赦免就是皇權“法外施恩”的代名詞,是皇帝隨心所欲處置人命的表現(xiàn),自然產生了一種抵觸心理。
2.對赦免適用對象理解的誤差。我國在建國以后所適用的七次赦免,除了1959年第一次赦免的對象包括戰(zhàn)犯、反革命罪犯和普通刑事罪犯外,其余六次都只針對戰(zhàn)犯。造成的結果就是大眾對赦免的適用對象理解過于狹窄,認為赦免就是為了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如今已沒有這樣的罪犯,因而也就沒有必要適用赦免了。
3.我國的社會治安形勢不容樂觀,重刑思想比較明顯。從大的社會背景來看,隨著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各種社會矛盾加劇,犯罪形態(tài)也層出不窮,社會治安狀況一直比較嚴峻,不得不采取“嚴打”的方式應對各個時期比較突出的犯罪。人民群眾更多的希望通過“嚴打”來保持治安的改善,而不指望赦免能有效的解決這一問題。
4.我國缺乏對赦免意識的培養(yǎng)。赦免制度之所以在我國處于備受冷落的尷尬境地,與整個社會缺乏其成長的寬容的風氣也有關聯(lián)。如今如果有人提出對某個罪犯進行赦免,大多數人想到的更多的是“司法腐敗”、“權錢交易”,很少有人想到要對罪犯有寬容之心,促其早日回歸社會。
5.從立法層面上看,我國至今沒有對赦免制度作具體的規(guī)定。從而導致其本身不成體系,沒有可操作性。隨著我國法律體制的逐步完善和法律意識的增強,赦免因為其程序與條件等問題均無法可依,因而實施的空間很小。
6.我國政府對實施赦免的謹慎。我國歷史上存在過大量的濫赦,因而黨和政府對使用赦免相當謹慎。同時我國的刑法制度大多是對蘇聯(lián)刑法制度的移植,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割斷了我國對赦免制度的歷史繼承。
三、對我國現(xiàn)行赦免制度的思考
(一)我國設置赦免制度的必要性
1.我國已簽署生效的國際條約對赦免制度提出了明確的要求。1998年10月5日我國簽署加入了《公民權利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該《公約》第6條第4款規(guī)定:“任何被判處死刑的人應有權要求赦免或減刑。對一切判處死刑的案件均得給予大赦、特赦或減刑?!倍覈畬υ摽畈]有提出保留?!度諆韧咚墓s關于保護非國際性武裝沖突受難者的附加議定書》也有赦免的規(guī)定,其第6條規(guī)定參加武裝沖突的人在戰(zhàn)事結束后給予“盡可能廣泛的赦免”。
2.赦免制度作為一種刑事政策,可以彌補法律的不足。如今許多國家都運用赦免制度靈活的應對政治、經濟和外交問題,以維護國家安全,緩解社會矛盾。此外,作為法律的一種修正手段,赦免制度還能起到補救法律的作用。
3.赦免是貫徹寬容相濟政策的法律手段。由于我國當前的社會治安形勢嚴峻,因而重刑思想還有很大市場,然而這種現(xiàn)象卻與建設和諧社會呈現(xiàn)出不和諧來。因此,適當運用赦免制度,既可以緩和刑罰的苛刻,又可以迎合國際刑罰輕緩化的趨勢。
4.赦免制度可以鼓勵罪犯改過自新,并且節(jié)約司法資源。從我國監(jiān)獄的入獄人員的情況來看,已經是人滿為患,司法費用也是逐年增加。在此情景下,如果適時適用赦免,不僅有利于對罪犯的教育改造,而且可以節(jié)約司法資源,減輕司法機關的負擔,實現(xiàn)司法效益和效能的最優(yōu)化。②
(二)對擺脫我國赦免制度困境的建議
1.我國的赦免制度應摒棄慶典性赦免。因為國家慶典日大都確定不變,罪犯可以預測施行赦免的日期,因而會出現(xiàn)慶典先期犯罪數量激增,慶典時請求赦免的人數也大增的局面,勢必會損害廣大公民的利益。有學者據此指出,節(jié)慶國喪之際實施赦免,對于犯罪人來講可以說是佳音,但對守法公民而言,則未必是福。③
2.根據現(xiàn)行憲法的規(guī)定,擱置大赦,發(fā)展特赦。建議立法機關針對我國國情制定特赦的具體實施辦法,對特赦進行合理解釋,與國際赦免制度接軌。還應在實踐中增加特赦適用的頻率,這樣就可以避免我國憲法設置赦免制度但“存而不用”的尷尬局面。
3.建立依申請進行特赦的程序。除了我國憲法規(guī)定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依職權決定特赦外,還可以規(guī)定由犯罪分子或其近親屬向權力機關提出特赦的申請,由相關部門依法作出是否準予和如何給予特赦的決議,再由國家主席發(fā)布特赦令予以特赦。
4.應當建立健全相應的監(jiān)督機制。赦免作為一種“法外施恩”的刑事政策,如果沒有應當相應的監(jiān)督機制,就有可能出現(xiàn)濫赦,甚至有人會利用赦免牟取私利。現(xiàn)今施行特赦的國家大都設置赦免監(jiān)督程序防止赦免權人濫赦。
現(xiàn)代赦免制度作為化解國際國內矛盾、促進社會和諧的一種刑事政策,有正面價值也有負面的影響,只有通過制定完善的程序規(guī)定,謹慎地適用赦免,才能揚長避短,從而更好的維護國家司法威嚴。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雖然成功的進行了七次特赦,但不能否認我國的赦免制度還存在許多缺陷,在當今的法制體系中并未很好地發(fā)揮其積極作用。隨著我國法治建設逐步完善,重新啟動我國的赦免制度將能使一些問題得到妥善的解決。
注釋:
①沈家本.歷代刑法考(第2卷).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526頁.
②陳東升.赦免制度研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259頁.
③馮起華.此時此地不宜大赦.政治評論.第28卷第10期.
參考文獻:
[1]王娜.刑事赦免制度.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2]馬克昌.刑罰通論.武漢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3]高明暄,馬克昌主編.刑法學.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高明暄主編.刑法學原理(第三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
[5]陰建峰.現(xiàn)代赦免制度論衡.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6][英]戴雪著.雷賓男譯.英憲精義.中國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