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健
學生的寫作能力和作文水平是每個老師都很看重的一項學習內(nèi)容,同時也是老師及學生比較頭疼的一個問題。如果老師今天布置了作文,孩子往往如臨大敵,好像書包裝了一塊大石頭,沉甸甸的。有的學生常?;ㄙM幾個小時也不能很好地完成一篇作文,期間還不斷地糾纏父母,諸如:我寫些什么呀?開頭怎么寫?才寫了一點內(nèi)容就沒話寫了,怎么也寫不長!結尾又怎么寫?
一、閱讀:寫作之根
通常情況下,凡是作文寫得好的孩子沒有一個不是讀了大量的課外讀物。著名作家曹文軒在《新人文讀本——小學卷》序言中寫道:“曾與北大清華的一批高考狀元打過交道,他們留給我許多深刻的印象,而其中之一就是讀書多。選擇文科的自不必說,選擇理科、工科的也是如此。讀書是他們的一個日常行為,是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那么,孩子到底該讀什么書呢?首先應該尊重孩子的閱讀興趣,他們愛讀的書只要是健康的,就讓他們?nèi)プx;其次,在孩子喜歡上閱讀的基礎上要引導孩子的閱讀傾向。多閱讀中外的兒童文學作品,尤其是中國現(xiàn)代的兒童小說。如秦文君的《男生賈里》、《女生賈梅》,黃蓓佳的《我要做好孩子》、《今天我是升旗手》,葉永烈的兒童文學系列……因為這些作品無論內(nèi)容,還是語言都十分接近孩子的生活,所以易于被孩子接受、消化;在此基礎上逐步引導孩子閱讀經(jīng)典名著,與此同時還要擴展閱讀面,不僅要閱讀文學書籍,還要廣泛閱讀科學、歷史、地理等,擴大視野,兼收并蓄。
在閱讀時要處理好精讀與略讀之間的關系。有的孩子在大量閱讀課外書籍的情況下寫作能力并沒有很快地提高。那是因為他們的閱讀大多是略讀。這樣的閱讀對寫作能力的提高幫助不大。隨著信息社會的發(fā)展,各種書報雜志越來越多。小學生的求知欲十分旺盛,需要閱讀的內(nèi)容也越來越廣泛。因此,在讀書的方法上必須有選擇地區(qū)別對待。有的課文或書本需要略讀,知其概要,擴大閱讀面;有的課文、書本需要精讀,得以深刻理解,掌握精髓。
注意閱讀時的積累。書中富有哲理的話語、精彩的景物描寫、細膩的動作描繪、感性的心理活動,甚至是唐詩宋詞的背誦對于孩子寫作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有經(jīng)驗的老師一再強調(diào)背誦名篇(段),這是為什么呢?因為背誦是學寫文章的重要方法之一。通過背誦,可以逐步積累字、詞、句、段、篇等方面的感性材料,對這些材料有了相當積累之后,就能逐步提高寫作能力,寫出好文章。
二、生活:寫作之源
美好的生活是一本最好的教材、最精彩的百科全書。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只有在平時的生活中,仔細地觀察周圍的事物,作文時才有話可說、有話可寫。為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樂寫、會寫,我從寫周記和小練筆入手做了幾點嘗試:
1.課內(nèi)課外結合選擇好觀察的對象
結合冬天的大雪,我在寒假里讓學生觀察雪的形狀,怎樣下的,雪給你和周圍的人們帶來了什么?結合《愛如茉莉》,我請學生在家觀察父母是怎樣在平常的生活中細節(jié)向自己表達愛意的,讓學生自己寫寫“愛如什么”。學生寫道:愛是毛毯。因為我有時作業(yè)做得很遲,而天又很冷,爸爸怕我膝蓋受涼,就會拿毛毯蓋在我的腿上。愛是一碗普普通通的早飯。媽媽每天早上都很早起床幫我煮早飯,等我起床的時候,一碗稀粥已端在桌上了。媽媽煮的這碗粥比其他山珍海味更暖人心!愛是一輛自行車。因為每天上學、放學,爸爸都會騎著自行車送我。準確地說,愛是一輛承載我和父親的自行車……
2.注意學生的生活實踐與寫作相結合
學校班級每開展一次活動,在活動前后,我都進行周密的部署、指導,并有目的地讓學生寫一篇文章。本學期學生在校參加了豐富多彩的活動,如拔河比賽、歌詠比賽、運動會、5.12大地震捐款活動等。寫作前,我都在課堂上讓學生對活動進行一次回顧,談談自己看到有趣的、有意義的事情和自己想法、所受到的感動。這樣,學生寫出來的周記自然內(nèi)容具體、層次條理清楚、情感真摯。
三、思想:作文之魂
孩子作文寫不好,老師常常抱怨孩子讀書少,或是讀得沒用,還有就是不會觀察、不善于發(fā)現(xiàn)。其實,作文寫不好的一個重要原因來自于孩子對生活缺少思考。正如雕塑家羅丹有一句名言:世界上不缺乏美,缺少的是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為什么同樣的事情,有的孩子寫得細致深刻,有的孩子無話可說?除了各自的積淀不同,還與學生透過這件事的感悟和思考的深淺有關。5.12大地震給中國人民帶來了無盡的災難,同時也讓我們認識到了一些平凡人的偉大、人性的可貴。我給孩子們讀一首《讀者》上的小詩——《孩子,你在天堂走好》,在我聲情并茂的朗讀下,有的孩子感動得熱淚盈眶,甚至我自己也感動了,但有的孩子卻滿臉漠然,一副事不關己的神態(tài)。感動得熱淚盈眶的孩子寫的周記《抗震救災,眾志成城,給全國小朋友的一封倡議書》感情真摯、語言流暢,思想上顯得比較成熟,看問題有深度,能夠透過現(xiàn)象看到其本質所在。漠然的孩子寫的全是從報刊雜志上摘錄的,語言空洞無力,很少有自己的內(nèi)心表白。
我想,教育的契機就在平淡如水的日常生活中,在一日三餐的飯桌上,在茶余飯后的閑談中。我們可以有意識地和孩子進行交談,聽他們的表達和傾訴,在這其中加以相應的引導,就這樣一點一滴地使孩子們的心智逐漸開闊、豐盈,他們看世界的眼睛也會越來越明亮,越來越犀利,他們的作文就會充滿思想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