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英福
一、歷史課的知識串聯法
所謂知識串聯法,就是抓住歷史線索。這線索猶如網之綱,綱舉目張,基本知識就會一網而盡。歷史知識一般由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幾個基本要素構成,上歷史課必須把這些基本要素講清楚,這是歷史課與其他課程的最大區(qū)別。這些要素又可演化成為歷史的基本線索,并以這些基本線索把相關歷史知識串聯起來,好像用線串珠子一樣。
比如,以時間的推移為線索,列出大事年表;以空間的轉移為線索,按一定的地點、區(qū)域或國別范圍來講授歷史;以人物的活動為線索,一個重要的歷史人物(無論是正面的還是反面的),往往貫穿了整個時代,中國民主革命史與孫中山、毛澤東的名字幾乎密不可分;以歷史事件的發(fā)展為線索,講清起因、經過和結果,就可以知道每一種歷史現象的興衰過程。
可見,歷史教學抓線索是非常重要的。教學線索反映了教師的教學思路,教學思路又是由教學內容、教學對象及教學條件來決定的。一個成熟的教師,其教學思路必然是十分清楚的,有條不紊的,符合學生的認識水平和思維方式的,對不同的教學內容要采用不同的思路來組織教學。
二、歷史課的點面交叉法
要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最重要的是要找準“點”,以“點”帶“面”。歷史課的教學點,還包括現實社會的一些“熱點”和“焦點”問題,啟發(fā)學生從歷史的角度去思考這些問題。有人也許會認為這樣做,上歷史課會離題,扯得太遠了。其實不然,首先,從歷史的角度講現實問題,是符合洋為中用、古為今用的教學原則的;其次,學生對現實問題比較關注,也感到比較困惑,如果我們從本學科的實際出發(fā),對這些問題進行有說服力的講解,利用課堂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其效果將是不言而喻的。
歷史課的點面交叉法,目的是在課堂教學中盡量讓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并使之融匯貫通。為此,要求教師必須要有厚實的知識基礎。培根有句名言:“知識就是力量?!蔽覀兘逃缬幸痪淅显捊小敖o學生半桶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彼?教師平時知識的積累是很重要的。我堅持看書學習,特別是注意收看電視新聞、專題報道,閱讀報紙雜志,以擴充和更新自己的知識,上課時補充一些教材之外的材料。我收集資料的辦法多種多樣,或做索引,或剪報,或抄錄于卡片和筆記本,或記下自己的心得體會,學生作業(yè)做得好的我也保留下來。我把這些資料歸納分類,使用起來很方便。比如,關于“蘇聯的形成和解體”的歷史資料,我整理為一冊 ,上“世界現代史”講到這個問題就感到左右逢源,輕松自如。可見,教學者,欲教必須先學,作為教師,應該教到老,學到老,教學相長永遠是個真理。